走出互联网企业文化建设的困境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是企业的灵魂,能够引导员工的行为,使员工朝着企业希望的发展方向前进;优秀的企业文化还能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从而吸引、留住人才。然而很多商业模式不错的互联网企业还没有做大就因为缺乏统一的企业价值观导致内乱而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浮躁、缺乏文化积淀一直使互联网企业饱受诟病,年轻的它们更加需要企业文化来指引方向。只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困境重重……

  发现困境所在



  互联网企业的文化建设常常难以开展或效果不佳,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原因:



  企业发展速度困境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新兴行业,丑小鸭变天鹅的神话在业内时有发生。这类企业成立的时间也普遍不长,不过一旦产品对路,市场环境顺利的话,企业的业务发展速度会很快,员工规模也会迅速扩张。比如阿里巴巴在2001年召开员工大会时只用杭州招商宾馆的一个多功能厅就能容纳,而到了2006年2月开年会时,集团不得不租用杭州市最大的一个室内场所——杭州体育馆。业务规模的迅速膨胀使得公司整日忙于业务而无暇顾及管理机制及文化理念的梳理,因此企业文化塑造的难度远高于成熟的行业。没有统一的企业文化作为指引,众多背景与想法各异的新人难以迅速转化成符合企业使命与愿景要求的人才。如何让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跟上企业发展的速度,是互联网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困境,也是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人员流动困境



  百度、阿里巴巴、盛大等互联网精英企业的神奇故事在业内广泛传播的同时,大批的互联网企业也在不断地消亡。互联网企业的组织变革也时有发生,行业变化快,机会多,不稳定是互联网企业,特别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标签。因此业内人员短期行为突出,机会主义盛行。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美世咨询发布的2006年中国互联网行业薪酬调研报告显示,互联网行业是员工流动率较高的行业之一,2006年行业自愿离职率为15.9%。统计数据表明,互联网行业的员工在公司服务的平均年限小于3年。然而文化建设需要时间,阿里巴巴的掌门人马云不止一次这样强调:“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阿里人,至少需要三年。”因此员工的高速流动将使互联网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瓶颈,如何快速将企业的价值观融入员工的头脑中,是互联网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巨大挑战。



  员工特点困境



  互联网企业的员工普遍较为年轻,“80后”占绝大多数。学历层次较高、自主意识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追求时尚等,是互联网企业大部分员工的特点。一般而言,员工的个人价值取向和预期与企业文化及管理运行机制间要经历一个磨合匹配的过程,当不能很好地契合时,就很容易导致员工离职。如何建立符合员工特点并容易被员工普遍接受的企业文化,也是互联网公司需要克服的一大瓶颈。



  企业规模困境



  尽管互联网企业发展速度快,但规模迅速扩张的还是少数,绝大部分目前还都是自主创业的中小企业,规模也相对较小。几乎所有民营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老板都无暇顾及企业文化建设问题,认为它是国有企业或较大型民营企业考虑的范畴。老板们风风火火地揽生意、忙赚钱,与员工的雇佣关系相当明确,而员工之间的合作、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员工的情感世界是企业很少考虑的。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种氛围里的员工能产生一种团队精神,能与老板同舟共济把企业做强做大。因此,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要么积累不够,要么不被重视,没有专人负责,很难建立起来。如何克服企业规模劣势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同样是互联网企业必须应对的挑战。



  探索突破之道



  虽然互联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以上诸多困境,但并非不能克服。为了使企业文化建设不流于形式化,可尝试以下手段:



  同时确立企业价值观与商业模式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与商业模式是企业得以存在的基础,二者不可偏废。没有良好的商业模式,企业无法盈利;仅有商业模式没有良好的企业价值观,企业难以壮大,也无法做长久。这一点对互联网企业也不例外。因而一个好的互联网企业,在确立商业模式的同时就应该确立企业的价值观,如果等到规模扩大时再去寻找价值观可能为时已晚。在浙江举办的“2007新经济高峰论坛”上,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万事利集团总裁李建华、宝石控股集团董事长阮小明的发言尤其引人注目,“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是他们关注的两个焦点。



  树立既与业务模式相适应又与员工的主流需求相适的企业价值观



  然而,企业价值观并不是企业领导者或创始人随随便便提出来的。百度的李彦宏认为,“企业的工作环境应该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而这种氛围背后所支撑的是一种符合企业所属行业特征的文化气息,并且应该是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文化。”不与业务模式相适应,不能推动企业盈利的价值观难以被企业领导者所接受。不同的盈利模式,企业文化也会不同。例如阿里巴巴集团目前子公司的文化特征各有不同:阿里公司讲求踏实和效率;淘宝的文化更年轻活泼,更贴近草根;支付宝、雅虎和阿里软件则对专业要求更高,更接近精英文化。正如雅虎中国总裁曾鸣所评价的“最好的文化,应该是和企业的客户、其所生存的环境相匹配的。” 企业价值观仅与业务模式相适应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价值观最终是通过人来起作用,因此必须考虑行业特征,符合业内人的特点,满足他们的主流需求。由于员工受到行业环境的烙印更为突出,因此只有满足业内主流人员需求的企业价值观才容易被员工迅速接受。



