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卖方市场在哪里?

很多人都问我:“你能否预测一下,这一轮的经济衰退还会持续多久?”



  我觉得很难回答。不论是哪个学科,预测都是最难做到的一步。不过我曾经对身在跨国企业的人们做过一项调查,他们认为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平均为17个月,也就是一年半。



  有趣的是,一年前我在调研中发现,对于一个公司的高管和领导者来说,最关心的话题是“如何找到一个好员工”;上个月我又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调研,惊讶地发现跨国公司的高管们对人才的关注度急剧下降,落到了第五位,而全球化和加强国际合作则成为了他们关注的首要问题。



  或许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高管们的注意力转移了——毕竟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到处都在裁员。人们不再关心人才的招聘和流动,而更加关注资金的有效性。事实上,人才管理和全球化并非毫无关联。正是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大家都想往别处寻找生机。



  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来到亚洲——尤其是中国——读书或找工作,而香港俨然是东西方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流动的中转站。由于英语的普及、观念的接轨以及法制的健全,香港成为了他们从西方文化过渡到中国文化的桥梁。可以看到,虽然经济在不断衰退,但是由于裁员和失业,人才始终供大于求。考虑到中国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打击相对较小,很多西方人都希望能够到中国工作。西方的人力资源不仅觊觎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商业市场,也觊觎我们的教育市场。



  很多东方人对此非常惊恐——他们认为西方人才的流入会使本来就已不堪重负的亚洲人才市场超负荷运转。但是凡事有弊必有利,如果说经济衰退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机遇的话,那就是人才。西方高质量人才的流入给中国人才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当然,西方人才的涌入确实对中国的就业市场产生了冲击。老实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什么对策可以消除经济危机对全球人力资源市场的负面影响,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不过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人在失业或者觉察到危机来临时,选择了重回校园。



  今年,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全职MBA项目的报名人数增长了一倍,内地的许多商学院也面临着报名人数暴增的局面。这说明人们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对自身和自己的未来都没有信心,所以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缺陷在哪里,然后回到学校充电,完成自修的过程,以适应市场环境的改变。这事实上是人们重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前面提到,商界普遍对经济衰退持续的预期是一年半左右,读个进阶的学位差不多也要那么长时间。之后经济环境好转,人才市场就变成了“卖方市场”,人们又重回积极的处境——这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所以我们也观察到,在几乎各个行业都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的时候,教育业和公共事业总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话说回来,我们并不建议大家都跑去读书。因为学校是充电站而不是避难所,你在选择一个对策的时候要考虑机会成本是高还是低,更要有计划性

上一条: 降成本不降营销目标

下一条: 衰退期就是革新期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