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战略

【节选《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垧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其所以为我擒也。”[1]



  现代企业管理中,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划分人才,比如说,分为财务型人才、人力资源型人才等等。从外部形式讲,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所讲的人才,更多是指其内涵(内在的素质、能力)而不是外延(外部表现形式)。



  比如说,朱元章前半生做过和尚,要饭花子,虽然没有进士及第,但后半生一样可以成为英明的开国之君。人才,就是稀缺、必备之才。智慧的汉高祖刘邦又是如何界定人才的呢?



  一、赏与罚



  正如高起、王陵所言,刘邦的确有些流氓习气,但这个流氓皇帝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本领,就是赏罚的分寸把握得非常准确。其实,激励员工的士气,说一千到一万,就是“赏”与“罚”。然而,这两个字的分寸把握,是一门深奥的,可欲而不可求的学问,甚至一生都难以掌握。



  当年,刘邦在沛县起事,在攻打县城时,沛县令发动百姓抵抗,刘邦便令人书信在城中宣传,秦政不仁,若是城破,众百姓必受涂炭,望百姓合力除掉沛县令。结果老百姓响应号召,群起而攻之,沛县不攻自破。这种奖赏的手段与火候的把握,是非常了得的。



  韩信攻下齐地,有人向韩信进言,若韩信投靠项羽,则项羽必赢;若依旧依附刘邦,则刘邦必胜;若自立为王,先三足鼎立,而后分胜负。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不薄,便派人跟刘邦讲,自己如果没有封号,很难统治齐地旧民,希望刘邦能给封个“假齐王”。韩信竟然要挟要官!刘邦听罢,勃然大怒,大骂道,“这个狗屁韩信,……”军师张良暗中踢了刘邦一脚,刘邦顿时醒悟,立即改口,“这个狗屁韩信,要什么假齐王,要封就封个真齐王。”于是,韩信死心塌为刘邦打下了大汉江山。



  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使用好自己的“赏罚”之权,把握赏罚的火候。如笔者在《跟着农民学管理》中所讲的四季——春天,多赏不罚;夏天,多赏少罚;秋天,少赏多罚;冬天,不赏多罚。



  刘邦在起兵建国之初,正是事业之春天,仅仅由于韩信要个“假齐王”便枉开杀戮,必定会让韩信倒戈于项羽,而使大汉江山功败垂成,这个火候不是哪本管理图书能讲明白,而是靠当事人的天赋领悟与实践开拓能力。



  这是刘邦借高起、王陵之口认可的第一种人才!



  二、运筹帷幄



  起于禅宗南派慧能与北派神秀的“顿悟”、“渐悟”之争已有千年,那么,什么是“开悟”呢?一讲到佛学,很多人就将其跟神仙联系到一起,变得玄乎起来了,其实,无论是一下子开悟(顿悟),还是慢慢一点一点地开悟(渐悟),“开悟”没什么神秘的。



  “开悟”就是人具有了将感性事物抽象化(理性化),归纳出规律、原理,再把这些原理、规律运用到感性世界的能力。比如说,钱学森研究明白了原子变化的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就可以说他在原子能方面“开悟”了。其实,我们许多人都已在某个领域开悟了!



  张良就是一个在谋略方面开了悟的人。



  张良在大后方,分析收集到的韩信、项羽前线打仗的细节情报,他会把这些情报,以《太公兵法》为提纲进行梳理,最终分析出问题之关键,然后,制订出战略措施——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只有武侠小说才会把《武穆遗书》、《太公兵法》讲得神乎其神。这个“谋略开悟”的本事,毛泽东同样具备,他完全可以在延安指挥林彪攻打锦州,并且获得最终的战略胜利。



  无论我们学习了多少知识,也无论我们获得了多少成功,我们有没有把这种感性的业绩归纳成规律、原理呢?我们有没有用这些原理来指导日常业务呢?如果我们没有作到,那就代表我们在企业管理方面还没有开悟,许多观点往往涉及不到根本,尽管自己感觉理由充分,但它离客观真实还差得远。



  当然,“术业有专攻”,在谋略方面没有开悟,不代表在其它方面不精进,只能说当事人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罢了。



  这是刘邦认同的第二种人才!



