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非未公布项目名为“合唱团”如何?

 陕南一位化名为小非的青年,为了吸引投资,在高考中故意考零分以“吸引眼球”。然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戏剧性的投资行为出现,连媒体的评论都感到失望,“希望小非成为‘白卷行动’的终结者”。窃以为不然。或许,戏剧性效果出现的越晚,越具有悬念。如果说小非不愿再“吸引眼球”了,媒体难道也不愿么?所以我建议小非未公布项目名为“合唱团”,以便大家跟踪更加深入的报道。



  因为媒体或者投资客需要吸引眼球,所以这事不能,也不会到此为止,非要整出点东西来。况且这并非无厘头。在小非做出高考得零分的决定时,据称已经有了需要吸引投资的具体项目;当小非去上海打工后,就有投资者不断打电话给小非:问他需要别人投资的到底是什么项目。小非现在有些为难:明说不好,不说明亦不好,“不拿出一点东西,谁敢贸然给自己投资呢?”小非坦承:“我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将小非未公布项目命名为“合唱团”,即使不是雪中送炭,也有望皆大欢喜。



  这是有例可循的,比如韩寒的《合唱团》。《合唱团》最初酝酿的时候,只说是一个新杂志,具体用什么名称没有确定。当人们的胃口被吊起来之后,韩寒就告诉人们,新杂志的名字叫《合唱团》。尽管这名字听起来更像一本书,实际推出的《合唱团》又以“辑”的形式出现,成为文集汇编,那也无伤大雅。至于实际推出的《合唱团》与当初酝酿的“新杂志”是否具有天壤之别,只有当事者自己最清楚。反正在外界看来,它历经三个年头,发行方为华文天下,千呼万唤“终”出来本身就足以让人产生丰富的猜想和联想,都在证明其成功。也就是说,小非未公布项目的内容即使没有确定,哪怕是一个乌托邦也没有关系,当务之急是起一个名字出来。只要有了一个“名”,其“实”无论怎样相符,都大有文章可做。



  那方案也是现成的,只要看一看韩寒的小说《他的国》,就能知道《合唱团》的前世今生。《他的国》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废弃雕塑园的看守,名叫左小龙。他突发奇想:“搞一个合唱团”。他向同伴大帅分析了优势:“我们有地,我们弄一个合唱团”,“我们就把这个雕塑园搞得像一个小的国家一样,说不定还能搞出个些什么产业来”。“天赐”给了他一个良机,镇上“一个月后,有一个合唱比赛”。除了奖金,“胜出的合唱团可以去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而严酷的现实是,左小龙想把镇上的美女,能唱歌跳舞的黄莹拉进团里,人家却另有高就;而同伴大帅拉回来全团唯一的团员是个小学生,还是个哑巴,只能假唱。不幸的是,左小龙因出了事故需要重新学说话,而同伴大帅莫名其妙的成了别的合唱团的指挥。这个故事是否反映了一种宿命,尚不得而知。



  不过可以肯定,将小非未公布项目命名为“合唱团”不必有侵权之虞。因为韩寒的《合唱团》上架预订即排销售榜首之前,早已有诗人杜马兰的《合唱团》一书问世。即使韩寒的《合唱团》注册了什么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并非大家从此不能擅自使用合唱团这个字眼。况且将小非未公布项目命名为“合唱团”,那是一个“项目”的代称,就像为一个保密工程起一个代号一样,无可厚非。如果真的有利益方提起侵权之诉,那就会构成新的吸引眼球的话题,正好便于小非未公布项目投资者的炒作。



  有评论认为,小非在高考中故意考零分“不过是受了众多前辈和学长的感召,是这种眼球效应的追随者罢了”,这固然有道理;不过不要忘了,媒体对此类事件的关注或者推波助澜功不可没,这对媒体或者投资者也有好处。即使没有小非,媒体或者投资者也需要打造出小X、小Y出来。比如风姐的走红。当风姐因为低俗遭遇封杀的传闻时,就情不自禁地说:“我是网络红人,是社会大众捧出来的,是网民顶帖顶出来的,所以这不是我个人的低俗,而是社会。”



  如果说被戏弄的是社会大众,得到利益的肯定是幕后的推动者。这也毫不奇怪,能够垄断的继续巩固垄断,没有垄断地位的试图形成垄断,目前既没有以后也无望形成垄断的,眼球效应便可以成为充分利用的重要选项。这怎能责怪那些被推向市场,试图产业化的媒体呢?古人云:“其智弥粗者其所同弥粗,其智弥精者其所同弥精”。合唱团是“弥粗”还是“弥精”,完全取决于社会的主流是“为善”还是“为恶”。须知“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



  至于小非,无论他是教育体制的牺牲品还是进行了一次吸引投资的冒险,反正他已经做过一次牺牲了;将未公布项目名为“合唱团”,对眼球经济再利用一次,也算是一次回报。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孩子们的成长回到“正确轨道”上来,试图救救孩子;那就不如救救那些以“救救孩子”为名而实为救自己的市场行为。救救实际存在的市场导向!

上一条: 投资风险有八大症结

下一条: 强化创新思维,促进创先争优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