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主福建升汇

福建升汇以“捡烂苹果”的“顽主”形象闯入资本市场,直接收购ST九州、间接控股*ST丹化,其敢于玩火的勇气令人惊异。但如果结合福建升汇的发展里程及产业布局来看,其举动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在资本市场造系者频现的今天,同时掌控多家上市公司的实力机构已不鲜见。但像福建升汇(全称为“福建升汇纺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这样专门收购ST类上市公司股权,以“捡烂苹果”名头著称的“顽主”,却怕是不多。



  2001年10月至今两年来,福建升汇纺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资本市场打过“两枪”:第一枪是重组濒临破产的ST九州,第二枪是最近对*ST丹化控股股东丹化集团的收购。第一枪使福建升汇闯入资本市场视野,但其还没来得及施展资产重组财技,ST九州就因负债沉重退市;此番在东北重出江湖打响第二枪,升汇再度吸引不少眼球。东南、东北的两次剑指ST类上市公司的举动,亦被业界戏称为福建升汇的资本游击战。



  事实上,福建升汇重组ST九州的第一枪,就给市场留下了许多悬疑。在ST九州濒临退市之时甚至暂停上市前一日,其盘面表现都抢眼,甚至有过一连八天涨停的纪录。市场对此猜测颇多,买单来自熟知重组成败内幕的群体的传言不胫而走,但九州终究退市了,其股票在生死线上狂奔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内幕也成了未解之谜。按一般理解,若要培养在二级市场的号召力,重组ST九州对初入资本市场的福建升汇来说甚为关键,但头炮只是闷声响。



  在九州退市之后前路未卜之时,福建升汇资本游击战的枪声在辽宁丹东打响,令人狐疑丛生:福建升汇玩的什么火?



接管丹化



  2003年5月12日,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政府与福建升汇签订协议,将*ST丹化控股股东丹东化学纤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丹化集团)90%国有股权转让给福建升汇,在股权转让报批过程中,将上述股权托管给升汇集团。本次收购完成后,福建升汇集团将通过丹化集团间接持有*ST丹化2.025亿股(占总股本51.92%),成为*ST丹化实际控制人。8月,收购报告书获中国证监会批准。



  6月19日,*ST丹化2002年度股东大会通过议案,来自福建升汇高层的梁健、高宏、林熹、姚琳、官强5人进入了*ST丹化的9人董事会占据多数席位,董事会有3名独立董事,余下1名来自丹化集团。随后,福建升汇总执行长(CEO)梁健当选*ST丹化董事长,高宏任副董事长,丹化集团、*ST丹化原董事长赵向东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4位副总经理均为丹化方面高层人士。这意味着,福建升汇在控制*ST丹化决策层的同时,将经营班子的位置全部留给了丹化方面。



  对这样的安排,福建升汇高层对《新财经》记者表示,国有体制下的经营人才,若从体制束缚中解脱出来可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管理经验。而且升汇近几年的对外收购,基本都没有变动企业原有管理层。



  福建升汇承诺,本次收购丹化集团并间接控制*ST丹化后,*ST丹化主营业务不会作重大调整,仍以粘胶纤维为主。福建升汇重组*ST丹化的战略目标和目的是:转变*ST丹化的经营机制,减轻经营负担,形成持续发展能力,使其重新回到粘胶行业龙头地位,争取三年后恢复股权再融资功能,从而巩固和完善升汇集团作为纺织原料供应商的市场地位和战略布点。



  在资金支持方面,福建升汇承诺,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之日起十日内,向丹化集团注入5000万元,在有关后续手续完成之后(财政部批准和证监会豁免要约等)向丹化集团注入1亿元。福建升汇同时制定了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计划。对银行债务,通过做大业务量,增加利润来提高公司在银行的信用评级,使现有负债在规模控制下得到正常滚动运转。福建升汇预计,收购完成后,*ST丹化2003年度将实现扭亏为盈,并向交易所申请取消特别处理。



  有分析师指出,*ST丹化是北方化纤行业的旗舰企业,与福建升汇南北纺织两强联手,可以整合双方现有资源,增强各自的竞争能力。但问题是,福建升汇真的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将*ST丹化重新带到化纤行业的龙头位置上,恢复其再融资能力吗?