  建立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企业价值观需要通过人来传播。一般而言,企业文化的传播责任分三层,最高领导是企业文化传播的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是文化传播的组织者,各级管理者是文化传播的执行者。小型企业,企业领导者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所以企业文化的领导组织职能都需要由企业领导者承担。认为文化传播是职能人员的事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只有企业老板深深地认同企业文化,并身体力行地负起领导与组织责任,各级管理者在老板的带动下担负起文化推广的责任,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顺利开展。



  在招聘时严格考察价值取向



  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从招聘做起,在员工的招聘选拔条件中有所体现。笔者所熟悉的某互联网公司在招人时总喜欢问这么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在我公司做三年?”他这样问一是为了让应聘者感受到这是一个想长期发展的公司,二是通过员工的回答初步判断员工作决策的方式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因此,互联网公司在人才选拔时应该采取科学的测评手段,增加价值观的考核,与其等应聘者进入公司后再改造其价值观,不如直接招聘符合公司文化的员工。



  将文化建设寓于考核激励中



  虽然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必定是个强势得可以改变员工行为习惯的文化,但员工习惯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进行强化;而强化手段中堪称刀斧的手段就是考核激励,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考核激励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因此,员工对企业文化最深刻的认识往往来源于企业对其的考核激励,这也是让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方式。企业需要在考核指标设置上,激励手段处理上加入文化塑造因素。在这一点上阿里巴巴集团最能品出其中滋味。每个季度,每位阿里员工要接受来自主管的考核,内容包括两部分:业绩和价值观,比重各占50%。



  用最容易接受的手段进行推广



  互联网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手段需要与员工的特点相适应,应采取最容易使其接受的手段。电子邮件、bbs、msn、qq等工具的使用在互联网公司已习以为常,也最容易让员工接受。笔者熟识的一位互联网公司老总常常用msn与其下属聊天,因此其所辖团队的思想动态很容易被他掌握,通过交流也很容易将组织文化融入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心中。公司的bbs往往是另一个企业文化宣扬的绝佳场所。一方面员工通过bbs上的畅所欲言,匿名发泄对企业的不满,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bbs发布相关消息,传播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传播还需要适应时尚的要求。例如马云通过武侠的形式包装其文化理念,就很容易让员工接受。公司每个部门名称旁会挂着另一个牌子,上书“武当派”或“华山派”等字样。“桃花岛”、“星宿海”指的是会议室,而看到“光明顶”就应该想到这是最高决策之地。大部分员工桌面上的名牌都印着两个名字,一个是真名,另一个是昵称,后者大多取自武侠人物。“郭靖”、 “一刀”这样的称呼使用的频率远远高于员工的真名,甚至连公司价值观的名称也被他归纳为《天龙八部》中多情公子段誉使用的 “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和敬业。



  注重榜样的力量



  树典型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常用的手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褒奖与宣传,达到教育其他员工的目的,进而推动企业文化理念在员工心中生根发芽。树典型的手法在国企与政府单位经常见到,曾经收到不错的效果,因而被众多民企所借鉴,互联网公司也不例外。据媒体报道,2006年年底,雅虎hr主管戴珊和同事们精心策划了一场年会,评选了8名“优秀员工”,年会的颁奖仪式上,获奖员工的父母突然出现在现场,说出了他们对自己孩子工作的支持和感想,在场的获奖者甚至一些观众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个年度表彰会实际上就是雅虎企业文化塑造活动的一部分,通过获奖者与观众的感动将企业所需要树立的理念深深地烙在广大员工心中。



  然而负面的典型同样会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企业领导者容忍破坏企业文化的行为不受到惩罚,或带头破坏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难以建设的重要原因。笔者曾见过许多互联网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看上去非常具有吸引力,但这只是老板忽悠员工的口号。试想整天将诚信挂在嘴边的领导经常做一些不诚信的事情,又怎能让员工接受公司里的诚信文化呢?



  当然,一个好的组织文化、气氛、态度、行为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培育过程。只要互联网企业经营者首先在思想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集腋成裘的耐心和勇气,充分考虑互联网行业业务和员工的特点,就一定能逐渐克服种种困难,走出互联网企业文化建设的困境。

上一条: 把握企业文化的四个关键问题

下一条: 对新时期秘书工作的思考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