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退步记

减法生产力





像最专注和持久的企业一样,人们也开始做减法来实现真实的目标,这是策略也是价值成熟的表现。



减法是真实的个人需求,企业应当正视,并为之提供环境和渠道,前瞻性的企业会发现这不但不消极,反而可以制造生产力。



本刊记者采访了不同经理人的“减法的合理区域”。重点介绍了经理人如何采取适用的策略。如何在个人和职场冲突关系中找到出路,此中有职场矛盾,也有迸发于压力下的智慧与方法,这些经验足可借鉴,供在职经理人去除旁枝,思考重点。



总的来说,减法是实现,而非放弃——实现新目标:减到成功,或者减到幸福。



与“减法”不同,减压不具策略性,只是原来道路上的延迟、暂缓,也没有方向性调整。减压是老路上的一次喘息,减法则是一条创新之路。因此谈到减法,重点在于“选择、策略与方法”。



减法经理人可能有以下目标:

1.为了职业上更具竞争力。

2.为了更好的个人目标。

3.为了家庭幸福。

4.为了个人价值观。

5.为了整顿,保养。



疯狂的时代把“减法”推到每个人面前,这是必然的事,这实际上考验了我们的自由命运:你能有所选择吗?而了解自己的人开始把握命运,我要什么,我要往哪儿去。但这不容易,我们要发掘聪明人们做了什么,发现其这么干的原因,怎么应对复杂矛盾的诉求,有什么方法,以及整个判断的启发。



最后很重要的是,企业是否发现了这些状况,并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是麻木,是装傻充愣,还是积极地进行“管理”。这或许是价值观管理、企业文化、绩效福利的交叉区域,但这一“减法”主题并非其它管理议题的附庸,应当避免搅稀泥的态度,变其为“减压、福利”等变相操纵。事实上我们应重视减法这一个人发展策略,它是进步而非消极,如果这一进步属性,同个人愿景一样,互惠互用于公司,那么它会带来生产力。



幸运的是,我们从各个方面发现一些端倪,使这一想法成为可能的现实。惠普公司大概是最具人性的灵活的公司,他们在公司与个人的价值观和情感联系方面具有最温柔的传统。



他们准许个人寻找新的方向,为此,惠普敞开大门,欢迎离开公司的人再回来,他们既自信又具情感;另外真正强大的公司为不同的个人个性都准备了不同的套餐,Google具有双通道制度,他们的天才可以不必涉猎其他平庸方面,而使自己成为不同通道上的大人物。那意味着通往公司高层的独木桥正被拆除,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广阔前程。



说白了,减法正是人生智慧:



人生的轨迹不是由你想要什么组成的,而是由你不想要什么组成的。





经理人篇





何斌修 马背上的逍遥





减法人:何斌修

减法时间:34岁~35岁

减法目的:学习进阶

减法法则:修炼兵法

减法箴言:学习是减压最好的方法。



何斌修不到30岁头发就白了不少,而且越掉越稀。那时候他是长虹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首次见到他的人就问:“老何,你小孩上初中了吧?”



“老何”只好支吾其词。搞营销的人,谁都希望在别人眼里留下个比较成熟的印象,“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嘛!



不过,何斌修那时的成熟倒不是装的,是被逼的。



现在,老何不过35岁,已经官至长虹中南片区总经理的位子了。有意思的是,他的头发也不掉了,白发也见少了。他的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自己干得也很带劲。“我这么多年一直在打仗,这一两年才逐渐懂了点兵法”。



激情岁月



何斌修的人生观与他年轻时的一次经历有关。



何斌修高中毕业后,在绵阳一家五星级酒店门口等人,看着一些大腹便便的人很神气地在宾馆玻璃门里进进出出,他就产生了刘邦当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样的感触。



当兵转业后,何斌修进了长虹。起初他被分配到了长虹宣传部,具体工作主要是写文章。在企业写文章属于跑龙套,他心里很郁闷。2000年8月,有一个机会可以被抽调到销售部,他就争取到了北京分公司做业务。从此,何斌修“跨上了战马”,开始了他所追求的充满激情的战斗生涯。



刚到北京做营销,何斌修负责与大中电器的业务往来。大中在北京从3个店做到40多个店,长虹方面都是何斌修一个人对口负责。他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做什么事都想做第一,所以他注定是个劳累命。



2001年春节前,各家电品牌在北京拼命抢占年底市场,各品牌的业务人员都在抱怨大中配送不畅。别人都只是抱怨,何斌修却从抱怨中捕捉到了信息,他开始关注大中配送及业务流程。他悄悄溜到大中库房,估算出了空余的库房面积。当时大中库房吞吐量有限,他想让长虹产品占满大中库房。于是第一时间拿上大中订单,三天后就把大中库房占去一大半。春节旺销的时候,等其他品牌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何斌修肯用功,于是很快就被提拔为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他是一个懂得报恩的人,既然领导信任,“士为知己者死”,他就更卖命。为了让消费者满意,在公司的物流紧张的时候,他甚至不惜自己掏钱打出租给消费者送货。据何斌修当时的同事讲,“这家伙有点让人烦”,即便在和同事们一起聚会的时候,他也在没完没了地接手机。同事们揶揄他:“你小子比总理还忙吗?”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何斌修还兼管着分公司的培训、市场策划等工作,他身心疲惫,白头发越来越多,经常在一觉醒来,发现枕头上掉了不少头发。



2004年12月,何斌修被任命为长虹哈尔滨分公司总经理,他的激情再次被点燃。不过,在哈尔滨期间也成了他最累的时候,因为长虹在哈尔滨的市场形势相当严峻,创维就曾公开扬言在该城不会把长虹放在眼里。何斌修要当好哈尔滨总经理,必须要“撂倒”创维。



一年后,“我们把创维在哈尔滨弄得抬不起头。”令何斌修感到骄傲的是,后来他到了中南市场,发现创维还把他在哈尔滨的做法移植的了中南。



然而同时,何斌修感叹,前几年自己一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身体透支很严重,这都是他自找的,因为说到底这是他自己给自己加压的结果。为什么一定要自我加压?一方面是因为责任心和事业心,另一个原因是“文凭危机”。他是当兵出身,文凭不高,这就促使他必须比别人更加努力才行。



崴脚的收获



由于在哈尔滨出色的业绩,2006年9月,何斌修被提拔为长虹中南片区总经理。平台不同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自然需要随之改变。如果说,何斌修以前的工作是“将兵”,现在就必须学会“将将”了。究竟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何斌修百思不得其解。



