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的两种弊端与管理对策

关于科举制度的弊端,搞历史的似乎都说滥了。但是,如果仔细推究,里面还是有不少可以思考的东西。例如,对科举弊端的分类和归类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如果按照对制度的影响作用来分,科举的弊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坚守制度的弊端,另一类是破坏制度的弊端。



所谓坚守制度的弊端,表现有多种多样,比如备受指责的“一考定终身”,命题上的制度限制等等。就拿命题的弊端来说,几乎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始终。在唐代,进士科考诗赋,结果,大家都去学写诗作文,文章写得漂亮,诗歌千锤百炼,但是考察不出治国理民的行政才干来,所以,唐代一直有关于进士虚浮浅薄的批评。到了宋代,考诗赋还是考经义争议不休,最后落脚于经义,但问题并没有解决。明清干脆将经义变为八股,开了古代标准化考试的创举,结果是复习资料满天飞,猜题蒙题成时尚,规规矩矩严守制度,金榜题名者却有可能是范进之类。科举改革的提议和发起,往往同这种弊端相关。



所谓破坏制度的弊端,同上一类弊端有着根本区别,表现形式也相当多样。例如,胆小的考生自己偷偷摸摸夹带、抄袭;胆大一些的搞枪替、割卷换卷;更有甚者金钱开路收买考官,行贿受贿打通关节;直至权贵干预,公然违规。唐代杨国忠当宰相,儿子杨暄学业一塌糊涂,参加科举不及格。主考达奚派人报告杨国忠,说令郎虽不及格但未敢淘汰。他本意是想讨好,反而让杨国忠臭骂一顿,直言:“我子何不患富贵,乃令鼠辈相卖!”这种弊端危害虽大,但制度本身没有过错。



类似这两类弊端,我们在管理中经常能够看到。就其产生原因来说,一是出于制度自身,一是出于违反制度。克服前一类弊端,需要调整制度,甚至改革制度,或者说,前一类弊端是原有制度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解决制度问题就没有出路。而克服后一类弊端,则需要强化制度,严格执行制度,或者说,后一类弊端中的制度本身能够解决问题。



如果把这两种弊端相提并论,混同起来,不但对管理没有益处,反而有可能造成更大危害。因为治理这两种弊端的路径和效果会互相冲突。推而广之,随便举个例子:假设员工考核中明明是考核标准不当,造成走过场现象,有的领导却有可能会认为是执行不严造成效果不好,三番五次下令要求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中明明是有人不按制度办事或者技术太差而造成失误,有的领导却有可能觉得是规定标准过高需要从宽掌握。甚至有可能同一个制度,今天着眼于严格遵守,明天就会变成灵活对待。如为了克服干部提拔中的不正之风,需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像遵守相关的资历、年限规定等等。但是,死守制度又会造成文牍主义、程式僵化,甚至妨碍根据实际恰当用人,而要克服后一种弊端,又要对制度灵活处理,降低制度的权威性。这两种对策的效果具有互相抵消效应。管理工作中有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就是有些制度会出现“死循环”。究其原因,就是在严格执行制度时会感到不便而呼吁松绑,而制度松绑后又会感到规范缺失而呼吁加强。如果没有对两种弊端的正确辨析,在现实管理工作中就有可能费尽气力却使对策的作用相互抵消,结果是管理效果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上一条: 职场通用魔鬼词典

下一条: 企业里跑掉的为什么是能人?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