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职业安全感”,是硬币的两面。
硬币的A面,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很多打工仔并不冀望有很高的“职业安全感”,而是拥有非常好的“个人专业安全感”,对他们来说,雇主是否能提供“职业安全感”并不重要;另外一些抱着“创业大计”的打工仔,他们一进入一家公司就处心积虑要自立门户,一举一动都是放眼未来,并不太在意现在岗位上的“安全”;而在这两部分人之外的正在吃“青春饭”的你如果没有一边工作一边自我增值,那就不要抱怨工作没有给你安全感了,早在进入这个工作的那天起就应该了解到它冷酷无情的一面。
硬币的B面,从消极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工作缺乏安全感是理所当然的,“利用价值”是职场上的交易本钱,想要找到一份方方面面都称心满意的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抽离一点看待自己和职业,职业绝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或者价值。
◎访谈:夏仲邦 (香港人,现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和经销商美国星座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在大学读心理学和社会学,在中国和印度的农村干过几年扶贫,分别在法国和美国大企业担任过小角色。年轻时最崇拜美国漫画家ScottAdams,喜欢他那份对职场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幽默讽刺的手法。年纪渐长,他在培养年青一代的员工时更重视对方的工作态度,而不是能力,因为那些愿意吃苦、不斤斤计较的员工“买少见少”。)
A面
专业安全感&创业&青春饭
不少人其实不需要追求所谓“职业安全感”,他们拥有的是“个人专业安全感”。例如我的一个朋友是专业会计师,为大企业做CFO,擅长安排企业IPO上市。过去10年我已经看到他至少换了五六份工作。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他仍然拥有非常好的 “个人专业安全感”。对他来说,雇主是否能提供“职业安全感”并不重要。
不要以为拥有这种条件的打工仔是少数,一些在大企业里面待上三五年的年轻人其实也有类似的条件,这要能在毕业后跻身那些大企业,就等于进了“少林寺”,以后在外面就很容易找工作。所以很多人在大企业之中拥有非常好的“个人专业安全感”,工资和升迁机会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也不用投诉所在企业没有“职业安全感”,只要经济繁荣,一旦跳槽就可能身价十倍,没有太多需要发愁的。
也不要以为只有那些精英中的精英才拥有“个人专业安全感”,我也见到不少学历不算很高的人,在酒店业从见习生做起,后来也发展得很好,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主管和经理。因为行业的特性,他们需要不断“迁移”,转换公司,但这也不影响他们的安全感,毕竟在一些大酒店集团的工作经验也是一个“名牌”,是一种很渴市的专业资格。
打工仔另外一条出路是创业。我不敢肯定中国人是否骨子里就特别喜欢创业,但是因为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急速发展,跟老板说拜拜然后自行创业的人肯定不少。好些人一进去一家公司就处心积虑要自立门户,他心中最关心的是积极学习生意窍门,笼络客户资源,一举一动都是放眼未来,并不太在意现在岗位上的安全,因为他更向往自己当老板所带来的那份回报和满足。
在职场上比较缺乏安全感的应该是那一批吃青春饭的人,这些人主要来自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缺乏安全感是他们的职业本质。大部分的人在投身这些行业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不会一辈子做下去,除了为了赚钱和争取提升为管理层,也是为了学习一门技能或者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聪明人从来就应该一边工作一边自我增值,如果正在吃“青春饭”的你没有这么做,就不要抱怨你的工作没有给你安全感了,你在参加这份工作时早就应该了解到它冷酷无情的一面。
安全网尚不完善
在已经发展成熟的国家,以前农业社会的那一套“养儿防老”的办法越来越行不通,政府会通过设立有效的社会保险制度来增加打工仔的职业安全感———尽管雇主或者公司不稳定,起码也有一个安全网可以依靠。但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大部分人还是深深感到那份“失去工作就失去一切”的压力。打工仔的一切生活所需只能指望公司来提供,对公司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职业安全感自然偏低。
所以职业安全感其实也需要国家的配合,但配合不同于直接干预———强逼一些本来就机构臃肿的企业不能节约或者裁员,只会让问题越积越深,日本企业的终身聘用制也在日渐解体,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