2006年春节,何斌修不小心把脚崴了。当时他还把自己当年轻人看,简单处理了一下就没当回事,后来到哈尔滨开完“春节收心”会,就忙着开发三四级市场,也没正经休息过一天。脚踝越来越肿,绥化五交化商场总经理看他一瘸一拐的样子,还送了他一双休闲鞋和一根拐棍。一直到7月,他调到中南片区,脚伤越来越严重。于是他在武汉一阵乱投医,连农村的祖传秘方用了也没治好。中医要他静养,西医要他运动,弄得他哭笑不得。拖了近一年时间后,伤才痊愈。这使他感想联翩,本来休息十来天就可以解决的事,却因为没有“减速”让他痛苦了一年。



何斌修给记者讲了个发生在他身边的悲剧。他表哥有一个朋友,工作很能干,领导就提拔他当经理,哪知道这个朋友从此给自己加上了自己无法承受的压力,竟然患上了精神病,弄得不得不上医院。如此再三,这个朋友现在还呆在医院,老婆也闹着要和他离婚。



自己的脚伤和朋友的遭遇让何斌修性情大变。他开悟了,于是决定要做减法。



如今,他认识到:人累在心,压力大小也只是一种感觉。压力增大的因素很多,但心理失衡是主要的。因此,认清自我就显得相当重要。“我从来不把自己当回事。人要能成点事,还必须上得了天堂,下得了地狱才行。”在他看来,他表哥那个朋友的悲剧就是源自于没有认清自己,既然承受不了当管理者的压力,为什么不能就做一个业务尖子呢?



学习是减压的最好办法



认识到问题容易,具体怎么改变?



做营销不仅仅是要把货卖出去,把钱收回来。在家电产品同质化竞争的今天,作为厂家的一方诸侯,哪里出问题都不行,因此压力更大,怎么办?这就必须学会转移自己的压力。



何斌修刚到武汉的时候,下属总是来请示他某某事情应该怎么办?他就反问下属:“你觉得该怎么办?”下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般情况下,他都会说:“就按你的想法办就行了,不用问我。”这使他体会到,在一个团队中,不同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不同的角色都应承担相应的压力。也就是说,压力需要分流。压力分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执行“我经营我做主”;二是目标管理,职责清晰。



何斌修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营造一种“我经营我做主”的文化,并从制度上保证文化的落实。只要人人感觉受到尊重,大家就都做回了自我,都愿意尽力承担更多的压力和责任,人顺心顺事事顺,当头儿的还有多大压力?何斌修现在就只管下面的十几个总经理,他给他们压力,他们自己也向下分解自己的压力。“有时间我就请兄弟伙吃吃饭,小事他们也不跟我说,自己就处理了。”认识何斌修的人现在会说,老何如今活得潇洒,简直是变了个人呀。



何斌修一度为自己的文凭低耿耿于怀,这些年来,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到一些培训机构或大学去听课。“现在讲师水平都很高,内容生动风趣,在课堂上什么压力也没有了。我听课感觉是一种享受,很长一段时间后心情都很畅快,自己也改变了不少东西。学习接收新东西本身就是一件欣慰的事。做营销的人,必须向员工、对手、商家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为人为事就会更丰满、更厚重,工作和生活技巧一提高,心也变宽了。我感觉,学习是减压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因为它能使你把自己想不明白的事情想明白。”



他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一方面也从书本上学习。在北京的四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悄悄去学校听课,越学习越感觉自身差距很大。多年来,睡觉前他都要坚持看一个小时的书。



另一件令何斌修得意的事,那就是他现在与妻子关系很好了。据他介绍,他以前是只要事业不要家。2003年2月11日,他女儿出生,第二天他才赶回家。因为处在销售旺季,他在家呆了四天就又走了。女儿一岁时,妻子把女儿带到北京他才与女儿见第二次面。后来他回家,女儿要不不让他进家门,要不不让他上床睡觉。长此以往,他和妻子的关系就很糟糕。反思起来,“唉,百分之九十的责任在我。家庭关系没处理好,还是我最大的压力。”他跟记者开了个玩笑,“‘攘外先需安内’嘛”!



记者问他“安内”的心得,何斌修一笑:“关键是要学会妥协。人生也可以说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学会妥协很快乐。比如家庭矛盾,就无所谓对错之分。‘糊涂家庭幸福多’。家庭里需要妥协,商业谈判也需要妥协。我觉得情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门妥协的学问。太自信的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不懂得妥协的人空间很小,市场很窄,弓拉得太满也容易断。”



何斌修以前基本上不和妻子逛街,也不允许妻子到驻地去看他。现在不同了,只要妻子放假,他都主动邀请她去武汉,一起逛街,一起吃小吃。他妻子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其实她需要的不过是感情沟通而已。何斌修现在还有个必做的功课:每隔两天跟妻子、女儿通一个电话,或者发一个短信。只要在武汉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小东西,他都会买了给妻子寄回家。“她现在总在娘家人面前夸我好,我都有点不好意思”。



何斌修现在的生活已经比较规律,他还办了个会馆的年卡,不出差他都会在晚上抽出两个小时去那里锻炼身体。“去年我不能正常走路,有人就说,长虹怎么派个瘸子过来当片区老总?”治疗期间,何斌修找了很多医生,还悬赏:谁在20天内治好了腿,他另付一万感谢费,结果赏金加到两万也没人接招。这才明白,身心健康是不能减的重头戏啊!“我用人的三个基本原则中,把身体放在了第一位。身体不好,心情不畅,工作生活索然无味,还能做出什么成绩?”看到记者风尘仆仆的样子,他问:“我理解你们记者做文字工作的辛苦,你平时怎么锻炼?”