  三、统领法度



  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首相),和平时期要统领群臣、治理国家,战时要向军队提供钱粮军需,这些都是首相的职责。



  伦理,就是一种等级秩序。在古代伦理社会中,任何两人走到一起,都存在高低、尊卑、贵贱。比如说,张三30岁,李四35岁,即使他们的一切地位都相同,仅就年龄一项,张三就得喊李四哥哥,而在英国无论兄弟之长幼都只喊“brother”。



  尽管大家都是臣子,但依然会排个名次,萧何是首相,是百官之长,他就像是家中的长子,他讲的话必须是有分量的,他办的事必须讲究礼法的,他的治国必须是有法度、条理的。在企业中,我们看到N个部长,那么,N个部长的地位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在私底下,他们依然会排个次序出来,由于企业中没有“首相”的职务,所以,这个“老大”不像萧何那么名正言顺。



  由此可见,萧何是个倚重自己的德高望重、法度严明、治国有章、老成稳重、成事有余而自然成为皇帝认同的百官之长。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吗?



  这是刘邦认同的第三种人才!



  四、勇冠三军



  企业的扩张战略需要英勇的生产、销售人才,他们就是企业中的将军。



  在20岁时,人们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到了30岁,对一些不公道的事,还有一种伸张正义的冲动;到了40岁,很多事都感觉无所谓了;到了50岁,再想想20岁时的作为,有些后悔;到了60岁,想想20岁时的莽撞,会有些后怕。难道真是“人老奸,马老滑”?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20岁的小伙子,元气充足、胆识过人、勇气十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气越来越衰弱,绝大部分人都变得犹豫不决了,到了晚年,还能像廉颇一样敢上战场的将军,他肯定是一个勇冠三军的大将军!



  一个勇冠三军的人,必定是元气充足的人,他有胆有识,不会有害怕的感觉,会不断领导队伍冲锋陷阵,他的一番讲话往往极具煽动性;一个小心谨慎的人,一定元气暗弱,凡事总是瞻前顾后,并不是个理想的将军。



  如果一个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个优柔寡断、唉声叹气的文人书生,那他是不适合的,做生产、销售的人员必须有魄力。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有谋一域的谋略。他们不必像张良那样谋全局,但必须可以谋划好自己一域。



  这是刘邦认同的第四种人才!



  五、人才战略



  把握赏罚分寸的能力(刘邦)、谋划全局的能力(张良)、统驭全局的能力(萧何)、执行全局的能力(韩信),拥有这四种能力的人,应该算是全才了。



  事实上,没几个人能是全才。有些企业,拥有为数众多的生产、销售类的将军,企业总是希望将军们能够文武双全,可独自策划、统领、完成整个过程。现实中,将军们经常把握不住赏罚的分寸,导致民怨不绝于耳;他们常常进行武装割据,使企业帮派林立;他们的策略更多着眼于眼前,只能由企业为丧失的长远利益埋单。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刘邦的经历是一种历史偶然,我们再看看刘彻、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章这些开国皇帝,就明白这是一种历史的规律。刘彻之东方朔、主父偃、卫青、霍去病、卫绾、晁错;李世民之袁天罡、李淳风、罗艺、秦琼、魏征;赵匡胤之石守义、赵普;朱元章之刘伯温、徐达。就连集赏罚、谋略于一身的毛泽东也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这些人才。



  在开国皇帝奠定了国之基业后,许多皇帝会慢慢剔除这四类人,导致国运渐衰,每次清洗都是血雨腥风,少有像“杯酒释兵权”那么文雅。能够不断转换政治重点的李世民,不断揭起开疆拓土的战事,先后东征高丽、西征寒外,让将军们、谋士们都活到了晚年,也开拓了中华之疆土,这种皇帝是少见的。



  一个有扩张意愿的企业,也应该积极建立这四种人才的培养、招募机制,在这个机制的基础上,再去探讨,他们到底是做财务、人力,还是生产、销售的工作。比如说,李四具有赏罚严明之能力,那么,可以按照他的水平之高代,放到某个专业领域,任某课、部、本部、子公司作为这方面的首领,再给其配备相应的人才以组建团队。



  无论是工资、福利、培训、专业分配等等,这些事项都必须围绕企业战略项下的人才战略开展。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经营战略,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战略,什么样的人才战略,就需要什么样的福利、工资、培训的配套策略。



  比如说,企业要实行区域扩张战略,那么,在委派人员时就要看看缺少哪种人才,如果是缺少“萧何式”的人才,那就把工资、福利、培训等偏向于这类人才,以培养、招募到更优秀的人才来支持区域扩张战略的实施,依次例推。



  企业管理是门活学问,一种启发不能代表永恒不变,一种思路不能成为金科玉律,我们只是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来探索一种更为恰当的人才战略,我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尽管这种视角、层面的人才战略可能也是千疮百孔!

上一条: 人事部经理,为何会成为公司的“掘墓人”?

下一条: 中国企业的人才观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