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实战操作水平很高,但是一谈到写文章,要么觉得高不可攀而心里退却,要么妄自尊大信马由缰。写的文章要么逻辑结构不严谨,说服不了读者;要么东拼西凑,使读者觉得价值不大;要么偏题跑题思路不清,使读者读得一头雾水;总之既不能有效传达作者的思路意图,也不能使读者得到有益的帮助,最后失去了写文章的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写好文章呢?虽然说文无定法,文章的质量和作者的水平有很大关系,但是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下面我们就从文章素材准备、写文章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提高文章质量等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素材准备
写文章一定要注意平时资料的搜集和总结和提炼,并且针对资料做一些分类和提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需要些文章时,有丰富翔实的素材,进而做到逻辑条理清楚,达到文思泉涌的状态。
一般来讲,资料的搜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途径,
1、资料搜集
(1)图书馆。图书馆的资料浩如烟海,一般是写专业性文章或者大部头文章时必去之所。而且图书馆已有分类,便于查阅和汇总。
(2)网络。网络上的资料实时性很高,也很丰富,但是需要注意,网上的资料一般以二手资料居多,而且真实性需要甄别和确认,以免以讹传讹,影响文章的可信度。
(3)座谈。这类似于随意的头脑风暴。六七个人,或选定一个主题,或者随意漫谈,不对座谈、发言的人加以限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每人各抒己见,充分表达思路想法。这样每个人都会从多人的背景、经验、阅历、知识中获得对相同事物不同角度的看法和创意,最后可以应用到自己文章中去。
(4)新闻、报纸。新闻一般是有关国际、国家、社会等方面的热点,它的可信度是最高的,一般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这种素材容易吸引读者关注,对写文章必不可少。
(5)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如汪洋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搜集素材要想电影演员体验生活那样耐心、细致。多观察、勤记录养成随时记录和思考的习惯是些文章的基本功。
2、保存整理
资料在搜集的同时需要经过分类整理。这也是一个对素材粗加工的过程,以便后来写文章的时候能够胸有成竹,手到擒来。比如可以将素材按照事情发生的年代分类;也可以按照专业或职业来分类;还可以按照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来分类,不一而足。每个人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习惯来做。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写文章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或是避免一些常见的问题,这样可以省时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讲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读者是谁,他们需要什么
写文章之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只有弄明白这个问题,写的文章才能更有针对性。比如,如果读者是总裁、老板,他们需要的就是企业整体运营、宏观思路,文章就要在战略型、远见性、预测性、大的方面着眼,解决他们的思路、方向问题,而不是拘泥于细枝末节,斤斤两两的问题。如果是区域经理、业务员,他们需要的是可以拿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建立或者方案,那么文章要着重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方案的设计、渠道的管理、促销的实施等方面。如果读者素质不高,他们不想去花费大量时间去琢磨文章的好坏,只想看懂、学习,那么文章就要尽量用朴实、平易、浅显的语言去写,不能过多的应用专业术语。
如果不能根据读者的特点和需求去写文章,那么必定是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这正如雪中送炭胜过饱而灌食。
2、结构清晰:凤头、猪肚、豹尾
一个人,没有骨架,只有一堆肉堆在那里,这个人就站不起来。文章的结构相当于人的骨架。没有结构,会使文章没有方向和条理,读者不容易理解,同时作者要传达的思想和目的也会因为文章结构问题大打折扣。
一篇好的文章的结构一般讲究的是“凤头、猪肚、豹尾”。所谓凤头就是说开篇要写得向凤凰的头一样漂亮,能在一两分钟之内,通过三五行文字抓住人心,否则如不能很快吸引人,文章再好,在寸时寸金的时代也会被淹没在众多文章之中。
猪肚指的是文章的内容要饱满,对中心目的要阐述透彻、严密、论据翔实、丰富,使人相信、认同。文章有骨也要有肉,有了肉,一篇文章才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猪肚就相当于文章的肉。
豹尾指的是文章在总结主题后有力收尾,不拖泥带水,给人强烈震撼。否则尾巴太长、太重,会有喧宾夺主之嫌。
把握住这三点,一篇文章的模样基本就清晰可见、跃然纸上了。
3、原则问题:
写文章要有模有样,形神兼备一定要把握住一些基本原则。
(1)立意新颖
俗语说,“文如看山不喜平”,就是说文章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能平平淡淡,味同嚼蜡。若想立意新颖,我们必须学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反复推理,认真比较,发挥想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当年有一位名画家画了一幅”十里蛙声”的名画,可是画面上只是一群蝌蚪在小溪中奋力前游,初看很觉诧异,哪里有什么青蛙在欢唱啊,但细细一想,我们似乎看到了随着水流的向前,蝌蚪逐渐变成了青蛙,在远方,一片蛙声隐隐传来。由此我们感觉到了画家的新颖的立意,高超的画法。这远远胜过直接画出青蛙欢歌的场面。当然,要写出集“新”、“特”、“奇”于一体的文章,它还需要个人知识、经历、素养等各方面的积淀。
(2)简洁、聚焦
写文章要力求简洁聚焦。就是说文章要有重点,而且重点突出,使人一目了然。文章的体材、结构、论据、措辞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偏离。否则处处说一点,却说不透,失去了写文章的目的。