“营销是一个江湖,大侠更需从容。”何斌修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是在享受这种战斗生活了。







孔维薇 别和机会过不去





减法人:孔维薇

减法时间:30岁

减法目的:长期职业发展

减法法则:拒绝太多

减法箴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长期目标上



一年的职位发展目标眼见落空了。



和去年9月初到公司一样,孔维薇职位还是弗吉亚上海管理公司的培训主管,不同的是,职责中加入了中国区的培训工作和员工管理系统的协调。



这是个极大超越了职位的工作范围。今年6月份之前,孔维薇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做“加法”上:本职工作是弗吉亚管理公司上海办公室的培训主管;从去年底开始,她接下了“EE”协调员工作——系统的沟通、指导人员;今年3月份开始,孔维薇正式介入弗吉亚中国区的培训。而中国区培训管理工作和“EE”协调员,都没有写入孔维薇的岗位职责,实际上成了孔维薇额外的事情,而这些都是老板征得她的同意后才交给她的工作。



最近,孔维薇动了做“减法”的心思——减掉其中一块业务量,哪怕这是一种痛苦的选择。



业绩显著巧遇无人喝彩



公司自去年9月到现在,人员从不到200人发展到了300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相对应的是,公司的流程和制度亟待完善,也就是说,留给孔维薇的任务空间非常大。2006年9月,孔维薇来到弗吉亚上海办公室的时候,她用了

“可怕”这个词来形容公司的培训状况。



进入公司之初,孔维薇感觉工作量非常大。印象最深的是混乱。在做培训主管的头两个月里,有五六个员工自己出去找了培训,培训结束后,随便拿着发票到她这里来申请报销。



公司培训就像散兵游勇一样没有统筹。



除了事后补办手续的事件频发,还有一些非常“急迫”的培训申请让孔维薇很无奈。例如,明后天就要进行的培训课程,突然有员工拿着申请单过来要求签字,说这些培训对于他们来说如何重要。这个时候,孔维薇根本没有时间去考察这些培训,无法对培训效果进行把关,可她必须马上把手续办好。



培训流程应该是:提出培训申请——员工主管、培训部门和财务部门批准——接受外部培训——拿培训发票申请主管签字、培训部门批准。这个流程是建立在培训计划的基础之上,培训计划又是建立在员工填写的培训需求之上。而这个制度之前没有人去明确和执行。



有四年培训工作积累的孔维薇清楚,这只是某个阶段内的状况,把制度和流程建起来之后,类似“紧急”和“意外”的事情就会很少发生。想要获得更多的职业机会,首要的是体现在本职工作上的价值。孔维薇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让弗吉亚上海管理公司的员工培训步入正轨。



孔维薇进公司的时候,直接上司在无锡办公室上班,由于地域原因,上海管理公司的培训完全是孔维薇一人在做。就在她干得风生水起之际,她的上司却突然离职了。公司没有重新招聘中国区培训经理的计划和动作,这个职位的工作,都转交到了孔维薇手里,因此她工作职责里开始包括中国区培训经理这一块。2006年年底孔维薇又接下“EE协调员”工作,直到今天,公司也没有招入新的中国区培训经理。



加法意味着更接近目标?



在理顺了培训工作之后,孔维薇发现新的工作挑战来了,就是“EE”系统的“协调员”工作。“EE”系统来自于弗吉亚公司的法国总部,要按照要求把这个系统“拷贝”到中国弗吉亚。孔维薇在这个“拷贝”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是“协调员”。



什么是“协调员”?系统的重要功用在于提高团队的绩效,系统和其中一些工具的应用,需要专门的人员来推动。“EE”不是孔维薇本身的工作,而是她需要来教导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推动他们对于“EE”的应用。可以说,孔维薇是作为“专家”的身份,来指导别人使用“EE”。



“协调员”的工作,是孔维薇全新的工作领域,对她来说极富挑战。学习和消化并开展工作,占用了孔维薇大部分的工作时间。而上海管理公司的日常培训仍然需兼顾,并且,此时孔维薇已经介入到中国区的培训工作中。



中国区培训工作的职责范围后来得到了一个新老板的确认。在中国区培训经理离职时,孔维薇另外一个老板——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也在这一时期离职了。继任的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是从总部派来的英国人。新任人力资源总监给孔维薇确定的工作范围里,包括孔维薇已经在做的中国区培训经理的工作职责——只是孔维薇的职位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没有任何职位上的变动,孔维薇的职责范围已经明确从最初的培训主管发展到身兼三职:培训主管、“EE”协调员和中国区培训经理。三个工作同时开展,孔维薇忙到了极限。



曾经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她特别乐于这种工作状态。因为她想挑战自己,看自己是否能承担起一个部门经理的职责。在和记者交谈时,她特别提到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她的目标很清晰,在进入弗吉亚公司时,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1~2年时间内,到达一个新的职业高度,例如部门经理。在这种目标驱动下,每次接受新的工作职责,就等于做一次“加法”,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提升,这样会极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值,同时在老板那里获得更多的认可。



她以为自己做了这么多工作,新老板应该在职位上给她一个明确的肯定。中国区培训经理的职位虚位以待,却连一点迹象都没有。似乎所有的努力都石沉大海,没有在新老板那里得到回应。为此,孔维薇去跟那个英国老板谈了自己的困扰,并希望引起老板的注意,“我的工作太满了,我的工作范围超出我的职位太多。”没想到老板说,“除了上海办公室的培训主管职责之外,其他的工作你可以不做。”



孔维薇从老板的回答和态度里,发现自己的忙碌和辛苦就像风吹过耳,并没给老板留下良好的印象,甚至似乎是微不足道。



职位之外的智慧



有了这次与老板的交谈后,孔维薇开始注意到自己经常在晚上八九点钟才能离开办公室,而工作质量在她看来,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好,与自己设定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这种忙碌,事实上是用时间换成果,也就是纯事务性的工作占到多数。



哪里出了问题?孔维薇一直在问自己。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思考和分析,她发现,自己其实走了一条和短期目标背离的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长期目标上。



短期目标是什么:在1~2年内成为部门经理。在目前的职位上如何能快速实现这个短期目标?现在来看,已经出现了偏差。因为在目前职位上更进一步的关键是做好本职,在本职上作出卓有成效的业绩才能获得快速提升。孔维薇这时发现,自己的运气和短期目标之间发生了冲突。自己入职后业绩显著的三个月,恰恰是上司们思动的三个月。当值裁判——新老板入职后,风生水起的培训建章立制工作已经结束,培训工作进入正轨。



新老板看到,孔维薇整天被不同职责范围内的事务缠身,焦头烂额。而且其本职——上海办公室培训工作并没有如何出色之处。



分析之后,孔维薇发现自己陷入了“鱼与熊掌”想兼得的陷阱——即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发生了冲突,应该抓哪个的问题。



“在弗吉亚10个月的时间里,我接到不少猎头的电话,我甚至对于职位和薪资问都不问,就直接谢绝‘我现在的公司发展空间很大,要学的东西太多,我还没有离开的打算’。”孔维薇即便在目前的职位上发展不尽如人意,一直坚持着的理由是因为有着职位之外的成长空间。



不管期望的工作成果和付出的努力是否完全匹配,孔维薇感觉三个工作职责的满负荷运转是职业发展之幸。作为一个在培训方面有4年多沉淀的小经理人,在员工培训层面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一种工作视野高度的提升和工作职责宽度的拓展,弗吉亚的“EE”系统和中国区培训的工作,都给这种发展提供了可能。



