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价调控看经济模式的局限性

近几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真叫个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推动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因素的争论声不绝于耳:地缘政治、欧佩克限产、美元贬值、游资炒作、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因素颇多、争论颇多,但结果却是一个:总体价格上涨,而且涨落不定。从欧洲市场原油现货价格走势图可见,自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的三年间,原油价格上涨极差幅度达到244%。



  上述争论围绕的核心原理之一,是经济学基础理论中,需求—供给模型。如右图所示:



  需求是价格的递减函数,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在图中的需求曲线D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供给是价格的递增函数,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在图中的供给曲线S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正值,表示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那么,商品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呢?经济学中的商品价格是指商品的均衡价格。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在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当需求量与供给量一致时,即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时,形成均衡价格,此时的数量为均衡数量。



  对于非稀缺商品、并且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供给模型是无可非议的。而石油对全世界来讲,早已是寡头垄断的稀缺资源,且处于非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之其他因素的推波助澜,需求-供给模型的原理已不能完全调节石油价格,或者说这种调控是一种舍本求末的调控,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需求量是调控的关键,价格只是调控的手段,特别是在国内。



  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就像七十年代的前苏联,西方列强用打压油价的手段,动摇了前苏联的经济基础,从而,瓦解了前苏联的国体。风险管理中对风险有这样的定义:“不确定性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是机会,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是风险”。而笔者认为不能把握不确定性是最大的风险。石油价格基于我国经济就是这样。



  面对风险,我国如何应对?



  原油价格执行的是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而成品油定价权,却牢牢掌控在国家发改委手中,每次的价格调整,都是垄断企业与政府博弈的结果。致使政府处于上调成品油价格,就要给相关领域以相应的财政补贴;不满足垄断企业提出上调油价的要求,就要给垄断企业以巨额财政补贴的两头挨打的尴尬局面。(如中石化已累计获得150亿财政补贴,今年还将获得且不低于100亿财政补贴)。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调控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实体现,即:市场中有计划,计划中有市场,或说即非市场经济又非计划经济。



  既然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市场的调控手段,都不能很好的解决油价调控问题,那么,是否还有其他办法解决这一错综复杂的问题呢?



  笔者认为,就我国来讲,首先要认清地缘政治、欧佩克限产、美元贬值、游资炒作等问题是我们无力主导的;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总量中,我们只能寄望于控制自己的需求部分,是否可以考虑将调控的重点从价格调控转向需求调控,利用我国已有的计划经济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分级控制成品油需求,量的而出和量入而出相结合,在满足国计民生总需求的前提下,限制和减少消费性需求。用核定油票的方式限制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成品油消耗,使购油指标化,用油票来兑换成品油,反过来,油票又成了统计下个周期需求的依据,周而复始,逐渐将成品油消费纳入计划的轨道,结合价格调控、节能和限行等组合拳的使用,使政府尽快摆脱现在这种两头挨打的被动局面。同时可以根据国际油价的涨跌,游刃有余地调整国油储备这个价格缓冲池。



  由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控的结果可见,任何经济模式都有其局限性,比较而言,市场经济满足了社会物资丰富的需要,却激发了各利益集团和个人的无限贪婪、自私的劣根性,致使看不见的手在紧缺资源的配置中,某个时点上收效甚微;计划经济使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低,决策风险加大、各利益集团惰性丛生,却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时,特别在是紧缺资源的配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经济模式无优劣之分,各有其历史和现代的局限性,也各有其适应的环境和善于解决的问题。和而不同,共生共存,将成为多元化世界文化、政治、经济中的常态,能否灵活操控和熟练使用各种模式,将成为考核各国政府能力的关键。


上一条: 李文武论经济学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下一条: 送给客户的最佳礼品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