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强教授来汉授课,诠释符合中国人民族性和“儒”文化特色的管理之道,两天的课程学费高达1.28万元。天价学费也在武汉培训市场引起较大轰动,儒商这一概念再度引起社会的关注,曾仕强提出的“中国式管理”能否重建新儒商,给企业带来更多改变?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儒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来说,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从广义来说,是指具有现代人文道德、有社会责任感,又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让人们开始思考把东方哲学的精髓尤其是儒家思想融入企业管理的可能。不过,较早借鉴中国儒家思想进行管理的却是日本企业界,松下幸之助就是主张“仁者爱人”的代表。在我国,海尔也是运用儒家思想比较成功的企业之一。上世纪80年代,张瑞敏带头砸毁了76台有缺陷的冰箱,这一砸也是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背后其实就是一个“信”字。深悟“仁义礼智信”和“以利统义”之精髓,儒商们正成为中国新兴崛起的智慧型商人。
“中庸之道”引发争议
在中华儒商领袖营讲座上,曾仕强给企业家支了两招:“只提问题,不给答案”和“提问后不要求部属马上作答,要给他时间思考”。将重诚信、讲仁义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大部分人都会认同,而对于儒家精神中的中庸之道思想,社会的反响却不尽相同。武汉市伟思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思梅说,现代社会提倡和谐,对中国企业来说,高层管理不能仅仅实施美国式的结果导向型管理,更应是一种人性管理。运用中庸之道,看似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此时,管人心远胜于制度管理。
湖北朝阳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周胜利则认为,诚信是儒商精神的可贵之处,但中庸之道对企业管理仍存在不利影响,使企业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原则性,这也是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障碍之一。也有人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西药治标,中药治本”,两者都不应该放弃。
“中国式管理”能否消化
对中庸之道的争议,也引发了社会对企业管理改革的争议。在中国企业纷纷学习西方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大背景下,曾仕强提出了“中国式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中国管理哲学妥善运用于现代化管理,使其在中国环境中具体落实,才能获得效果。他指出,中国式管理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人的尊重。只有先把人做好,然后才能谈管理。
对于中国式管理与其他管理模式的差别,周思梅认为,美国式管理强调专业性、效率性,重视专业知识;日本式管理强调协同作战,重视团体精神,而中国式管理注重变动性,一切看情况。作为一种儒商管理,中国式管理更符合中国的企业文化。
因为,中国式管理更是中国式的管理哲学,指出了中国管理的发展现状和根源,而不像西方管理科学一样给出具体方法和措施,为此,也有些企业认为没法完全引用吸纳。小蓝鲸董事长刘国梁就曾指出,曾教授的观点听起来与常理不同,思想上需要“大转折”,要把他的理论付诸实施,需要一个对接的过程。
不过,也有听过讲座的企业代表认为,培训只能指出一个方向,能够从中吸收部分已属不易。何况,企业的感悟不同,决定了培训效果的不同。
上一条: 战略成本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的新工具
下一条: 老子的领导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