到底是追随哪个目标?孔维薇心里开始有了底。“一个名义上的职位,毕竟不能代替我能接触到、学习到和实践到的这些工作经验。例如事实上对于中国区培训部门的管理、‘EE’系统的导入。有了这些经历,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一种资本。而上海办公室的培训工作,对我来说,已经不具任何挑战性,只是在以前经验上的重复。”



想清楚这些,孔维薇按照和老板的约定,在7月初,一个阳光炽热的夏日上午,走进了老板的办公室。





阿潘正传

——低姿态是大减法





减法人:潘伟路

减法时间:32岁~34岁

减法目的:赢得人心

减法法则:忠厚人长

减法箴言:既低调又主动就是我的特色



搞定三角关系



潘伟路的朋友遍及每个城市,他出差到一个城市时,喜欢在繁忙之余与朋友促膝谈心。由于节奏紧张,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似乎快忘记这段联系了,潘伟路会抓住每个机会激活这种联系。但并非仅仅是吃饭喝酒,他总会说“呃,我最近有些迷茫,我们一起聊聊吧。”听到这种邀请,很少人不赴约。他是那么真实,你得像老朋友那样对他。



他身形魁梧、忠厚而亲切,有种奇怪的能量,就是让你不断地说下去。如果这种事情频繁有效,就升华成一种看似平凡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这大有用处。在职场生涯上,潘伟路可谓一波三折,他从大中兼并到永乐,又从永乐兼并到国美,身边困境重重,而独自屹立不倒,始终在职场波涛中稳扬风帆。



他有什么绝活呢?



“我并没有很多方法。”潘伟路说,“我性格忠厚。”



这个答案显然不够精彩,虽然忠厚很重要,并非性格忠厚的人都能摆平职场问题。



早在进入大中前,潘伟路先经历了一番职场厮杀。在全省40多人的大中电器总经理候选人中,他脱颖而出。“那是一段痛苦而有成就感的经历。”他们像电视选秀节目的淘汰赛一样,被安排了一系列的竞争节目,先是到分店实习,然后去体验经理角色,最后到总裁身边做助理。潘伟路瘦了16斤。他顶着极大的压力,从最基本的行业概念学起。以前除了在那里买过电视机外,什么是流水他都不清楚。而对手却是富于经验的卖场管理人员,电器厂商,甚至跳来了竞争对手。但他曾经做了10年销售,3年风险投资,脑子里有经营一盘棋的概念。他咬着牙和他们斗争,跑到卖场里当销售和理货,抓住排队等餐的时间请教问题,大搞请客吃饭来交流业务。战斗到最后阶段,到张大中面前做助理时,只剩下两个人:他和一位年纪更轻的邹经理,张大中把他们两位都留下了。



这次惊险的胜出不光来自勤奋努力,他向公司展现了更具魅力的个性,坚韧和圆融集合在他身上,使他的潜质大为增强。他不仅弥补了专业不足,更积极地融入了集体,从沟通中激发出组织学习能力。



当他近邻张大中左右时,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大型零售业是中国最火爆最紧张的行业,行业管理技术不断更新换代,随时都要应付的新情况。有些时候,张大中半夜两点中才从公司离开,他就必须随市待命。而次日7点又要赶一大早。



赢得了竞争的他和邹经理被指派到西安,管理西安大中两个分店的运营。邹任总经理,潘伟路任副总经理。邹总是家电厂商出身,小他四岁,却富于政治头脑。令潘伟路印象深刻的是,在总部集训期间,没几天他就把高层的背景搞得一清二楚。



他们的第一项工作是积极推动一家新店的业绩,这项新店由五位总部人员负责开设,业绩亟待提高。潘伟路和他们交流经验,共同研究发展计划。但他观察到,邹总经理却不这么想。他想把他们踢回北京去,免得在这里碍手碍脚。



潘伟路虽然觉得邹总过度政治化,但自己的职务是副总,在个人主张和领导意图矛盾之间,自己必须保证和总经理的和谐。潘伟路并不强调自己的立场,小心避开了这种矛盾。



然而一段时间内,他们的业绩并未提高,总部又派来了督导。



新来的督导姓杨。“他干过18家店,很有经验。”潘伟路很认可杨的能力。



但邹总对杨督导却不这么看,他感到一件事如果不是政治问题就可能出了政治问题。他敏感地布置防卫措施,开始设置一些信息障碍,让新来的督导处于“顾而不问”的尴尬境地。他没有向潘伟路公开过任何意图,但开会时候,潘伟路发现杨督导并没有被邀请进来。他知道这是政治剧目的特点。怎么办?



又低调又主动



潘伟路处理这类问题时竟然出奇的简单冷静。“退一步。”



他曾经充分展示自己的竞争力,但现在,现实复杂性要求他更具智慧,如果没有那样一搏,就不可能成功。但现实是多条跑道和多个目标,为了均衡,柔性的力量十分必需。



潘伟路认为杨督导的经验对公司业绩有效。而邹总也极聪明,很可能在按自己的路径把分店引向成功,但他无需在其中投下一注,他推掉那些会激起矛盾的会议,避免在两者间进行最后的判断。



“我可以在他们中间下注,并由此来决定赢家。”潘伟路说,“实际上我可能是最大的获益者。”表达了对办公室政治的见识后,他接着说,“只是它违背了本性。”



“我希望和每个人和睦相处,因为识别他们的优点比识别他们的缺点更有意义。”潘伟路一向忠厚待人,冲突时刻,他则致力于维护自己的原则:坦荡做人,快乐做事。



他在大小事务上配合邹总的指示,他也花些时间向杨督导交流业务。他打电话给杨督导,“嗨,我最近有些困惑。”这不失为一个聪明的邀请姿态。



邹总和杨督导的明争暗斗,有了结果。先是杨督导被气回北京,再是杨督导率队接管西安分公司,邹总被调往总部回炉培训。潘伟路被任命为西安代总经理。



不到半年,大中和永乐进行了互相兼并,西安大中被永乐接管,另一城市的永乐则被大中接管。对中层管理者来说,这是一场新旧团队之间的较量。来自永乐的总经理砍掉了几乎所有大中的旧部,仍然为潘伟路保留了他的副总职位(以及一位人事经理)。因为“潘伟路开放、沟通的管理能力足为管理表率。”



研究一下潘伟路的表现:他很主动,喜欢以一种柔和的方式先表白自己一些问题,然后低调和自嘲地过渡到对对方意见的尊重,出于交际平衡感,你很容易和他坦诚相见。但这也许并不持久,在喝完酒回到家后,信任感随时间越来越稀薄,甚至也会反过来被怀疑其用心。但潘伟路的低姿态沟通,持续一贯,在工作和业余都表现出一致性。他会一次又一次主动交流。这终会清除对方的不信任感,使这一关系从形式到内在延伸。



2006年底国美又来了,这家零售业巨头收购了永乐。于是潘伟路现在成了国美的收编部队。这次他仍然像强力胶一样坐在副总位置上。而永乐的总经理和其人马全被解甲归田。



这个业务能力并不强劲的小伙为什么总能获得企业青睐?他像乘着一个舢板在大浪中前行但技术高超,这是什么神秘技术?



