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增速大幅放缓。为避免经济快速下滑,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并连续多次降息、下调准备金率。财政政策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而货币政策效果仍不明显,流动性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什么货币政策效果欠佳?信贷传到机制失灵的原因是什么?2009年1月以来,中国银监会出台一系列政策,企图从微观层面推动信贷扩张,这些政策会产生哪些效果?中国政府还需在那些方面进一步推动信贷扩张?
中国经济快速下滑,信贷全面紧缩
2008年中国经济逐步减速,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急速恶化。2008年中国4个季度经济增长率连续下滑,金融危机爆发后的4季度GDP同比增速更创下2000年以来新低,4个度GDP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6%,10.1%,9.0%和6.8%,全年增速为9%。投资消费仍保持较高增。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速与2007年相差无几,但按美元计算,净出口仅增长12.5%,而2007年的增速为47.5%,扣除物价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为0。出口放缓引起东南沿海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民工失业问题正在恶化。
中国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2008年下半年通胀威胁减弱后,中国政府政策从“一保一控”转向全面扩张。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实施“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内容”即“四万亿”政策和一系列减税、税制改革等政策,刺激投资和消费。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多次下调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并基本停止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008年10月19日到12月23日,央行五次大幅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同期存款准备金率也四次下调,共下调3.5%。取消信贷规模控制,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第四季度人民币兑美元贬值0.24%,幅度虽然不大却是汇改以来首次出现。
财政政策初见成效,货币政策未能有效缓解信贷萎缩、企业流动性短缺问题。财政政策推行后,地方政府积极反应,部分项目开始实施,市场反应正面。但货币政策效果尚不明显,货币增速仍然低落。2008年9月以后,M1同比增速下跌至10%以下,11月更跌至6.63%,12月虽有反弹但仍仅为8.98%,而上年同期同比增速高达21.0%。信贷增速持续下降,大批中小企业因信贷紧缩、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
2008年,居民户经营性贷款同比增速从1月的18.38%下降到12月的10.74%,银行信贷紧缩,大批中小企业资金链面临严峻考验。2009年1月银行信贷大幅增长,但中小企业难以受惠。受财政刺激计划和央行大力推动,2009年1月2009年1月份的前20天,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到9000亿元,创历年来1月贷款增加额度新高,预计1月贷款增幅可能超过1万亿元。但贷款主要流向大中型国企、财政刺激计划相关项目,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缓解,且很难持续,预计3月份以后贷款增速将下滑。
信贷紧缩的原因和微观干预政策
宏观经济形势恶化引起信贷风险上升,利差不足以补偿风险,银行不愿发放贷款。央行大幅下调利率、准备金率、回购央行票据、增加信贷额度以后,资金供给方面不是限制银行提供贷款的主要因素。与欧美大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资本金不足不同,中国各大银行并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有足够的能力向企业增发贷款。但中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较大,呆坏账风险高,利差不足以补偿风险。根据中国银行业相关规定,各类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利率可分别上浮25%~100%,在当前利率水平下,一年期最高贷款利率约为10.62%,最高贷存利差约为10%。据媒体报道[1],在小额贷款发展较为成熟的深圳,小额贷款坏账率也高达15%,即使按目前最高利率放贷也会亏损。
