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与学习曲线之应用

知识管理与学习曲线之应用

每知识管理在西方国家行之有年,加上资讯科技盛行,

便成为当代宠儿,组织知识的传承及内化,须有系统的建置管理,

将内隐知识转换成外显知识,才能有效传承、执行。



一个人事主任奉命编撰公司的「训练纲领」,他很认真的独自找了很多资料,并将之编写成册呈阅。但是,副总不满意,要他跟同仁商量後,再呈阅。於是,他跟人事部门同仁做了一番讨论,有人提议意见调查、主动访问,以了解不同部门之需求。就这样,三个月後,新的「训练纲领」总算完成,可是副总仍然不满意,要他跟以前版本比较看看。一个月後,一本崭新的「训练纲领」总算出炉,试用结果,大家非常满意。



知识管理传承万年



几年之後,这位人事主任退休了,他建立起来的「训练纲领」仍然在这家公司沿用。随着社会的变迁,资讯科技的发达,人事主管变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主管,这本「训练纲领」已不合需求,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主管又奉命重新编撰「训练纲领」。然而,他搜遍公司档案,找不到当年建立时的过程资料,只有这一本「训练纲领」,於是又重复辛苦了半年。



历史就这样重复着,一段时间之後,「新」的又开始了;这些都是过去曾经费尽心血经营计划过的,只是那一段呕心沥血的过程经验,伴随着当事人的离职而流失了。企业周年庆、社团年会,有时轰轰烈烈,有时淡然无光,无一不是在这种循环之下,历史一再重演罢了!



假如说这是一种「知识管理」,那麽,上面的故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来讨论:



一、个人知识:独自找了很多资料,并将之编写成册。

二、组织知识:他跟人事部门同仁做了一番讨论。

三、文件管理:新的「训练纲领」总算完成。

四、组织学习:一本崭新的「训练纲领」总算出炉,试用结果,大家非常满意。



很明确的,故事的第一阶段属於「外显知识」,或称「形式认知」;第二段属於「内隐知识」,或称「默认认知」。「外显知识」已化为文字叙述,容易学习,属於推广(Expansion)阶段,可以应用资讯科技,透过个人学习意愿及教育训练,进行水平展开;「内隐知识」则纯属个人知识,属於概念(Concept)阶段,很难化为组织知识,更遑论以文件管理模式达到组织学习的目标。



组织知识的转换



过去百年来,剧烈的环境变迁及产业因应变革而转型,一波又一波的发生,兴、衰、盛、落,各有不同际遇。管理理论也日新月异,从「生产第一」到「市场至上」、「财务挂帅」、「策略领军」,一直到最近的「生产力」、「品质革命」、「竞争力」,再到日本的全面品质管理(TQM,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可说是各领风骚。事实证明,任何行业,包括公立或私立、营利或非营利,都不可能再沿用以前的陋规;然而,在旧制不去,新制方兴未艾的管理时代中,「知识管理」已悄然而至。西方学者提出「知识管理」理论架构已经超过十年,开风气之盛,其重要性已经无可取代了。



虽然多数人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且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一九六五年,就已提出「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机器设备等,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然而多数企业仍未能体会真正含意。



日本野中郁次郎教授於哈佛企管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年),率先提出「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概念及「知识的螺旋」(Spiral of knowledge)理论後,掀起了以「知识为基础的战争」序幕。在一九九五年,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所着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引起更大回响(远流出版,一九九七年)。



「内隐知识」只是个人的财产,知识知道之後才有价值,有人翻译为「默认认知」更能传神。这种知识存在於我们的大脑,不用言语表达,不露痕迹,由外表完全察觉不出。「默认认知」只有单方面或当事人知道,以致於好东西无法与人分享。一般不会去评估它的价值,像传统师傅的技术或是工厂工人的精密技艺,一旦失传会令人相当惋惜,这些技术如何留给下一代,便值得深思。好的知识如果只限於个人,而没有被广泛应用的话,终究只是徒劳无功,唯有知识的价值被认同,受到好的评价,知识才能化为力量。将「内隐知识」呈现於外,就是「外显知识」,又称「形式认知」。



