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视剧《走西口》在热议中播出形成对照,《保卫延安》播完后也没有引起媒体应有的反响。前者的热播曾让陕西商界遗憾,因为“走西口”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陕西根正苗红,却让山西人火了一把,于是利用文化资源为陕商加油的呼声日高。本来,“保卫延安”作为一种创作题材,原比“走西口”宏大,陕西作为原产地毫无争议。然而,《保卫延安》在央视黄金时段的播出,似乎并没有给陕商带来更多的关注度,颇值得反思。
“保卫延安”是一个战争题材,如果说商场如战场的话,两者自然有相通之处。而《保卫延安》之所以没有给陕商带来更多的关注度,从创作的角度讲是没有悬念,从竞争的角度讲是没有对手。面对历史早已做出的结论本没有悬念,然而从故事的“好看”意义上说,胡宗南根本不是人民的对手,这场保卫战就索然无味。用剧中王震的话说:“我都替胡宗南着急”,胡宗南的不堪一击可想而知。跟一个根本不是对手的竞争者博弈,人们怎么能够为此骄傲呢。
观众的这种心理反映在国际性的乒乓球赛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2009以来,在年先后举行的横滨世乒赛和乒乓球亚洲杯的比赛中,决赛阶段的比赛见不到一个外国选手的身影,我国选手连续将金牌包揽无遗。如果籍此说明我国乒乓球运动水平在国际上处于绝对领先的位,那本来是好事,但就竞争性而言,没有对手的竞赛难免令人郁闷,国人就没有以往那么振奋和快慰。随着国人把中国队包揽金牌视为家常便饭,随着外国选手的不堪一击,接踵而来的是观众的热情消减和收视率的急剧下降,竟使得前景无忧的国球产生了一个该向何处去的焦点话题。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我们在文化资源上占有优势,也有一个善于利用的问题,需要合乎受众的接受心理。这和政治理念、民族感情不是一回事,各有各的规律。萨马兰奇曾经从赞助商的角度将体育项目可以分为“适合电视转播”和“不适合电视转播”两类;曹雪芹曾经从读者的角度将传世作品分为理治之书与适趣闲文。战争固然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是善于利用文化资源就不能不考虑相应的传播规律。在市场存在垄断与自由竞争两种行为的情况下,根据竞争出活力的规律,商家往往有意识的在沙丁鱼群里加上一两条鲇鱼,以使得沙丁鱼面临危机而更加鲜活,文化资源的利用应该可以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电视剧《保卫延安》作为政治教材足够了,但是从为经济搭台,为陕商走出潼关造势而言,不能不让人一声叹息。其实,这也滥觞于陕商的文化传统。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豪情始终是陕西商贾热衷的话题,历史上的陕商大多以自己来自于“天子脚下”而自豪。陕西有不少企业家是在政治上失;利之后投奔商海做大做强的,他们很看中政治角度的名声,对消费者眼中的名声看得很轻。与其说他们是商人,还不如说他们是在另外一种舞台上的泛政治家。尽管陕西商人都想走“明星企业家”的道路,追逐“明星企业家”的本质其实是这个群体的政治理想的回光返照。延安作为革命圣地,也可被视为革命的天子脚下,现代陕商如果带着这样的优越感走向世界,就很难适应竞争的残酷。
没有对手的英雄,自己也很无奈。有消息指出,国际奥委会有可能在奥运会上取消乒乓球比赛,原因就是中国队在这方面太强,几乎男女前十强都是中国人。作为曾经被列为我国十大商帮之首的陕商,率先在历史上消亡,原因也许并非仅在于此,但是在没有对手情况下形成的惰性肯定是要克服的。我们可以对乒乓球比赛在奥运会上是否被取消不以为然,因为我们照样可以在国内普遍开展群众性的乒乓球健身运动。然而陕商如果想在潼关之外崛起,就不能满足于在文化资源的利用上自娱,更不能躺在祖宗的遗产上过日子。
当然,利用文化资源的优势苦练内功是必要的,但是危机意识更能使人警醒。对于“天子脚下”的文化资源,陕商需要扬长避短: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突出区域文化的特殊性。主流文化往往是共享的,陕商固然需要为历史代言,但是在文化多元发展的现实中,不能简单地把主流文化当作自己的区域文化,把保卫延安当作陕北“一个老汉的战争”就不足信。正确处理弘扬文化资源的优越性与进取性精神的关系,突出进取精神的现实意义。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市场行为虽然不能做简单的类比,但是在博弈中把对手当作对手则是必要的。毫无疑问,进取性精神的保持必须战胜优势资源中的优越感。正确处理历史贡献与自强创新的关系,突出自强创新在战胜危机中的重要作用。文化资源的历史贡献虽然可以自慰,但是现实的差距更值得我们正视,更需要借助历史贡献中面对强敌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励。善于利用文化资源需要陕商转变思维方式,更需要采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实际行动。在《保卫延安》的电视片中,一个山坡被炸坍塌的镜头竟出现了三次以上,如果是属于拍摄资金不足的问题,那就是对陕商群体的一次叩问。
上一条: 服务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保证和源动力
下一条: 江苏烟草物流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