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直销片好不好,评判标准就是两个字——卖货!那么,评判卖货的标准又是什么呢?笔者要说的,同样是两个字——力度!
产品要有(吸引)力度、卖点要有(凝聚)力度、剧本要有(穿透)力度、镜头要有(震撼)力度,片子才有(卖货)力度。这就是“直销片”与“广告片”的本质区别。
事实上,能产生力度的因素非常多。诸如:恐吓、煽情、功能性画面(特殊、对比、美感)、特殊词汇、资料统计、数据罗列、功能罗列、产品卖点(利益点、广告语)、实验(对比)、承诺(有效承诺、无效承诺)、品牌、技术(专利、奖项)、旁证(代言人)、专家(发明人)、市场背景、促销信息、广告形式、配音(音效)等。
然而,即使你的片中,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也不见得卖货,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力度并非存于表象,而在内涵。花拳绣腿谁都会耍,电视直销谁都能拍,能卖货的却没几个。只有“细节”、“创新”、“可信度”,且“环环相扣”,才是产生卖货力度的关键!
先说“细节”,细节存于电视直销片的各个层面,有文字描述的细节,如:女人的衰老从眼睛开始、房有了车有了头发没了、不怕别人翻我手机、坐公车时别人(当我孕妇)为我让座、1米73立刻变身1米81等;又有画面展现的细节,如:抖动的赘肉、变薄的眼贴膜、变肥的牛仔裤、久留手印的记忆棉、拍(摄)的神不知鬼不觉等;甚至叫卖时,也可加入细节,如:爸爸少买几盒香烟,妈妈少买一套化妆品等……
简言之,细节无处不在,除非你想不到。没有细节的电视直销片,根本就是不痛不痒,根本不可能卖货;反之,细节追求越细,产生的力度就越大,卖货的把握也就越大。
举个典型案例,背背佳的成功就在于对细节的认识。起初,背背佳的主打卖点是“挺拔身姿”,这一看似很多人都需要的卖点,却使背背佳一度濒临倒闭,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挺拔身姿”就和“美容、瘦身”一样,同属于“做什么”,而非“怎么做”;如何矫正身姿、如何美容、如何瘦身,这些才是真正的“卖点”。
可背背佳又是如何挺拔身姿的呢?答案很简单——纠正坏习惯,纠正坏习惯就可以挺拔身姿。可又为什么要纠正坏习惯呢?
“为什么要纠正坏习惯,这也要讲?”,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笔者所强调的“细节”。 笔者对自我向来有个特殊的要求,就是不断问自己“为什么”,问到问不出“为什么”为止!简言之,“细节”就是问到没有问题为止!挖到不能再细为止!
也就是说,回答“为什么要纠正坏习惯”的关键,就在于回答“坏习惯到底会产生多大危害”。这也就诞生了坏习惯导致的6大症状:近视、驼背、长短脚、肩不齐、长不高、胸部发育不良,而这6大症状,正是在很多孩子身上活生生的成长细节。若要再回答为什么近视?为什么长不高?……那答案就会非常顺理成章,因为“坏习惯”,所以就必须立即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那么,是不是你的片中布满细节,就必能有所斩获呢?其实不然,因为行业跟风现象严重,今天“你”的细节,就是明天“他”的细节……细节泛滥,就不再是细节。所以笔者要讲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创新”。
与“细节”一样,创新同样存于电视直销片的各个层面,有文字描述上的创新,如:“燃烧”脂肪(注:“燃烧脂肪”一词由电视直销片首创。“燃烧”一词的运用,也将减肥产品的力度上升到了新的空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戴金戴银不如戴健康、草地变森林等;又有画面展现上的创新,如:第一个将“肺”搬上荧幕、第一个将“猪肉”搬上荧幕、第一个将“红外成像”搬上荧幕、第一个“拿出身份证”的旁证、第一个拿“半张脸”做对比等;当然,也包括广告形式的创新,如:仿综艺、仿法制、仿访谈等;另外还有一部分,属于产品形式、产品功能上的创新,如:免费通话(虽然是假的)等……
当然,笔者在这里并不推崇“伪大”的伪科学家,更不推崇虚假宣传,可毕竟营销无道德,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有“源”可寻,那么也并不失为“上策”。
再举个典型案例,好记星在短时间内能一骑绝尘,将好易通、文曲星等老品牌单词学习机甩至身后,很大程度就取决于创新。其中,最被人忽视的创新,就在“学单词”与“英语成绩”的关系建立上。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家长买单词学习机,目的绝不可能是让孩子学单词,而是为了“提高孩子英语成绩”。至于是学单词,还是学语法、学语句,家长根本不会关心,甚至根本不懂。所以,建立“学单词”与“英语成绩”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那么,“学单词”与“英语成绩”到底有着什么必然联系吗?事实是,英语教育专家决不承认两者的必然联系,但身为“伪专家”就必须将其巧妙联系上。这就诞生了“学英语就像盖楼房,单词是砖瓦,砖瓦多了,楼房才盖的高,所以单词是关键。”的创新提法。这样一来,好记星就可以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并叫嚷:快速提高英语成绩,好记星……
需要强调的是,电视直销片的创新,需要基础,不注重基础的搭建,只一味追求创新,只会适得其反。如果有人作评价:“你这条电视直销片,真不像电视直销。”,那么笔者可以负责地告诉你,这将注定是一条不卖货的电视直销片!
与TVC等广告形式的创新不同,电视直销片作为一种营销模式,就必须立足于卖货,决不能天马行空。只有真正贴近消费者的顾虑及思维习惯,才能诞生出“最具实用性的创新”。反之就不是创新,而是丧失“可信度”的东方玄学……
本来,“可信度”应是笔者最不用多说的关键词,因为任何一个能理智分析的人,都能分辨“是否可信”。可就在近几年,电视直销的“信任危机”已活生生地影响到业内每一个人,甚至影响到很多“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好产品”,这实在是整个行业的不幸。
看看那些虚假做作的旁证吧!还有那些原价9999,现价99的巨额落差吧!对产品功能及效果的描述,当真是越夸张越好吗?免费“送“电脑?还是“送”人心呢?……你的“可信度”又在哪里?
其实,笔者在不久前已针对“信任危机”发文并发表过看法,包括一些影响可信度的成分说明,故在这里便不再多说,也无法多说。因为“信任危机”的存在,有很多属于行业的问题、人心的问题!只想再多嘴一句:与其说很多电视直销是“死”在可信度差上,倒不如说是“死”在部分人对市场、竞品及消费者的认识不足上,甚至还有部分人是“死”在对“电视直销片”这五个字的认识上。
要知道:电视直销片决非“影视作品”,而是营销模式。电视直销片拍的好不好,与卖不卖货,根本毫无关系。可就是这么一个明摆的道理,也还是有很多人不能认识。
笔者要说的是:“电视直销片”决非广而告之,而是一种心理营销!作为一种特殊的销售行为,电视直销片使任一种广告形式都无法媲美;因为从一条电视直销片诞生开始,就已经决定了很多人的命运……
上一条: 李宁换标:很失败,但注定会成功
下一条: 弹性用工:金融海啸下的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