从「内隐知识」到「外显知识」的转换过程中,会产生四种不同架构:



一、共同化:由「内隐知识」转换到「内隐知识」,寻求个人相互达成知识共用的过程。

二、外化:由「内隐知识」转换到「外显知识」,将构想及知识言语化或文件化。

三、内化:由「外显知识」转换到「内隐知识」,个人依实验及实践以导入。

四、结合:由「外显知识」转换到「外显知识」,将知识与既存知识及资讯结合在一起,化成具体的形式。



经验曲线之应用



经验曲线又称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主要用意在於透过曲线趋势了解工作经验以降低投入成本。「知识管理」所谈的知识累积,不只是指「个人知识」,因为个人经验的累积不见得会造成组织的学习效果。图一显示的经验曲线进入障碍比较低,成本随着经验的累积迅速下降,对於「外显知识」有明显的经验曲线效果。



此类「知识管理」可以透过资讯科技及文件管理来达到目的。图二显示在经验累积过程中,有「经验瓶颈」产生,须有效突破才能迅速累积经验降低成本,对於「知识管理」而言,其难处就在於如何化「内隐知识」为「外显知识」,这就是组织知识产生的「经验瓶颈」所在。



据说打不破的康宁瓷曾有过这麽一段故事:有一位销售员业绩特别好,在一次表扬会中,他表示,他的业绩好是因为他相信公司的产品是打不破的,所以他当着客户的面,将康宁瓷具打给客户看,以取得顾客信任。当所有销售员都学着他的做法时,这位销售员业绩仍然遥遥领先,他表示:「以前是他自己打,现在是让顾客打。」於是,康宁瓷具突破经验瓶颈,销售量大幅提升。



这些做法都是这位销售员的绝招,也是「内隐知识」,他不一定会提供,属於「默认认知」阶段,一直到他讲出来,「内隐知识」就会变成「外显知识」,公司当局若能将之化为文字或语言,就会进入「形式认知」的阶段,再透过资讯科技的传导,让所有销售员都会获得此一不传秘诀。



企业为谋求永续发展,有必要建立一套激励制度,鼓励所有员工自动自发,提供个人独创见解,使「内隐知识」转为「外显知识」;更有义务提供教育训练,进行「外显知识」的水平展开。



累积经验降低成本



「知识管理」重点在於知识产生、编辑、分享、应用,其中最困难的就是「产生」与「分享」,「产生」来自个人的观念,是「内隐知识」转为「外显知识」的瓶颈所在;「分享」在於企业的观点,是企业内部资讯公开幅度问题。从表一上可以看出,个人改善心智模式,分享产生的知识,更可透过学习而熟悉别人的经验,这些都是自我超越的先机;企业透过品管圈活动或提案制度等激励方式,从组织系统的角度来探讨经验累积所形成的知识,有效整合团队,形成企业组织共同愿景,使知识在跨产品线或跨组织间流传。



知识管理包含资料(Data)、资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Intelligence)四个部份;分成「个人知识、组织知识、文件管理、组织学习」四个阶段;透过信任、交流、学习和分享,将个人「默认认知」的内隐知识转换为组织「形式认知」的外显知识。



以资讯科技进行「知识管理」是相当花钱的。对於企业界而言,在商言商,若不能有效累积经验降低成本,这样的「知识管理」是没有意义的。透过「经验曲线」可以了解经验与成本之关系及经验瓶颈所在,知识还存留在个人「默认认知」的「内隐知识」阶段时,企业应实施「激励管理」,使个人了解「产生分享」的重要性,进而转化为「形式认知」的「外显知识」。一旦突破「经验瓶颈」,企业应透过资讯科技与教育训练进行「水平展开」,分享应用已建立在网路上的知识。

上一条: 广告反击战的实务策略

下一条: 找准自己的优势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