问到这里,潘伟路笑了,“可能你觉得好笑,我究竟怎么当上副总的?”“我觉得我没有政治眼光,或者说厌恶这种方式,我没有啥坏心眼,我只能说我比较真实。”



“人跟人之间的工作,私下的沟通非常重要,那意味着一个优良或低劣的合作氛围。我和杨督导吃饭,我也和邹总在回家路上谈工作,这两个对立面我能很自在地处理。秘诀就是没有假装和私利,我把别人都当好人,我没上过当,不,也许不是没上过当,但凡是不愉快的,我脑子里不留不记,这是一种天性。我想既低调又主动就是我的特色。”



长期来看,轻松快乐工作总能打败邪恶虚伪的钻营。这既不必扭曲人性,符合良心,又能聚拢人气,获得信任和帮助。惟一的难度是,你是不是够诚意和具有放低自我的态度。天啊,这里又说了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很多人喜欢放在口头,或者深夜里偶然想起“大道”,但一直没有变成有力度的行为,真正接受这一观念,就必须了解“低”的深刻性。



低,是另一种能量。对领导来说,低就是一种必需的能量。就像一个洼地,能够收集所有的水流。我们在谈“高”这种能量时,往往忽视了它的阶段性,对航天技术或扔铅球来说总是应该更高点儿,但对管理来说,贪图追高是尚未脱离单一功能,像没能蜕变成熟又让人讨厌的青春痘。领导者必须有资源整合与局势控制能力,在企业中,愚蠢的而辛苦的领导者像运动员一样跑在前面,把队伍远远甩在身后,并责怪他们懒惰。成功的领导会把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也是领导职位的需要之一,让别人自觉施展才干,要素是:得到尊重,关注和支持。



在令人疲倦和厌烦的竞争世界里,要是把“比别人更高”作为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个世界真的很可气。这样循环下去,办公室迟早变成一架离子加速器,所有人都以突变和异化为结局。幸亏你有减法可作,可以用低姿态换一个美妙的风景,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王浩 舍弃“熊掌”的快乐





减法人:王浩

减法时间:33岁~34岁

减法目的:家庭幸福

减法法则:拒绝诱惑

减法箴言:有鱼就很快乐



王浩的职业生涯状态有着一道明显的分水岭,2006年之前,王浩的工作可以用“脚不沾地”来形容,时常感觉到自己的疲劳;但最近的一年多来,虽然工作量并没有随着工作的更换而减少,但王浩却异常地快乐。



在为家庭做出了“减法”之后,王浩得到的反而更多。



利益的诱惑



2004年,在游戏业界打拼了近10年之久的王浩离开TOM在线游戏业务高级经理的职位,进入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掌上灵通”公司。对于当年的这次跳槽,用王浩自己的话讲,这次跳槽是“革命性”的。在“掌上灵通”的职业经历除了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有着显著的提升效果,更重要却是让王浩明白了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



进入掌上灵通之后,根据高层们制定的战略规划,作为有丰富实际经验的项目总监,王浩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留在北京完成一个已经开始的项目,另外一种选择就是离开北京去上海主持实施一个全新的项目。



很明显,去上海做项目,对王浩自己的发展更有利,项目是全新的,而且规模之大也是王浩此前没有经历过的,作为项目负责人,公司给与的自主权相当大,甚至包括团队的组建也由王浩自己来完成。同时,高层还在暗示王浩,在项目结束之后王浩还会有升迁的机会。相比之下,北京的项目当时已经处于瓶颈期,缺少公司支持的状态确实令王浩多少有些迷茫。



在脑子里飞快的权衡两种选择的利弊之后,王浩立即做出了选择——去上海。因为公司的委派,未来的一到两年时间要常住上海负责项目,回到家王浩这样告诉妻子,用一年的时间给事业一个机会。尽管多少有些不情愿,妻子还是同意了王浩的选择。



由于妻子是一家知名行业网站的市场部经理,也不愿意放弃现有的位置,所以王浩独自一人离开北京。



在飞往上海的航班上,心情澎湃的王浩满脑子想的都是在落地之后如何尽快地开展自己项目的事情,打开随身的笔记本电脑,记下自己已经考虑到的相关问题。“感觉两小时的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飞机已经在上海虹桥机场降落了”。



王浩面临的就是如何组建自己的团队。相对于北京而言,上海在游戏业务方面的人脉关系远不如北京丰富,为了能够让项目更好地进展,王浩甚至向老板提出了从北京组建专业开发团队的要求。这种做法显然会增加项目的管理成本,老板并不太支持王浩的想法,为此王浩天天直接找到老板进行沟通,“几乎各种方法都用了一遍”,最终老板妥协,同意在北京招一部分人员。



在人员问题得以解决之后,王浩以“疯狂”的状态迅速地投入了工作,对比预先做出的项目规划,项目进程的实施速度远高于预想。“想起来确实挺可怕的,我那个时候几乎对每一个人的进程了如指掌”,王浩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为了鼓励大家的士气,增加攻坚的韧劲,王浩经常自费买来各种食品稿劳慰问。



“在离开‘掌上灵通’之后看来,当时的做法有点冒。”



后院起火



在上海,新开展的项目进展的比较顺利,一切也都在王浩的规划中,但此时家庭的问题却随着项目的进展开始出现了。“在作去上海的决定时,真没有想到这方面的问题”。



可以说,两人的矛盾与项目的进展几乎在同时升级。王浩的妻子告诉记者,开始的时候,王浩还会每天给妻子打一个电话,慢慢地打电话的频率就开始下降,以至于最后,变成自己主动给王浩打电话。“我不是忘记给家里打电话,而是想打电话的时候,已经发现是半夜时分,第二天一上班,又开始忙工作的事情。”