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干预银行能力下降,难以影响银行信贷决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建立了垂直管理体系,地方政府很难像改革前那样直接迫使商业银行对地方企业增加贷款。在中国目前信贷体制下,通过降息、下调储备金率、增加信贷额度等方式对于解决中小企业信贷困难问题效果有限。事实上,即使是2005-2007年的繁荣期,银行贷款也主要是流向房地产、大型国企等,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占用货款、非正规渠道融资等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009年1月,银监会推出一系列微观干预政策,意图推动银行增加信贷供给。10日晚间,银监会发布通知鼓励实施贷款重组,允许发放一定额度搭桥贷款以及有条件的中小银行业适当突破存贷比。银监会鼓励银行对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实施贷款重组,取消原有的贷款重组期限限制[2]。银监会还允许针对非生产性项目发起人或股东发放搭桥贷款,放松了原有规定中对资本金到位比例要求。银监会还首次提出了允许有条件的中小银行适当突破当前75%的贷存比控制。
1月12日召开的银监会工作会议提出,将监管目标从“双降”改为“双控”,即未来要控制不良贷款余额大幅反弹,不良贷款率也要控制在2008年底的水平。这一政策是为了将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从安全第一转向积极放贷,避免银行为了追求继续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和余额惜贷。银监会希望各上市商业银行提高拨备覆盖率,为容纳2009年可能增加的不良贷款留下余地。中国政府目标是通过微观干预,用工具创新和放松安全性要求的方式推动“定量宽松”政策,实现信贷增长目标。在政府的压力下,中国两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初步设定了2009年信贷新增目标,计划增长16.5%,预计其他各大国有银行也将设定类似目标。
政策实施效果不容乐观,并可能带来不良贷款增加的负面影响。放松存贷比等增加信贷供给的政策效果有限。如前所述,银行并不存在信贷短缺问题,在目前利差不足以补偿风险的环境下,银行缺乏信贷扩张动力。银行可采用金融工具规避“定量宽松”政策。近期以来,短期低利率的票据融资类信贷大幅增长,2009年12月比上年同期增长50.4%,据分析相当一部分增长是商业银行为达到信贷增长目标而与一些企业合作而形成的账面信贷,发放这类信贷银行实际上几乎没有盈利。
微观干预可能引起不良贷款增加。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推动商业银行增发信贷,结果数年内银行不良贷款几乎增加了一倍,本轮政策推动可能重蹈覆辙。据银监会报道,截至2008年末,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比年初减少7002.4亿元,但扣除于对农业银行约8000亿元的不良资产的剥离,08年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有提升。不过,由于商业银行自主性加强,地方政府很难像改制前那样迫使银行对特定项目提供信贷,预计本轮调整期间坏账率增幅将低于上轮周期。贷款重组、搭桥贷款开闸等金融工具创新有助于信贷增长,但规模不会太大,效果有限。
结论和建议
中国信贷困局依然严峻,微观干预政策效果有限。虽然受财政刺激计划影响,2008年12月以来信贷规模出现反弹,但难以持续;政府增加信贷供给、定量宽松政策难以解决企业信贷短缺问题;监管部门放松监管力度、引入金融创新工具将刺激银行增加部分信贷,但效果有限;微观干预将扭曲价格信号,不是刺激信贷增长的有效途径。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实现利率自由化是解决信贷短缺的根本途径。商业银行改革后,银行成为独立实体,有了交易支配权,但在利率管制的体制下,银行并未获得定价权。在目前的高风险环境下,银行无法提高贷款利率至合理水平,利差不足以补偿风险,银行惜贷将是必然的。只有实现利率自由化,让银行可以用高利差补偿风险,消除金融抑制,才能真正推动信贷有效增长。
加快对内开放和信用记录体系建设,依靠民间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2008年5月银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意见,各地纷纷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在一些地区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小额贷款公司有贴近市场、机制灵活、政策限制少等优势,能有效鉴别贷款客户。
例如,在广东深圳,截至2008年6月底,以信安易贷、中安信业和UA融易贷三家为主导的深圳小额贷款公司已发展了50多家网点,平均一个街道就有一个网点。但目前这些公司仍然存在资金来源有限、操作手法存在法律争议、缺乏信用记录体系等。政府应加快对内开放,认可小额贷款公司合理的操作手法,对风险较大的措施加以限制或监管,并加快建立地方乃至全国信用体系。探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与小额信贷公司合作的方式,为中小企业信贷提供支持平台。
上一条: 中国经济增长拐点若隐若现与战略转型
下一条: 金融危机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