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次去东莞参加一些行业的论坛、会议什么的,听到最多的,被提到最多的,都不外乎代工企业的出口转内销。在座的,自然也少不了代工企业,他们似乎也一成不变地在脸上挂着一个问号:转型这条路,如何走?
如何走?当出口贸易环境不断恶化,这些曾经在海外市场驰骋风云的代工企业,出路何在?贴牌生产,是 大多数代工企业的起点,而没有自主品牌,却又是代工企业腾飞的拦路虎。强大的低成本制造能力曾经让“中国制造”征服世界,但现在巨大的产能却成为中国经济急于摆脱的“负资产”。一时之间,“中国制造”似乎迷失了方向。
这时候,尽然还有一些代工企业在生存的边缘线上挣扎着,不愿意将企业转移到内地。但是,一些走投无路的外贸厂商不得不开始把眼光转向自己身边巨大的内需市场。
金融危机加速出口贸易环境恶化,迫使早已备感压力的出口代工型企业谋求快速转型、转向。自去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推出的若干刺激消费措施和扶持企业发展政策,皆是政府在为企业乃至产业经济应对危机"造市",寻找转型发展出路。出口大省广东于最近在全国大规模启动“广货北上”行动,亦将“内销转型”的浪潮推向更高点。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不管在转还是不转的问题上有多大的分歧,有一点共识似乎这些代工企业,并没有分歧过。那就是搬厂止损。厂房、用工成本的增加,逼着一部分代工老板不得不将工厂试着转向珠三角之外,其中包括成本更低的中国中西部省份和东南亚各地,这条产业转移路无可回避。这就像从欧美到东亚,从日、韩、港台到珠三角。于是,1980年,人工成本低廉,招商引资条件优厚,使珠三角成为发达经济体实现低端产业链转移的最佳对象。
但时至今日,这种代工模式日渐式微,这种经济模式面临着转型的阵痛,代工链条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毕竟,中国也仅仅是全球代工利益链上的一环,一个历史阶段。迁厂成了“止损”最关键的一招,富士康内迁郑州,似乎用的也是这一招,但是,这却也是最无奈的一招。
阵痛之后,转型才是曙光!以下这几个问题,对于代工企业来说,似乎更需要时刻自问。
1.转型的风险有多高?
尽然话说船大难调头,但是初创企业的转型却有可能意味着“速死”。初创期企业本身根基不稳定,相应的团队建设也不到位,盲目转型可能让企业遭遇"速死"的风险。尽管这种转型是典型的迎合政策和市场导向而进行的,但在经济低谷期,初创企业转型的成功率并不高。
大型代工企业和出口企业,把握产品品质的能力更强,也有更充足的能力进行转型,但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本身就根基不稳定,相应的团队建设也不到位,任何盲目的转型都可能让企业遭遇“速死”的风险。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风险同样存在。但是,不转型最终的结局无异于无期徒刑。
2.如何突破天花板?
金融危机让本来就压力重重的出口贸易加速恶化,但没有走到最后一步,代工企业不愿意放弃现有业务,转向国内市场。这似乎成了行业的“共识”。但是,事实上,相对于内销而言,外销更加容易操作,少去很多经营麻烦,且资金回笼更快。心态的突破,才有思维的突破,创新与品牌,才是最后的方向。
3、人才才是最难突破的瓶颈?
从“加工车间”到品牌经营的转变,企业的运营增加了若干环节,这些环节缺少人才支撑,企业即使短期转型成功,也走不远。
另外一方面,对于习惯于做外单的企业来说,做内销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失误的代价却是巨大的。在国内做品牌的企业青睐于聘请外脑的时候,代工企业,更需要在这一课上下足功夫。从主要依赖出口代工到试水运营高端品牌,借助外脑提供品牌化管理运营诊断与辅导服务,这正是众多代工企业出口转内销打造品牌之路所尝试的模式。他们在尝试转型实施品牌战略中,顺利翻开了“二次创业”的新篇章。
上一条: 对于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试,我有不少问题?
下一条: 心理咨询师职业概况及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