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告被称?经济语言,然而部分公司的盈馀管理却把会计报告变成上市公司诱骗投资者的工具。注册会计师被誉?经济警察,可盈馀管理并不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范围之内。?了保护投资者,不应让盈馀管理成?无人管理的盲区。
何谓盈馀管理?
按照国外学者Paul M Hyaly和James M Wahlen的定义,盈馀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决策基础的利益关系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基础的契约後果。盈馀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盈馀管理的动机是获利。企业进行盈馀管理就是在不同会计期间人?调节利润的高低,实现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等。筹资动机还可以进一步分?上市动机、配股增发动机、避免退市动机、债务融资动机等。如主营服装的某公司2002年4月通过关联交易投资7798万元收购置业公司,而後者当年就?该公司贡献了1.2亿元净利润,这项关联交易使该公司2002年净利润由实际下降14.9%变?增长24.8%。联想到该公司随後发行可转债,关联交易确实让它的报表好看多了。
2、盈馀管理的後果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後果”。企业利益关系人主要有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由於利润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与风险的主要指标,因此不真实的盈馀数位就会影响利益关系人的正确判断。
3、盈馀管理的途径是通过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改变盈馀数位。被广泛质疑?增发而调节利润的某轿车生産企业,2002年前三季度累计提了30600万元的销售补偿费,年底不仅冲回前期预提的销售补偿费,而且还冲回2001年计提的销售补偿费10272万元,仅此一项增加当年利润49%。另一航空公司?了上市,通过变更折旧政策由连续三年亏损变?连续三年盈利。
4、与利润操纵不同,盈馀管理具有合法性。两者的共同点是都通过改变企业的盈馀资讯,欺骗会计资讯的使用者,获取利益。区别在於盈馀管理産生的条件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合法不合理,而利润操纵则是采用违法手段改变企业的盈馀资讯,获得不当利益。
盈馀管理危害大
盈馀管理危害的是会计资讯质量,损害的是市场诚信。
会计存在的意义在於会计资讯有助於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做出经济决策。然而盈馀管理却破坏了几乎全部会计资讯的质量要求。
1、盈馀管理违背了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对会计资讯的基本要求。客观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资料准确、资料可靠。而盈馀管理通过掩饰企业财务的客观真实状况误导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人。2002年,连续三年亏损的某ST公司采取全额计提大股东欠款准备的方法,一次性巨亏数十亿元,2003年上半年在经营亏损699万元的情况下,依靠大股东偿还部分已经计提准备的欠款,神奇地实现盈利1614万元,堂而皇之地提出恢复上市申请。然而这样的盈利能说明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吗?
2、盈馀管理违背了可比性原则。根据可比性要求,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以保证会计指标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然而由於人?调节利润,盈馀管理使会计资料失去可比性。例如对子公司资不抵债的情况, 2003年上半年某ST公司在亏损89万元的情况下,通过加入资不抵债子公司740万元“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变成盈利651万元,而另一航空公司却增加亏损1405万元。相同的事项,一家公司用来扭亏,另一公司却用来增亏,这种实用主义的会计政策选择,当然谈不上会计资讯的可比性。
3、盈馀管理违背了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後各期应保持一致,这是?了便於使用者对会计资讯的理解,尽量减少对会计资讯的误解,然而盈馀管理调节利润的手段就是改变会计核算方法,因?如果保持会计核算方法不变,调节利润的道路就被堵死。
经过盈馀管理处理後的会计资讯是失真的资讯,盈馀管理危害的是会计资讯质量,损害的是相关利益人的利益,破坏的是社会经济秩序。
“经济警察”能否管管盈馀管理
注册会计师通常受企业管理人委托对企业进行审计,这给人一种假像,好像企业管理人是审计服务的购买人,注册会计师应当向企业管理人负责,满足企业管理人的需求。然而审计结果的使用人却是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人,按照公平交易原则,谁受益谁支付代价,因此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人才是企业审计服务的实际购买人。
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人购买外部审计,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专业审计人员的工作证实企业提供的财务资讯是否客观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情况,以避免被误导。因此注册会计师不能以被审计企业遵守会计准则?藉口,而对企业的盈馀管理行?和对会计资讯使用人的有意误导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如果明显误导投资者而不予提示,外部审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审计要做的不仅仅是诚信,更是尽责。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市场期待的是实实在在的举措。2003年半年报披露已经结束,投资者期待更真实的年报。
上一条: 谁需要长期战略
下一条: 成本目标管理:实务发展和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