2005年,王浩夫妻在北三环附近购买的房子交工,而此时的王浩压根没有工夫过问装修的问题,“房子的装修几乎是我一个人完成”王浩的妻子委屈道。



王浩离开北京之前,为了安抚妻子的情绪,向妻子保证20天左右会回一趟北京看看。在开始的几个月中,王浩确实也是保持了三周回北京一次的频率,但随着项目的不断进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王浩回北京的间隔开始慢慢拉大,“我记得最长的时候应该是近三个月没有回去”。



由于王浩回来的频率越来越低,妻子最终决定从新家中搬出来,与同事在公司附近合租房子居住,“一个人在家里真的感到孤独,与同事们一起居住反而感到亲切”。



虽然妻子并没有对王浩的状态提出过任何的异议,但并不意味着王浩没有觉察到妻子的态度,“我知道这样两地分居会存在问题,可这次的业务确实也让自己放不下”。甚至连王浩的父母都在告诫儿子,必须注意家庭的问题。



面对着这样的情形,王浩在工作上的状态也开始出现不稳定的情绪。王浩表示那段时间自己的火气特别大,“老王最近怎么了?”以至于一向和王浩没有距离感的部下们都开始纷纷躲避。“那时候,很多事情一旦不顺心,就立即发作,尤其是其他部门在配合上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时。”



王浩给记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按照公司的规定,只有一定级别的员工才能配备笔记本电脑,但恰好几位部下因为工作需要必须配备笔记本,由于与公司的规定冲突,行政部感到很为难。按照常规,王浩应该与行政部的高层进行沟通,讲明需求的理由,但王浩却气势汹汹地直接找到了行政部门的相关经办人,“不要给我讲那些规定,今天我就是要用笔记本,你只需要回答我,借还是不借”。



“这完全就是一种土匪的方式”,王浩后来这样检讨自己的行为,“这不是一个经理人应该有的做法,但当时面对来自工作和家庭双重的压力,自己确实很难抑制自己的情绪”。



拥有“鱼”就已经很幸福



偶然间,一次意外的回京使王浩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因为项目上的需要,王浩回到北京公司处理一些事情,当王浩办完公事,晚上回到家的时候,突然发觉家中异常的冷清,根本没有生活的气息。“我不知道你是否能够理解那种气氛”。



“我原来设想的家庭生活是下班之后,回家一块儿做做饭,然后一块儿吃,面对面看着对方。”这样的反差促使王浩做出了思考,“自己到底最想要的是什么?”



王浩意识到眼下的工作和家庭之间是不可能和谐并存的,为此自己必须做出选择。而所谓的选择,其实就是如何选择看待问题的角度。“我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家庭、老婆、孩子。”对自己的“任务”进行了重新定义之后,王浩决定结束现在的状态回到北京。



一开始,王浩只是申请在项目阶段性完成之后调回北京工作,由于确实缺乏类似王浩这样的项目总监,包括CEO在内的高层表示了坚决的反对。上司也在劝说王浩的过程中也指出,由于项目没有最终完成,王浩的收入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非常可惜。



令公司高层没有想到的是,众多人还在试图劝说王浩的同时,王浩本人却递交了辞职书。在同事看来,王浩辞职的代价是巨大的,数量不少的股票期权和项目奖金都随着辞职书而不复存在。



走出北京机场之后,王浩没有直接回家,而是买了一大捧玫瑰打车直奔妻子的单位。



“在鱼和熊掌之间,能拥有‘鱼’就已经是很幸福的状态,为什么非要追求熊掌?很多困惑都是自找的,‘知足者长乐’,古人说的一点没错”。当记者问王浩是否因辞职在金钱上遭受的损失而感到惋惜时,王浩这样反问记者。



“自己的家,自己做的饭,面对自己的老婆,这才是我想要的“。



平淡从容是真



“人们都愿意衣锦还乡,你这么样的回来就不怕别人说?”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王浩看了一眼站在身边的妻子,笑了。



“这些都是心态的问题,‘鞋’舒不舒服要问自己的脚。”王浩表示即使留在上海继续将项目做下去也未必能够一定获得成功,如果事业不成,家庭再出现问题,自己岂不是一无所有?“现在虽说不是以成功者的身份回来,但至少我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王浩本打算休息一段时间再重新寻找工作,但没过几天,就有人主动找上了门来。一个处于创业期的游戏制作公司正在寻找合适的高层,得知王浩从“掌上灵通”辞职之后就立即与王浩取得了联系。



面对这一份邀请,王浩考虑了很长的时间。在和老板沟通了很多次,确认这份工作能够使自己有精力来照顾家庭后,王浩才做出了决定,“我必须要了解公司的情况,我不希望再出现原来的状况。”



在新的公司里,虽然与“掌上灵通”相比,薪酬收入有了一定程度下降,但王浩表示最近一年来感觉到很幸福。“我觉得很快乐,这是从上海回来之后非常明显的一个感觉。”事实上,由于公司带有创业的性质,作为公司的副总,王浩的工作量并不比在“掌上灵通”时期小,“但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感到更从容。”也正因为这种心态,王浩所管理的业务成长的相当快速。



如今王浩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按时回家,甚至经常下厨做饭,等老婆回来。





专家篇





可以和企业谈谈吗





成功的困惑



白玲30岁时,把个人品牌拓展到了巅峰状态,她以职业规划权威的身份在媒体曝光,为别人的职业生涯做出重要的判断。但其实她自己也处于痛苦中。那不是因为她想要的太多,而是她正处在认清自己的过程中,她的心理学专业提供了很关键的支持,使她没轻易地回避问题。比如,应该实现成就感,还是挣更多钞票?应该创业还是当经理人?应该过一种普通女人的生活,还是为了事业承担代价?



