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李小龙,不做培训师

李小龙演译了中国功夫的神话式传奇,《李小龙传奇》在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是一部励志电视,更是一部培训师学习的好教材。



  1、驱动力—使命感、正义感



  争强好胜,为华人扬眉吐气、摘掉东亚病夫的称号是李小龙勇往直前,骄不躁、败不妥的驱动力。我们培训师,或者培训从业人员的驱动力又何在?为了镁光灯?!为了金钱?!



  2、目标明确—一心不能二用



  这恐怕是一个定位的问题。有专家学者曾提出培训师要专定位或泛定位,笔者在此不重述。李小龙选择了功夫,随及放弃了有美女秦小曼相拥的洽洽舞—这是小猫钓鱼—一心不能二用的真实写照。



  3、马上行动—放弃眼前的利益



  当李小龙决定到加州办武馆时,立即放弃学业(准确地说是放弃证书,因李小龙对凯恩教授说:要用行动去完成未竟的学业)付诸行动,甚至连女朋友琳达都可以放弃。人生要明白自己追求什么,不要为了恋花,忘记了赶路。



  4、志同道合—包括朋友和爱人



  一个好汉三人帮,凭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于做成大事的。家人更是后院,是精神支柱,是避风湾。有人说:阿里巴巴的马云能成功,是因为除了坚持,还懂得拉一帮人跟着坚持。我说:志同道合才是一起坚持的基础。



  5、以第一名为标杆—起点高才能进步快



  师傅要找最好的,同样竞争对手也要找一流的。从布莱尔至木村,到山本冈夫,到后来。。。李小龙始终找“第一名”比武,在比中学。“要想成功,就要和成功的人在一起”这句话是对本节内容最好的诠释。



  6、敢于分享—将心比心,以博采众长



  在那个年代,在那个行业,分享还要用“敢于”来形容,教洋人学中国功夫,是需要勇气的,而今培训师只要“乐于”分享就行了。你对别人留一手,别人就会对你留两手。不“见见世面”,不“开开眼界”,你就永远是“井底之蛙”。



  7、失败是成功之母—挨打式学习



  李小龙为了向高人学习,甘愿冒着挨打、永远站不起来的风险,也要擅闯别家武馆与高手过招。学习技能就需要实践,实践就有失败的风险。虽然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风险很大、成本很高,但纸上谈兵是永远难身临其境,难登风造极的。



  8、与自己较劲—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当李小龙一时找不到竞争对手时,凯恩教授告诉他:你需要与自己较劲。于是,李小龙将功夫与中国古文化中的阴阳太极相联系,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学院派需要与自己较劲—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实战派需要与自己较劲—将实践与理论相联系。不与自己较劲就会做温水中的青蛙。



  9、讲究实用—化繁为简



  简单的才是实用的,至少,只有简单的才能被学员理解和记住。李小龙一开始学习咏春拳时,他的师傅叶大师给他灌输的观念就是:留主脑,去枝蔓。学习不是为了好玩、好听、好看,而是为了好用。



  10、不按套路出拳—不墨守陈规,敢于创新



  在李小龙与布莱尔的拳击比赛中,叶大师一再叮嘱:挨打、挨打、再挨打,最后再一拳致胜。李小龙瞄准时机,在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并没有按师傅的旨意一再挨打。培训师中有许多这样的人—固步自封,墨守陈规—书上是这么讲的,大师是这么说的,我以前一直是这样做的,以一幅以不变应万变的姿势恬不知耻。不破不立,不创新就不会进步。



  11、遵守约定—信守承诺



  李小龙从美国回香港祭奠父亲也没有与黄皮小子失约。培训师要学学,每个公民都应学学。



  12、自信—中国式的虚伙与狂妄是需要实力的



  美国文化提倡个性张扬,有一是一,而当李小龙谦虚时,他的哲学教授凯恩总说他:这是中国式的虚伪。没实力的狂妄是自不量力,有实力的狂妄是自信。



  13、圈子很重要—学习是需要氛围的



  如果是在香港,李小龙早就被中国人暗算了,幸好他“逃”到美国,后又把武馆从美国的西雅图搬到学术氛围更浓厚的加州。如果李小龙娶的不是琳达、他不到美国、他没有结识志同道合的木村等人就没有今天传奇式的人物—李小龙。



  14、酒好也怕巷子深—需要营销



  李小龙的功夫做到全美甚至是全球家户喻晓,是运用了一些营销手段的,比如:参加一些大型的有影响力的赛事、印发传单、举办武馆、进军好莱坞等。酒香也要靠吆喝。

上一条: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九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

下一条: 温暖工程之“百万管理者培育工程”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