B面
“交易价值”
从负面来看,没有多少人真的可以有一份称心满意的工作,完全发挥自己所长和兴趣,又同时可以兼顾家庭、爱情、业余学习和个人兴趣等等方面,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职业”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逼不得已”的事情,有些人为了打发时间、有些人为了学以致用、有些人为了完成老板的托付、更多的人是为了糊口,所以差不多天天在努力工作,我们也叫它作“劳动”,更贴切就是“被奴役”,这是损害生命的事,换来的就是一份可多可少的报酬。
职业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每天的交易,跟农村的经济活动很类似,如果土地不出粮食,鸡不下蛋,那就没有东西拿到农贸市场去交易了;换了在职场,我们最害怕的不是突然失去工作能力,因为这种概率很低,反而是害怕失去“利用价值” ———尽管你每天专注于工作,全心全意付出,但因为工作环境的复杂性,随时也会被公司“请走”或者“逼走”。“利用价值”就是我们在职场上的交易本钱,缺乏这种本钱就不能再交易了,因此我们的工作缺乏安全感是理所当然的。要降低那份不安感,就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了。
工作的意味
我的一位朋友在40不到之龄,患上末期癌症,原来是心理学家,心理素质肯定比起一般人好,她选择了马上离开工作全心治疗,我也很支持她那么做。她的选择不是自私的行为,心里知道可能只有几个月的生命,干嘛还要继续损耗生命,一方面可以抓紧治疗的机会,康复以后重新起步;一旦治疗无效,也可以尽享人生余下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跟所爱的人共同度过,工作毕竟是“损害生命”的事情,人生里面有很多事比起工作更重要。
另外一个是与之完全相反的例子。一位高管朋友也在一年多前被确诊脑癌,他自知康复的概率很低,但他却没有马上放弃工作全心治疗,反而是坚持努力工作,直到他离开世界前的两三个月才愿意停下来。他的态度也不表示他看待职业比起生命更重要,他其实也是在追求一份安全感———只要他能上班,就证 明 他的病情无大碍,他 身 边 的员工也是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军心稳定,他就会比较安心;如果他选择马上离开岗位,专心去治病,心放不下,烦恼更多,对病情更不利。在人生的尽头,他面对了一个两难的抉择,他选择了不离开职业,不代表他愿意为了工作而不顾自己的生命,“继续工作”也只是为了增加疗效,“工作”变成了他的“治疗催化剂”。
我举出以上两个故事,就是想说明工作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或者价值。我们不是机器,人生可以还有很多的目标,尽管工作在很多人的生活中都占了一个主要部分,但如果出现了一些突发情况,例如上面所提到的朋友出了健康问题,工作对于我们的意义就可以马上改变,往往是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原来每天所留恋的职场,也可以一夜之间就可以“翻脸不认人”。
通过以上两个故事,我对“敬业”两个字也有了新的体会,我的两位朋友都是公认为“敬业”的人,但在该抽离或者反客为主的时候,他们也是毫不犹豫地做到了,我也从没有听到他们抱怨工作害了他们的健康。
你是你,工作是工作
现实生活中,不要指望工作能给你提供长期的安全感,因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速度太快,谁都不能准确知道明天要发生什么事;我们也见证了不少行业在时代洪流中被淘汰。工作不是生命的全部,要学会随遇而安,如果你现在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给你提供生活所需,你的境况已经比起很多人都好了。有时候不妨从工作岗位上抽离一点看待自己,时代不同了,你跟陌生人见面,已经不会马上有人问“你是什么单位的”等这种老土问题,你是你,工作是工作,两码事来的。
打工仔在“职业安全感”方面也不一定是被动的,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较为进取的办法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传统智慧会告诉我们要比别人加倍努力工作,争取好表现,自然就不容易被淘汰;但是这种做法非常吃力,要牺牲的太多,往往不值得。我就宁愿多投资在人际关系,我的意思不是巴结上司,联群结党,而是多花时间跟同事、上司和客户做工作以外的朋友,不单会让工作效率增加,也让我们的生活圈子扩大,尽管对职业前途没有什么明显帮助,也起码赢得了朋友。随着我年纪渐长,我认识到除了家人,朋友也是相当重要的,朋友意味着社会对我的认同,越成功、越有钱的人,真正的朋友就越少,这是不变的真理。赢得真正朋友的人,不能肯定说他会在职场一帆风顺、前途无忧,但起码会比起大多数人顺利一点、生活充实一点。
最后,我想说,很多很伟大的人实际上往往从事着一份普通的工作,比如爱因斯坦在30岁以前,仅是在火车站做一个小技术员。天才尚且如此,何况如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下一条: 如何踢好职场头三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