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保障房拉动经济的目的恐难实现

今年的保障房建设似乎非比寻常。住建部齐骥副部长在两会上宣布,“2009年,中央财政将投入330亿元用于补贴各地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完成260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中央表态之后,各省市闻风而动,纷纷高调宣布本地的保障房建设计划。



不仅如此,中央高层也亲自督阵,在近期长沙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副总理李克强强调:“在当前形势下,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能增加各方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又能刺激居民消费、促进民生改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时间,保障房的建设风起云涌,仿佛让人闻到了一些大跃进的味道。



为什么要如此大规模地兴建保障房,目的当然是为了解决穷人的住房问题,这是一件好事,说明中央与各级政府都在真正关心百姓重视民生。问题是,好的动机未必会有好的结果,当年的大跃进的动机也是为了富国强民!



保障房是不是能够让真正的穷人住进去?能够解决多少穷人的住房问题?分配环节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缺乏市场监督的房子质量是否能够保证?这些问题社会各界早有评论,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要阐述的是,大量兴建保障房是否如高层所设想,真的能够刺激居民消费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高层之所以要如此大规模地推动保障房的建设,理由是通过兴建大量的保障房,可以促进建筑就业,可以拉动钢材水泥等产业的发展,同时,百姓入住保障房以后,必定会配置家电家具等,这又带动了下游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本来就不是商品房的消费对象,因此也不会影响商品房的建设,这样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就有了两个龙头,一个是商品房,一个是保障房,双管齐下,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笔者看来,保障房的大量建设恰恰不能拉动消费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甚至会妨碍消费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您若不信,且听分析:



一是妨碍了商品房市场的正常发展。表面上看保障房的购买对象本不是商品房的消费对象,让他们一心一意地等待政府的保障房供应,似乎不会妨碍商品房的销售。然而,房子并非廉价商品,再有钱也无法做到喜新弃旧。对于那些要改善住房要求的客户来说:只有租掉环境差的,才能购买环境好的;只有卖掉小面积,才能买得起大户型。产业内部销售链的环环相扣,才能使整个房产市场流动起来。因为有保障房不断入市的预期,低收入民众在住房消费上就会等待与观望,那么出租房与二手房市场将无可避免地陷入低迷,许多想要改善自住房的消费者即便是有心购买商品房,但资金的缺乏必定使他们裹足不前。保障房建设固然安排了大量就业,直接促进了钢材水泥等产业的发展;但商品房市场的萎缩,同样减少了农民工就业,减少了对钢材水泥等产品的采购,其负作用不可小觑。



二是妨碍了相关产业的正常发展。房地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是因为它的的确确能够带动太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人作过统计,购买一套普通的住宅,一般都会消化300多件国货产品,涉及50多个民族产业,但保障房的大量建设却会使这种带动的功能失效。保障房的购买对象一般都是低收入民众,如果要他们按市价付钱,他们肯定会根据自身的收入选择合适的二手房,同时也会留足购买必要家具、家电资金,绝不会一味地贪大求全。但是面对保障房,巨大的利益诱惑必定使许多家庭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去争取,哪怕是借钱负债也不甘落后。当这些经济拮据已经拚尽全力的消费者入住保障房后,你还能指望他们能够大量地消费家具、家电和家装吗?保障房本质上是在诱使低收入阶层寅吃卯粮超前消费,紧随而至的后果便是其他消费的急剧减少。



三是妨碍了社会经济全面复苏。保障房对于那些已经入住或者有指望入住的人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问题是财富并不会从天而降,保障房的建设同样要占用宝贵的土地、资金等社会资源。当政府动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去兴建保障房时,意味着政府将减少其他方面的投入,甚至有可能对社会来说是更加迫切需要的投入,比如对农民工的失业救济、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支持、对低收入百姓的医疗保险等等。中国的百姓不肯消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缺失,人们面对未来太多的不确定性,只好减少当前消费攒钱应对未来。换句话说,保障房投入越多,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就可能越少,百姓的口袋就捂得越紧,拉动消费复苏经济的目标就越是变得遥遥无期。保障房固然是帮助了少数穷人,但实际上却是伤害了更多的穷人。



即便是政府真的铁了心,一定要在短时间内解决穷人的住房问题,仍然有效率更高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再建什么保障房,而是进行货币化补助,这样,既能克服上述提到的毛病,又不妨碍经济的正常发展,岂不更好?



须知,任何干预市场的行为都将受到市场的报复,即便干预的动机非常伟大光荣!

上一条: 对通货紧缩的不同解释

下一条: 美国金融危机的制度原因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