收购起家



  从福建升汇的发展历史看,其最初起家就是依靠一系列成功的收购。



  福建升汇集团起源于1992年创建的以棉花贸易为主的福建永安市东明贸易有限公司,后来在福建升汇投资有限公司的基础上,通过对升汇系列企业进行重组而成。1998年永安东明贸易有限公司收购当时已经破产的永安纺织厂,并改制重组设立永安升汇纺织有限公司。“买下永安纺织厂资产后,升汇投入8000万元对它进行改造调整,生产能力从5000锭提高到50000锭。随后,国内纺织业迅速发展,公司赶上好时候,产品的市场行情好。仅两年,升汇就收回这次收购的投资,资本回报率是40%!”福建升汇执行总裁林熹回忆说。由此,升汇完成了由贸易企业向工贸结合型企业的转型。这是升汇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扩张,由于这一步获得较大成功,升汇随后几年迅速做大。



  2001年,福建升汇集团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24亿元。作为一家大型民营纺织行业企业集团,福建升汇由4位自然人股东出资成立:陈泳妃53%、梁健20%、高仕廉20%和陈志琼7%。目前,福建升汇拥有直接控股企业11家,分别从事纺织工业、纺织原料贸易物流及纺织科技产业;集团总资产逾20亿元,净资产逾10亿元,年营业额达20亿元,合并利润5300多万元,为福建、安徽两省纺织行业龙头企业。

2001年9月,福建升汇与有关单位签约意向书,拟收购厦门华纶纺织有限公司和厦门利恒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完成后,福建升汇设立厦门升汇纺织工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厦门华纶和厦门利恒股份等企业的股份,总资产10个亿。



  知情人士介绍,厦门利恒股份有限公司当时资不抵债达4个多亿,但曾是厦门华纶纺织有限公司和福建升汇的原料供应商。2001年12月,厦门市政府决定把巨亏的厦门利恒和微利的厦门华纶两家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转让给福建升汇,厦门市政府保留了厦门利恒40%股份,实行战略合作重组。同时,福建升汇收购厦门华纶60%股权,并将其中55%股权注入厦门利恒;厦门国投公司也将厦门华纶40%股权注入利恒,厦门利恒全资持有厦门华纶。



  由于厦门华纶和厦门利恒属上下游产业,厦门利恒产业链得以延伸,并成为了福建升汇重要的业务平台。整合完成后,厦门利恒总资产达10.4亿元,净资产6.1亿元左右。福建升汇此番收购厦门华纶和厦门利恒共计投入1.6亿元。后来在厦门华纶基础上,设立了厦门升汇华纶纺织工业有限公司。



  目前福建升汇旗下有两家控股公司:厦门升汇纺织工业控股有限公司、厦门升汇纺织贸易控股有限公司,分别作为集团纺织工业和纺织贸易两部分业务的运作平台。



  福建升汇通过第二次收购,完成了由工贸结合型企业向工贸结合与投资并重的第二次转型。经过两次重大收购战略的实施和数年运作,福建升汇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初步奠定其在纺织产业领域的竞争地位,纺织产业链初步形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升汇于2001年底接手了ST九州的重组。然而,ST九州如同一个深不可测的资本黑洞,其艰难的重组过程让升汇一度进退维谷。



  2001年10月25日,福建省财政厅将持有的ST九州全部国家股(6566.5万股,占总股本22.13%)零价格转让并暂时托管给福建升汇。为了避免ST九州暂停上市、退市,福建升汇策划了关联交易挽救方案。但由于财政部2001年12月21日发出通知执行《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一纸规定击碎了一些上市公司靠关联交易过年关的美梦。2002年1月8日,福建升汇终止与ST九州的关联交易计划。2001年年报公布后,ST九州由于连亏三年于2002年4月16日起暂停上市。2002年上半年是ST九州重组的最后时间。在福建升汇主导下,ST九州进行大规模清产核资,希望卸下包袱,同时争取银行债权人支持债务重组,但最终没有任何实质进展。2002年6月26日,ST九州预告中期亏损,9月13日起ST九州终止上市。



  福建升汇的入主重组宣告阶段性失败。ST九州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高宏曾表示,升汇集团从事传统纺织业,利润并不太高,竭尽所能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但不可预见因素太多,留给升汇重组的时间太少。



  福建升汇执行总裁林熹对《新财经》记者表示,目前ST九州正争取上三板,但材料还没有正式报到中国证券业协会;上三板还没有时间表,要看政策;上三板后,有信心用两到三年时间重回主板。



产业谋略



  尽管对ST九州的重组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但这并未妨碍福建升汇对外并购行动的继续展开。



  福建升汇完成第二次转型之后,携福建纺织业巨头之势挥师安徽,开始了其跨省并购的第一个步骤。2002年8月,福建升汇投资8000万元以承债方式收购安徽芜湖裕中产业集团100%股权,并间接持有了芜湖裕中纺织股份90%股权。安徽裕中集团是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国有大中型棉纺织企业,而目前裕中纺织股份已是过辅导期的拟上市公司,一年主营利润2000多万元。