(3)措辞精炼、平实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词句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因此,推敲、锤炼语言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步骤。杜甫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充分说明了语言锤炼的重要性。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初稿为“到”字,后来改为“过”字,又改为“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这一“绿”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早春的景色,而且用得很有气势,所以能流传千古。俗语讲:文章不厌千回改,大诗人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典故成就了千古佳话也验证了文章措辞精炼的意义和付出的艰辛。语言的使用是千变化,没有止境的,有的人不重视语言的锤炼,用词马虎,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生动。俗语说,文章不厌千回改,不下功夫锤炼语言,就写不出生动多彩的文章来。
语言不但要精炼,还要平实。真正看文章的人以大众为多。如果为了追求奇巧而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可能使读者看不懂或者望而却步。白居易的每篇诗作写完后都要读给村妇听,如果她们不懂就要不断修改,知道听懂为止。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4)有效实用
写文章有实际作用,如散文给人以美感;杂文让人警醒、深刻;小说向人展现世态炎凉;应用文特别是实战型的营销类的文章要让人能够看了明白、用了有效、对读者有实际的帮助,而不是一篇大道理,处处明白,看完之后,还是不知怎么办。也就是说此类要真正能够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
三、提高文章质量
文章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总结,大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勤学苦练
写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勤练笔。有人总觉得一下子不能把文章写得很漂亮,这种心里是需要客服的。因为没有人一次就能写出很有文采的文章,所以要循序渐进,先求数量,再求质量。
写文章要“内”、“外”结合,要借鉴别人做法,藉人之功,更要不怕艰苦,勤练“内”功。凡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到写作时,都强调“做”,但许多人都害怕这个“做”,有的人写文章刚开始兴致很高,但一遇到困难就动摇信心了;有的人则“三分钟热度”,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突破,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有创造有突破的。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其中强调了一个“量”字,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一句话,本来它是平常的,你要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就必须花费劳动,挖掘潜能,发挥才干,努力去写。也许,你能完成的是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甚至不止一篇。
2、掌握文章的体式规范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写作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理论、规律和丰富的知识,从采集、构思到表现、修改,每个环节都有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从文章构成要素来讲,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都有规律可循;从文体来讲,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尤其必须正确体现体式规范。平时应认真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要常翻阅复习,摸索总结,熟练驾驭它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能首先给文章定下一个正确框架或模式,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析,选用最佳的方式,准确地通过语言文字予以表达。
3、观察生活,深刻思考
生活处处有文章。我们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深刻思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从平凡中发现奇特。有时候,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就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想象,也许一篇文章的模子很快就出现了。比如老舍先生,通过亲身体验茶馆的生活,写出了反应世态炎凉的名篇《茶馆》。如果不观察生活,深刻思考生活,就会写不出文章来,即便写出来,文章也只能是空洞无物、枯燥无味、虚假而不能令人信服。
4、多读作品,常梳理
文章写得好坏与人的知识多寡、阅厉深浅有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的“会吟”、“有神”、“逸于”是建立在“熟读”、“破万卷”、“劳于”的基础上的。因此,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坚持不懈,方能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当然,书读多了,有了材料,并不是任何材料都有用,这就要求平时经常疏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归类。使用材料时,要好中选优,选取准确、典型、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才能使文章说服力强,血肉丰满。
5、请名家指点
要想提高文章的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写好的文章向名家请教,请名家指点。之后要仔细斟酌名家的指点,深刻体会自己文章的不足和缺点。将文章按照指点改正之后,和自己原来的文章比较,学习体会名家的思路和方法。经过多次的总结学习,我们写出的文章一定会越来越出色,质量越来越高。
上一条: 职业生涯规划 从发掘天赋开始
下一条: 中国文化劣根性之八——顺与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