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品牌之路破解珍珠产业低端困局

“让中国珍珠像法国香水一样享誉世界”,是中国珍珠人的追求和理想。然而,2005年中国淡水珍珠产量达到15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5%,但产值却仅占8%。珍珠大国却非珍珠强国的现状,让珍珠业人士心头隐痛,如何改变我国珍珠产业资源低成本使用发展模式,使之走出低端困局,已成为影响珍珠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变“箩筐经济”为“文化经济”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孙凤民说,我们虽然每年向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原珠,却价格低廉,而日本再将这些原珠加工后进入终端市场,价格就提升数倍甚至数十倍。



  据资料显示,近10年来,中国珍珠的出口量增长了20倍,平均价格却下跌了九成多。相比之下,一年珍珠仅有8吨的大溪地珍珠(大溪地珍珠来自南太平洋的环礁和珊瑚岛,素有“珍珠之后”美誉),产值却比中国还要高。对此,国内许多珍珠企业感触颇深,浙江阮仕珍珠副董事长王伟忠始终坚持一个观点:把珍珠卖的满大街都是其实是这个行业的失败。他呼吁,珍珠人首先要尊重珍珠,要把现在珍珠产业存在的“箩筐经济”转化为“文化经济”,赋予珍珠文化、情感和时尚因素,使其成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传统珠宝产品。



  找准软肋提升价值



  业界普遍认为,养殖和加工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珍珠产业发展的两大软肋。



  浙江省珍珠行业协会秘书长杜坤林认为,虽然我国珍珠养殖、加工已初具规模,但“小、散、乱”依然是目前国内珍珠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现状,珍珠养殖低水平盲目扩张,导致珍珠产品的附加值低,高档产品缺乏,相当一部分珍珠仅能用于工艺品原料或珍珠粉等。



  另一软肋是,我国珍珠设计水平相对落后,深加工能力较弱。有关专家表示,加工作为一个高增值的环节,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非常关键,要提升珍珠的产业价值链,要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珍珠首饰上,要导入文化和时尚的元素,这样才能在加工环节更好地实现产业价值的提升。



  设计精品实现拐点



  中国珍珠产业摆脱困局、实现产业复兴的拐点在何处呢?中国珍珠行业要发展,就必须摆脱廉价产品泛滥的局面,珍珠企业必须走品牌之路,重视设计,才能实现整个珍珠业的复兴。



  企业要仔细研究世界珍珠产品的发展趋势,努力把握世界珍珠市场的脉搏,从而明确方向,合理调配资源,有的放矢;同时要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水平,设计上要突出原创性、制造上要讲究高科技含量,塑造真正属于中国的国际珍珠品牌,为中国珍珠行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上一条: 珍珠产业走上循环发展之路

下一条: 业内人士长期看好黄金产业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