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自由、伦理和经济发展(第二期)

  经济学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二)

   作为基础的局限条件

   经济学是解释现象的学科,现象复杂,观察的绝度可以因人而异,但要有共识,必要对于经济学解释现象的公共规范有了解。现在看来即便是经济学解释现象的公共规范亦有差别,被学术界称作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或者是暗含的前提,认为极其重要,是用经济理论解释现象的基础。发展到今天,过去的假设也是淋漓破碎,或许这也是一大幸事,经济理论更加接近现实世界了吧。谈经济学的假设,主要包含对于人和抽象现象的假设。



   要谈经济学的假设条件,自利理性是最为受人推崇的,每有人谈及经济学的假设是必涉及的。经济学关于 "理性"、 "自利"假说的文献汗牛充栋,当然无论“自利”、“理性”是建立在经纪人假设基础上的,没有经济人的假设,“自利”和“理性”又何从谈起呢?总之,这又和经济学的主旨联系在一起了,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资源总是稀缺的,一切都应选择而来。



  我在这里主要关注的是“经济人”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以及它是否与道德相容。“经济人”指的是人的“自利性”而非“自私性”。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中对自利做了如下的描述,“西方古典经济学分析人类行为的逻辑出发点。指人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为目标。认为理性的自利动机,在客观上并不危害社会,反而有益于社会……这种主张容易导致对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否定。”后面的说法有待商榷,自私与自利其实是一对非常容易分清的概念,二者截然不同。前者是只顾自身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而后者只强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他者的问题。



  有人讲经济学的一大前提应该是自私,现在看了还从逻辑上讲不通。西方经济学只所以假设人性自利而非自私,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因素,一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关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只需要人性自利的假设就够了,而无需自私的假设;事实上,人性“自私”的假设不但不是西方经济学逻辑起点,人的自私反而摧毁了整个古典主义经济学,即造成了“市场失灵”的问题。不管是寻租、外部性还是公共产品的问题,都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再加上人性的自私同时作用而造成的。尤其是寻租的问题,政府人员把追求自己利益的建立在了危害社会利益的基础之上。而且,经济学中所讲的“效率”的概念,已经将“自私”排除于外了,因为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就是指在不危害别人利益的条件下能增进自己的利益。



  亚当.斯密其实还对人性做了更多的规定,正是在这规定之下,他所认为的看不见的手才能真正的使整个人类获得幸福。经济人、资源稀缺是经济学理论建立模型研究的前提假设,经济学的根基。



  “经济学的出发点是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的稀缺性,至于那欲望究竟是为了利己、为了利人,还是又利己又利他(甚至既不利己也不利他),请心理学告诉我们吧。对我来说,"稀缺"足矣,因为在稀缺的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有规律可寻。”这一段是周其仁文章中的一段,那么就让我们抓住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基本的前提,相信对于解释现象足矣!



  上面谈到的是人的假设,关于抽象现象,首要的数完全信息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在经济中进行交易的双方,都具备完全的信息。丢掉完全信息的假设,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都将变得模糊不清。只有充分信息,处于市场中的个人或是组织才会做出理性的选择,选择怎么样的消费组合使得效应最大,生产什么,使用什么原料和工具生产。

上一条: 鱼与熊掌兼得之术:保民生与保增长如何兼顾?

下一条: 对通货紧缩的不同解释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