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改革是当前中国企业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有企业聘请咨询公司协助解决问题的重点领域之一。而人员问题尤其是裁员问题,是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变革方案时经常遇到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国有性质明显的企业中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在聘请国际咨询公司设计人力资源改革方案时,导致方案难以有效实施和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企人员问题。
多种多样的“裁员”方式
裁员策略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预见型的,另一种是反应型的,前者事先有充分的计划,能够考虑多种的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关注对于后果的预测;后者则更多地考虑短期目标,不够关注长期的影响因素及后果。实施裁员的具体手段,可以包括临时解聘、冻结招聘、提前退休、工作分担、转岗分流等。具体到操作策略上就更多了,比如“一小时走人”型、“先赠书后走人”型、“人员优化”、“自然减员”型等等。研究表明,与临时解聘相比,提前退休、工作分担等替代性的裁员方式对员工的负面影响较小。
国有企业在过去受企业性质影响,大多存在一定的“冗员”想象,人均产值相对与民营和外资企业都要低很多。当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候,企业的“经济”压力越来越重,定岗定员定编成为许多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重点,于是很多企业开始将裁员提上议事日程。从1996年下半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下岗减员政策,国有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裁员,到1998年第一季度,不到两年时间,全国就有1010万职工正式下岗,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达656万,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9.2%。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对企业裁员的过程和性质认识不清的情况下,用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实施的大规模裁员很容易导致出现“减员与增效脱节”的问题、“清退临时工”的问题、“政府角色混乱”的问题等。面对遇到底各种问题,不同企业应对方式千差万别。有的企业重视“企业家魄力”,理解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有的企业则强调“社会稳定是首要问题”,宁可不前进,绝对不能乱。从实践结果来看,对裁员问题的处理不当的确带来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有的地区由于人员安置问题导致改革无法前进,有的地区则由于裁员问题导致了了恶性刑事案件,还有些个别企业出现借裁员之机借个人权利牟取个人利益的现象。“人”的问题再次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
“裁员”方案设计中的四个常见问题
当前企业在裁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根源在哪里哪?面对企业的现实和可行性的考虑,企业制度、思想观念问题等暂时不去考虑,从方案设计与短期可控的角度,有四个方面对于裁员困境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1、片面追求所谓的科学合理,忽略对企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与法律环境的系统研究。
企业定员定编问题仍然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或者说人事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企业在设计方案时,片面的追求科学性、合理性,通过科学的测算、写实,包括利用类似太罗的工作分析来确定岗位工作量与需要的人数。但是,由于对环境考虑不够导致人员出口设计不能配套。而某些具有魄力的企业家推行的结果往往是导致许多矛盾的激化,很多情况下,这种分析只能作为企业领导者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行动”。在设计裁员方案时,对当地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调查研究,与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内部各层员工、外部专家等的有效沟通和交流都是至关重要的。
2、裁员机制设计不能将企业战略考虑和企业实际情况有效结合
当企业的确需要裁员的时候,裁员机制的设计,包括裁员对象、人数、方式、补偿等问题变得非常重要,而这种设计需要对企业实际情况的深入调查研究,同时,还需要对企业竞争战略进行深入研究。企业裁员需要基于对未来战略能力的考虑,当裁员机制设计不合理的时候,一方面裁员不能使企业达到与其的提高竞争力的目的,同时,也使得企业不能保证留下真正需要保留的人员。例如,很多企业在确定裁员对象时,年龄和学历是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同时辅以“其他不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员”等类似的模糊条件。这种确定裁员对象的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如指标与实际业绩关联度不高、模糊条件为管理者舞弊提供机会、没有和企业战略考虑有效结合起来。
3、忽略对“保留人员”的影响
当前很多企业在裁员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对被裁人员的考虑上,忽略了对留下员工的影响。实际上,裁员不仅仅对被裁员工会有很大影响,同时,对与保留下的员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这种影响不仅仅包括由于裁员可能带来的工作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对其心理压力的影响,对其归属感、团队精神可能造成的冲击。牛雄鹰、时勘(2001)等人的研究表明,国企裁员过程中采用预见性策略最有利于留岗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他们的工作激励水平提高、团队精神提高、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离职倾向下降;而采用反应性策略的裁员则有碍于留岗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在工作激励水平、团队精神、企业归属感和离职倾向方面都不好,甚至还不如不进行裁员的企业。
4、缺乏有效的“出口”
国有企业的很多特殊背景决定了裁员出口设计将对裁员方案的实施成功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对被裁人员以后的出路问题缺乏考虑,将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出口的设计将有可能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例如提供培训机会增强其就业能力、合理设计待岗、试岗、上岗等机制、结合企业改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退出补助扶持个人创业、合理利用保险机制等。同时,对于不同的企业,需要根据企业具体特点来设计合理的方式。
有效“裁员”的四个条件
这里的有效裁员指的是一方面,裁员方案能够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裁员方案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的确起到推动作用。通过裁员来对企业竞争能力提升提供支持,以下四个方面非常关键:
1、明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对总体竞争战略的支持
当企业仅仅是基于自上而下的压力对裁员和企业战略实施的关系缺乏理解的时候,裁员是很难达到与其目的的。企业的裁员其本质应该是企业战略实施的一种手段,是保障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完成某项关键指标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其本质是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推进和支持。同时,只有明晰了长期战略目标,才能够合理确定裁员范围与对象。
2、裁员机制的相对“公平”
国有企业特殊性质决定其裁员需要考虑很多和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不同的因素。其中,相对“公平”是降低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则。裁员是基于对企业战略实施的考虑,确定裁员对象的标准选择,原则上应该先选择直接性、客观性指标,主要是与和业绩相关的客观性指标;然后再选择客观性间接指标,如年龄、学历;最后是主观性间接指标,如领导满意程度等。同时,应该提供相对公平的竞岗机会,尽量避免直接取消“参赛资格”的做法。
3、有效的沟通
当企业实施裁员方案的时候,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这种沟通需要贯穿从裁员方案设计到方案实施以后的整个阶段,涵盖企业外部管理机构、专家、内部领导者、管理者、基层员工等各个方面。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既要与被裁员工充分沟通,也要与保留员工充分沟通,尽量降低裁员的负面影响。
4、合理利用政策法规的支持
企业在裁员问题上一方面必须遵循《劳动法》、《合同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以及地方性政府颁布的各种相关规定,同时,也要合理利用相关法规,通过法制手段协调与部分下岗员工的关系。既要避免违反有关法规侵害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利,同时也要合理利用相关法规维护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总之,和其他类型企业与改革内容相比,国企改革中的裁员方案设计对设计者关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等的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裁员方案设计是否合科学可行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改革的开展。
上一条: 绩效管理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下一条: 企业诊断:规范化管理为什么还会惹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