  福建升汇收购裕中集团后,扩大了投入规模,并在裕中集团、裕中纺织股份基础上,在芜湖马塘高新开发区筹建了升汇纺织工业基地,计划通过更新改造和资源整合,到2005年将生产能力提高到20万纱锭。



  为何要收购裕中集团?福建升汇公司高层人士解释说,安徽是我国棉花生产基地,裕中集团是安徽纺织业龙头。收购裕中集团,一方面是构筑纺织产业链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升汇地域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升汇立足福建,占据中部,北上东北,形成覆盖面广的地域布局。



  福建升汇执行总裁林熹表示,福建升汇这几年致力于构筑“棉花-化纤-纱”的纺织产业链,纱以后的产业链,包括布、印染、服装,都不做,升汇将专注于这条不太长的产业链,把它做好。



  如今收购辽宁丹化集团后,福建升汇更把自己定位在了福建、安徽、辽宁三省纺织行业龙头的地位。

分析人士认为,福建升汇收购丹化主要是看中它很有潜力的特种天然高湿模量粘胶纤维(CMD)项目。2002年4月,*ST丹化引进日本东洋纺绩株式会社生产技术、关键设备,共同设立丹东东洋特种纤维有限公司,开发生产CMD。该项目产品将填补国内空白,已列入2001年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1.8亿元,年产1.4万吨。



  “CMD在全世界只有三种同类产品,另外两种是天丝和的蒙代尔,三种都具有独特品质和广泛应用。天丝和蒙代尔由于投资成本太高,国内企业一般做不起。东洋纺绩为了和丹化合作CMD项目,已经关闭了它在日本的工厂。CMD项目今年10月投产后,将成为*ST丹化一个利润增长点。”林熹介绍说,“CMD是粘胶的一种,与升汇旗下厦门利恒的化纤产品互补,一个为植物纤维,一个为化学纤维。如果石油价格上涨,那么*ST丹化的CMD将受益,而油价下跌则厦门利恒的涤纶纤维业务受益。”



  有分析人士认为,辽宁丹东地理位置特殊,邻近朝、日、韩地区,朝鲜新义州与丹东隔江相望。丹东的地理优势明显,其工业生产值中纺织业所占比例在70%以上,因此,把丹东作为升汇在北方的纺织业务重心,可将与福建本部南北呼应。但福建升汇掌控*ST丹化后,能否取得预想的重组效果,还有待检验。



资本心态



  福建升汇高层人士在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该集团重视纺织产业经营,而对资本市场和资本运作表露“出世”心态,对其资本运作举措一再作淡化描述。他们认为,收购兼并仅仅是升汇基于产业扩张需要的资本运作手段,并不以资本经营的利润为目的。



  针对有关福建升汇入主两家ST公司是“捡烂苹果”的评论,福建升汇总执行长(CEO)梁健对《新财经》记者表示,市场对升汇集团的收购动作可能存在一定误解,升汇不单单收购或间接控制九州和丹化两家ST上市公司,还收购非上市公司,比如芜湖裕中集团等等;而且,丹化和九州的质地、资产状况完全不一样,被ST的情形也不相同。



  梁健表示,福建升汇专注于构筑自己定位的产业链,心无旁骛地发展纺织主业。为此,升汇放弃过很多非纺织行业的盈利机会,比如房地产。“升汇的思路很清楚,只做纺织业,而且只做纺纱以上部分的产业链。”他说,升汇对*ST丹化大股东丹化集团的收购,也是出于产业经营的需要。



  林熹则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对证券市场敬而远之,不参与二级市场操作,一是防止企业资源分散,也防止介入投机领域后心态浮躁。旗下公司二级市场价格向价值的回归是升汇进行资源整合的结果,升汇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刻意表现。”



  对于当时重组ST九州时,九州股票价格的走势问题,福建升汇高层表示,升汇绝没有参与二级市场的炒作。升汇介入九州后不断提示风险,最多的时候一周发布四次风险提示公告。由于风险提示充分,ST九州后来的退市实现了很平稳地过渡。



  福建升汇高层人士称,“外界对升汇可能缺乏很深的了解,但升汇并不希望很多人知道,对资本市场尤其是二级市场不感兴趣,只想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产业。”



  《新财经》记者注意到,福建升汇的经营范围,首先包括“对纺织业、证券业的投资”,那么,“对证券业的投资”又如何理解?“公司考虑到以后可能会用要约收购形式,进行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源整合,所以加进了这么一条。”福建升汇高层如是说。



  由此看来,未来在资本市场上,福建升汇很可能会再次展开资本游击战。

上一条: 北京大地抢身富龙热力-----角色反串的阴谋

下一条: 全面解析中国第一绩优股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