那时她在方正集团某下属公司任部门经理,名声带来了很多机会。一家著名外企向她抛来橄榄枝,还有投资商给她投资创业,专业咨询机构也邀请她加盟。这不能不算是诱惑,“要把握自己,你要注意了。”她对自己说,“有这么多机会时,你要的是哪些?”“这是很迷茫的时期,我花了很多心思来理解自己真正要什么。”



她提炼出三个要点:

1.失去自己的事业她会发疯。

2.她的核心技术是人力资源和咨询。

3.她要和适合的人共事。



她排除旁枝,自此走上了一条属于个人的路。从2003年,“白玲职业规划工作室”成立以来,她就享受着自己饱满的生活,上午9点工作到晚上12点。那是充实有力的时间,她帮助了上万名迷失的现代人。坐落在紫竹院的办公室融合有家的气氛,她工作累了就睡在那里,那不代表不能享受,她会告诉你,她每时都很欣慰自己的选择。



白玲自己在职场中的关键时期就是在减法中完成的。“减法”是现代人的一个必经阶段。或者你开始就明白收敛自己的目标,并在奋力追求。但大多数人是在后来才领悟的。



一路成长中,世界会抛来很多东西,人们却像松鼠一样喜欢存储,时时顺手堆积“存货”。到后来,存货就成了重负,前路越走越累。那么,要清理一下自己,丢掉不必要的东西。“对主体来讲,不是最需要的东西,就要割舍。”



对经理人而言,这尤其是集中精力实现目标的策略。



职业初始是一个“不断去要”的阶段。当自我比较弱小时,我们追随着外在潮流,看到更多是想要的东西,而对自己不要什么既不知情,也不关心。1998年白玲在学校里当老师时,她很不满足学校里平稳的生活,整个社会认可的是白领和管理者,她想要那样的成功。在石化学院当了8年老师,外面的精彩世界诱惑着她,有人给她建议,你去做咨询师吧。



“好啊,那样的生活不错,我去拿。”她去了,“围绕着好奇和喜好”,她要作个优秀咨询师。



发展到上升阶段时,就遇到了路线问题。有人说,“你应该做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不,其实我们只做人才评估。”



企业问,“你们能不能做薪资考核?”



“不,我们必须拒绝。”



美国一家著名机构希望和她合作项目,这有很大的利益诱惑,又具品牌意义,但白玲感到公司没有到品牌提升的时候,而应该潜心做基础。她又拒绝了。白玲就这样坚持着自己的目标,控制着步伐。



如何知道你做对了呢?3年过去,白玲品牌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你可以感到实实在在的正面反馈,品牌、美誉度、企业的满意度,你感受到充实。这就跟做好人一样,开始并不踏实,后来发现确实好人有好报。”她们的培训费用越来越高,客户越来越多,进来的人才水平越来越高。“只要你确知你要的东西,市场就会给你这些。”



和企业谈谈



白玲遇到的几乎所有咨询客户,都是在选择面前迷惑的人,而那些找不到大方向的人则陷入了极度痛苦。前来咨询的一位何小姐,28岁,从国外留学回来。在法国企业里待遇很好,每天一个小时就能干完工作,剩下时间用来自由安排。朋友们都很羡慕她。令人吃惊的是,她自己却痛苦得无法睡眠,她觉得“越来越没有自己了”。她干的活是一个流程里的小分支,“在这个企业有,别的地方没有”,一种能力恐慌笼罩着她。使她觉得必须有所选择——让自己更具核心能力,或者继续活在恐慌里。虽然是选择前者,但这是个很大很痛苦的减法,别人艳羡的目光会变成惊诧,而她将自己置于新环境,并重新学习。经历了痛苦的思考,她决定要放弃这个企业。白玲鼓励她说,“这个事想明白了,就是放。”



进行人生取舍的最重要标准是什么?“最重要是,对人性,对自己的理解要深刻。”白玲说,她告诉我们进行选择的三个步骤:

1.人生主线。

2.信息整理。

3.信息确认。



首先是梳理人生主线。当我们看自己时,头绪很多,有很多矛盾的想法,人生一场,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能不能找到主线,能不能找到不能割舍的主题。通常主线具有一些特征,如追求高标准,承担核心地位。这些特征会告知你,你最关注并能持续发展主题。然后是信息整理:运用思维力,权衡人世间的事务,做轻重缓急的考虑;最后是信息确认:你需要搜索翔实的信息,了解社会需求、趋势,以及职业待遇高高低低。



做这样人生的整理时,减法是其中一种具挑战的方法:拿到了再舍弃。那意味着割除和自己牵扯在一起的东西,意味着痛苦——例如身上的光环,待遇的缺失,常年养成的习性。也意味着蝶化——这是种更难的,更具力度的成长智慧。它摆脱包袱,唤醒使命,直奔目标。



何小姐必须祛除诱惑,打造核心竞争力。而邢先生的问题就更冲突。最近在给一个IT企业做咨询时,白玲遇到一个戏剧化的问题:该公司邢先生要被提拔成为公司负责人时,他和妻子却突然移民到国外,不辞而别。谁都没想到,对一直栽培他的公司连招呼都不打,就销声匿迹了。整个董事会十分震惊,“企业在给你更好的机会……这种回馈太不能理解了。”



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很好,“谦和、正直……人很正常。”公司董事来请教白玲,他们觉得问题也有可能出在管理上。回忆一下和邢先生的接触,公司董事想起邢先生是很顾家的人,而他妻子希望他安逸些,他确实私下里提出过不要做负责人的话,可没有被注意。他的性子温和谦逊,与上级对抗使他更为不安,便以这种方式来达成自己的意志。这种爆炸性的结局令企业遗憾,“我们要给员工做职业规划,听一下员工的声音。”公司董事说。



“这是潜在的普遍问题。”白玲指出。企业自己的话语太大声了,而员工的声音则太小,当很多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时,企业仍一味希望他去要,这就造成了终将决裂的根源。“企业与个人目标有时是相互违背的,不能视而不见,需要及时要找出两者联结的主线。”



找到联结点,就要找出人们想要减法的深层原因,减法动机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1.平衡,在职业规划里平衡发展,兼顾事业、家庭、组织;2.持久,职业是长跑而非短跑,缺乏长远规划,被事务驱赶、耗竭精力并不明智;3.聚焦,人们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才干,把精力用在对自己而言最具意义的事情上,才能更好发挥价值和潜能。



这三者事实上没有得到企业重视,尽管它对企业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多数短视的企按照自己的鲁莽本能来行事,为追求眼前利润而极其迟钝。

和企业谈谈吧,白玲建议。



白玲对管理环境的洞察中,发现一个隐秘的空间,即企业和职员之间存在的一个任务弹性场。那是愿景、制度、企业文化之间的一片飞地,通常被企业文化中虚荣和恐惧的苔藓所占据,即制度之外;企业可以有要求员工更尽力的弹性,在愿景的意义内,员工也有要求企业更支持的弹性。确实,不要忘了组织的另一重意义就是,让一个人得到更多的支持。



至少你可以与企业谈以下条件:



一、你可以为聚焦而减。先形成自己一个独特的力量,使这力量有特别的优势,不容易被替代。在与企业谈职责时,你可以要求避免干扰,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这一战略点上,并能为公司带来更具意义的爆发点。但你要训练这一优势成其为一种筹码,并跟企业大战略保持一致。



