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药局

想来张仲景、孙思邈和李时珍们绝对料不到今天的红十字军团们悬壶济“市”的火热场景。

2003年4~5月间,医药板块成为在SARS阴云笼罩下中国证券市场中一片独有的晴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及股价走势首次与一种疾病产生如此息息相关的联系。

2003年6月,警报解除,热点渐冷。

然而,对于中国2000多家医药企业尤其是近百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而言,SARS带来的冲击,决不仅限于短期利好与实际业务增长。这样一种突发性的刺激,很可能诱发中国医药行业竞争环境的全面变革,并由此奠定中国医药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趋势。

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医药产业注定是一个永不凋零的产业,也是一个大量资本熙来攘往的产业。据统计,中国每年平均有8家以上医药类企业实现新股IPO,而以资本为动力的产业整合每年所涉金额更数以百亿计——中国资本的“药局”甚大。

在中国以资本为依托形成的“大药局”中,并购是最常被采用的一种方式。从长期趋势看,经历了两次并购浪潮之后,2002年的中国医药业已掀起了第三次浪潮。

2003年,贵州神奇收购永生数据,西安步长入主红河光明,东盛与太太对决潜江制药……这一次轮到羽翼初丰的民营资本在“药王谷”大显身手。

但与全球医药巨头的并购行为相比,中国医药行业的并购不过刚刚起步,整个市场的集中度低得可怜,远未进入赢者通吃的时代。而且,目前多数企业的并购行为似乎更像是一种单纯的投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意味着中国医药行业蕴藏着无限的并购潜能。

而麦肯锡关于“只有17%的并购是成功的”这一普遍性结论,似乎还不足以引起相应的警觉。并购是一根魔棒,它可以使企业走向世界制药巨头的行列;并购又是一片沼泽,它可以使一个充满生机的企业走向死亡。

《新财经》本期以“中国资本药局”为题,目的是寻找中国医药业并购浪潮中更具活力的主导力量。《新财经》选择了近年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几个并购案例——西安东盛、太太药业、复星实业,并深入剖析其并购手法、并购理念以及并购效果。通过研究,《新财经》认为,中国医药类企业(尤其是公众企业——上市公司)在追求规模、投资收益的同时,还需对并购后企业之间整合、发挥协同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另外,《新财经》本期还关注了天士力、迪康集团、片仔癀等几家医药类公司,它们在资本与产业双线发展的过程中,各自处于不同的阶段,未来将面临不同的难题。

6月,上实医药私有化有望破茧,中国最大的中药集团中国药材集团与中国最大的西药集团中国医药集团的合并呼之欲出。是政府主导下的“拉郎配”也好,是市场竞争压力下的强强联手也罢,这些国有大型医药集团的合纵连横也同时给出了一个信号:始于2002年的医药行业第三次并购浪潮,于2003年将会被推向一个新的高点。

上一条: 吉林敖东民营化绝对隐私

下一条: 一个上海大亨的没落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