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培训市场进入大转型时期

“中国管理培训市场正在进行大转型时期,而且这种转型的需求是极其迫切的。”著名学者、卓学管理学派总秘书长朱则荣日前表示:“管理培训市场必须加紧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注意国有大中型企业党政管理与职业经理人管理机制的融合,二、注意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对企业管理的保护与规范,三、注意从企业管理基层出发而不是从高层出发的管理课程开发方向,四、注意中国企业向跨国公司演进的突出变化,五要注意社会经济文化对企业管理造成的客观影响。”

  卓学管理学派总秘书长朱则荣强调指出,中国企业在企业管理上的“五个需求”正在加速现有管理培训市场的瓦解与重生,这五个需求是: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党政管理与职业经理人管理机制的融合



  西方职业经理人培训最终在中国是没有市场的,它最终需要与中国企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而这种结合就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去的党政管理机制与现代职业经理人管理机制融合以后衍生出的新管理思想与新管理理论体系,它也将是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市场的经济主体结构是以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为骨架来支撑的特殊经济结构,在中国市场上唱主角的品牌绝大部分来自于这些企业,干部的选拔与任用机制将始终以党政工团一体化为根基,这种管理模式的根基是不可能轻易动摇的,因此,西方职业经理人培训到底对这些企业适用不适用,适用到什么程度,存在多少差异,对于管理培训市场而言,都是极其关键性的问题。未来十年至三十年,这两种相互剧烈摩擦、对撞的管理阶段将会结束,中国企业最终将找回自己的“魂”,这也意味着中国管理培训市场将进行彻底性的大浪淘沙。



  二、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对企业管理的保护与规范



  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贯彻与应用,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是一种保护和规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须的渐进过程。但问题是,在中国市场上的管理培训公司,一直游离于国标、行标之外,甚至许多培训课程的内容本身,是违背国标与行标的。原本国标与行标已经规范了的管理标准,却被管理培训公司引向另外一个错误的方向;原本国标与行标已经明确的管理结构与元素,却被管理培训公司彻底打乱;原本国标与行标已经理清的程序与环节,却被管理培训公司制造出了新的混乱与无序。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不可不慎重,反过来说,为数不少的管理培训公司究竟是在帮助企业,还是在破坏企业?



  三、从企业管理基层出发而不是从高层出发的管理课程开发方向



  管理来源于基层,管理问题发现于工作现场,管理障碍出现在每一个最基层的员工身上,管理理论来自于大量针对基层的管理实验与研究,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更是管理做为一门科学,最扎实的根本。我们一直在批评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管理方式,一直在批评领导们不深入基层,但问题是,我们的管理培训课程开发,我们的管理培训实施,是从基层的实质性管理问题着手,还是继续高高在上的奉行“官”本位?这个问题不太严重,所引发的唯一结果,就是将来若干年内有大批的管理培训公司被淘汰出局。



  四、中国企业向跨国公司演进的突出变化



  跨国公司,并不仅仅是指国外公司到中国来发展,也代表着中国企业跃升为跨国公司,向全球发展。实际情况是,为数不少的中国企业已经升级到了跨国公司阶段,向全世界扩张他们的生产基地和销售与售后服务网络,纷纷在国外上市,并谋求世界性的市场格局。很显然,我们的众多管理培训公司,已经远远落后于这种趋势了,知识老化、课程落后、培训没有针对性,使中国培训市场的在集体退步,而非进步。



  五、社会经济文化对企业管理造成的客观影响



  企业是一个组织,它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组织,特别是企业的伦理结构、道德意识、思维方式、信仰与价值观,都与社会经济是一体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人的主观意识都来自于社会,并非来自于企业。特别是企业所需要的一些特殊而关健的思想,比如敬业精神、奉献意识、思想觉悟、责任伦理,都被社会所牵制或影响,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与不好不健康的社会伦理与意识进行一场伟大的博弈,比如去利已主义、排斥“英国病”,反对自由散漫,重建企业责任伦理结构。因此,企业管理首先是建立在严谨的社会学基础之上的,但是,我们的管理培训市场似乎对此毫无作为。



  朱则荣语:改革开放三十年,经历改革改制的磨合与阵痛、经历市场竞争的混乱与无序的中国企业,正在逐渐成熟起来,它们在逐步发育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识,成为市场经济中独立的自我,对管理培训的需求也在发生着非常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加速促使中国管理培训市场进入新历史阶段的大转型时期。

上一条: 培训为什么不像安利那么有效

下一条: 真正的培训一定离不开实战和实用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