二、你可以为大局而减。不要迷信企业的正确性,上级做一些分配时确有极其不合理的情况,很多人安于当好人,俯首听命。实际上,从企业和领导高度讲,他们也需要你的一手意见。有些任务是必须的而有些是机动的,机动的任务其实更琐碎,不断蚕食你的时间和精力,并给要事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交涉任务时,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力和熟练程度聚焦在最容易产生合力的地方。在任务的筛选上,抓主线,排除机动,这完全可以谈判。我们身边的管理人员,很多时候是因为能干,便不断接受着企业更多的指派,以至于精神和效率趋于崩溃。



三、你可以减速度。一般而言,企业要求越快越好,大家都喜欢说“速度决定成败”。但并非都是如此,有些行业并不如此,不同的岗位也并不如此。这像短跑项目、长跑项目技术要求的区别一样。在一些重要项目上,你必须为自己争取时间,越是高技艺的工作越需要时间的锻造,你可以高喊口号:为了质量!为了品牌和愿景!从而获得自己的条件。因为你的能力和条件必须和低技术重复工作有所差别。



同客户、供应商、老板之间也不是不能谈判的。如果绳子特别紧会崩断,把这个道理摆出来,而避免总是考验自己的底线。原则是,只要抓住它最重要的需求,就能让他满足你最重要的需求。对企业,对个人,我们都要剪掉一些旁枝,让自己呼吸得轻松健康些。



富丽集团公司里有很多业务,部门之间职责错综交织。大家都责怪一个猎头部经理,说他“只管自己的事,别的什么事都不管。”而刘裕彤和大家打成一片,活泼伶俐,热爱东奔西跑处理各种事情,很多部门的同事都喜欢她。但半年后,她开始郁郁寡欢,这个“什么都管”的女孩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而猎头部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成为公司的优势业务,猎头部经理的地位也更巩固。“我后来觉得自己错了。”刘裕彤发现什么事情少了她都行,这么长时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她来白玲这里做了次长谈,“每个人都要不同的定位,你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即你要知道你要专心干的事情的界限。”



正如猎头部的情况,因为他声明要专心干一件事。企业会答应这个条件:好,那你就做下去,我们只要你出结果。



是所有人都该做减法吗?不,有时候减法会更糟。减法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岗位分工实际上就是一种事先减法,但你也会发现:职位低的员工很不喜欢严格的分工,由于他只做流程中的一部分,掌握很少量的信息,便“知道的少,负责得少”,于是他们跳槽到更有承担的企业里。正如民企和外企的区别,很多毕业生开始选择进入民企,“混乱的地方有机会得到锻炼”,他们在那里有倍速发展的机会,飞快地进入管理层。因此,减法哲学伴随着人生阶段,意味着人的发展阶段和企业的发展阶段要相匹配,如果搞错了,那就极度糟糕:你在加法状态待在减法企业里就难受,你在减法状态去加法企业就痛苦。



本质显现



回到现实世界,我们看到更多的人走在歧路上。出于无奈,干着自己不愿干的事。每天,白玲都能在她的论坛里听到这样的哭诉。一个女孩因为紧张的职业关系,自毁性地搞砸了恋爱。另一个女孩每次倾吐过自己的痛苦后,都要说,“我要咬紧牙关。”一位先生把3年内换了11分工作的历程洋洋洒洒写成万言书。



得承认,多数人没有太多机会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干些不愿干的,甚至怀疑自己无法找到出口。对有历练的经理人而言,职业核心竞争力并不就是个人的兴趣与才干,那么,在外在要求和内心动力之间如何选择?



还是要选择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白玲建议,这个“愿意”是原动力,没有这个干什么都不开心。职业不仅带给人成就感,还一定要带给人快乐。这才是你的“命运”。但一开始你很难让二者统一起来。在个人兴趣和现实压力的冲突上,如果没有选择,你就要忍一忍,“三年苦工,五年技工。”有了这个,后面就有了职业的从容和自由,到一定阶段,你会惊奇,原来工作很有意思!从左踢右找,疲于应付,到行云流水一样有感觉。一旦你明白什么是第一位的,其他东西就配在主线周围。



危险的是,兴趣与核心竞争力也会被毁掉,很多人明白如何保养机器,却总是在耗竭自己,如果忽略了保养,沉重疲乏的心理负担会把兴趣拉下水,使人丧失激情和活力,所作所为都缺乏内在价值。所谓的职业保养,即恢复内力便尤为重要。如何恢复内力?其实也需要一些减法:如在生活上简单一些,放弃一些物质诱饵,放弃一些目的性特别强的行为,你就更能享受一些过程,在轻松生活中,激活了兴趣。简单一句话,“玩的时候就不累了。”



无论如何,更高的动力来自信仰。总有些人干活无数,多么艰苦、多么困难都无所谓,他们内在坚定的信念为这些行动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能量。企业家呕心沥血,艺术家自我牺牲,记者们甘受风险。毋庸置疑,李嘉诚再累都无所谓,他在做一件信仰层面的事。而中国经理人的心力大致是二级水平,就是只到了和人比面子的级别,这样的目标就特别累。



“当年我是北师大心理专业的学生,我自觉很牛,经常给别人讲我是北师大心理专业。忽然之间,我明白这可笑的东西不重要了。我知道我原来是在借势。如果下次还要拿牌子,我就得读博士,读博士后,不断装饰自己。其实有必要吗?我干自己的事,看到内心的力量。”



像禅宗所指,把上面的尘埃迷雾拨开,才看见自己的自然状态。和企业的较量是技法的减,到了更深入的阶段,本质上是要减掉心理的压力,清理心理垃圾。志向很明确的人并不多。为什么有时候不明确?因为尘埃太多了,欲望和志向纠缠不清、相互干扰,形成了庞大的内耗。根本没有时间应对外面的世界。真正的减法包含了“减外面和减里面”,外面的累赘是容易被发现的,里面的东西只有自己会知道。那是一种修炼。“在减自己内心时,你会恐慌,你会卷入,你回避的东西会折磨你。你必须利用反思,它是特别重要的武器,直到识破了假象。”



“这是国民教育的问题,企业领导人要是明白的话,应该集体补些传统文化课。”白玲说,“补些人的精神,把恐惧,虚荣减到真实而不夸张的水平。”(完)

上一条: 职场从林中,迷失自我---部电影的观后感

下一条: 1首歌,成就18岁男孩百万年薪CEO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