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是黑夜中的灯塔

价值中国:您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企业战略管理,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这方面研究?当时是出于什么偶然和必然因素开始从事企业战略管理?



  阎雨:大学时就有兴趣,后来读书就读这个专业,真正去关注也就近几年,不过相对而言还是研究得比较浅。从近些年年参与企业经营开始,发现企业面临战略管理存在问题,在和其他企业接触中同时发现也都面临着同样问题,在后来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企业对战略管理普遍存在误读。我们几个学界朋友希望能提出中国战略管理理论,筹备了很长时间,可成熟理论还很遥远,现在环境也还没具备。



  价值中国:请介绍一下“企业战略管理”概念及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阎雨:在我看来,战略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如同灯塔。没有了灯塔,企业在茫茫黑夜中行走,肯定会迷失方向。战略管理包括四部分: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或控制)和战略修正。首先要诊断企业并进行分析。



  最早提出的战略管理只是做一个发展设计,只关注企业内部,作一些生产规划;后发现只关注企业内部还不足已让企业永续经营;于是开始关注外部事物,关注产业周期及其产业链条问题;但后又发现选择了一个好产业并不意味着成功,企业还面临着发展持续动力来源的瓶颈;最后学者与企业家们又回到企业内部,这才思考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只有拥有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后才有可以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可实际情况有了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不一定就能发展好;于是又发现企业间包括同业间不单单是竞争问题而还有竞合——有竞争有合作。



  这就是战略管理理论和思想的演进历程,就这么几句话,但是几十年思想凝结。



  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有这么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战略管理自始至终都产生于实践。战略管理不仅是一种理论,而是要完全为现实企业服务。和经济学不同,经济学所有理论都建立在两个假设(经济理性人和资源稀缺)之上。“经济理性人”假设就存在问题,并不是所有人每时每科都是理性经济人,人很复杂。有其价值需求,理按照马斯洛理论,生存安全问题解决后还有爱、社会价值、尊重的需求,这三个需求就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是社会人,人的复杂还不足以用“社会人”来概括,还是有着品位修养的价值判断的“文化人”。



  战略管理不是建立在假设之上,它的理论基础不是概念和推测,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经营的真实数据和绩效考核。



  战略管理作为一个学科成立得比较晚。“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个词在1976年出现,安索夫第一次提出战略管理概念。当时背景是,70、80年代,企业经营规模和总量发展很快,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需要企业整合,于是普遍面临跨国和多元经营问题,这就产生了“战略”概念。战略管理这十几年发展很快,管理在实践中产生,是在实践中过程中解决问题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最终形成理论,成为一门学科。



  中国不少学者提出“古典式管理”、“中国式管理”、“太极式管理”等理念,在某个点上具有爆破性,但在我看来,这个点也存在问题。如:太极管理强调“和谐管理”,中国管理基本上都是从立足于传统文化,这就存在一个悖论。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文明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个名词和概念再解读就存在问题。这个时代产生的东西套到那个时代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一种逻辑的悖论,文化的内涵已发生变化,实际上只是借助文化之壳。同时在很多所谓的企业管理培训师或者“家”在诠释“爆点”时往往诱导企业管理者使用中国社会的潜规则,包括灰色文化,来以“坏”制胜。



  价值中国:就您的企业咨询经验,您觉得中国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是什么?



  阎雨:各个地方企业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南方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治理结构,如:核心竞争力。那些企业多是加工业做起,完成原始积累后面临管理升级,其中最主要的是战略管理。面对这种管理升级,自身文化结构不能支撑,就必须寻求外力支持,外力就是一些咨询机构。当然同时南方企业之间也又不同,苏南企业产权问题比较严重,很多企业一开始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后,责权利关系出现问题,资产归谁呢?企业做大做强后,政府会参与进来,虽然很多与政府没关系。中国企业多是草根企业,三两个人一承包就干起来了,对产权关系谁具有更多话语权,现在已经说不清楚,因为产权结构模糊。如:当时这个企业属于生产队,现在生产队已经没有。这其中谁更有话语权呢?应该说是经营者。实际情况也不一定,就看谁更强势。



  西部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是理念更新问题,因为西部企业很多还是国企官僚机制作风;而东北老国有企业就面临改制问题。



  第一,中国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自身解决不了,因为是历史的、制度的、环境的因素;第二制度给其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空间不广阔,关键是理论界没给他们提供好的工具和方法,所以截至目前中国还没建成成熟的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管理理论;第三是本身企业比较稚嫩,第四是信息不对称。



  价值中国:您诊断过的比较有意思的案例是什么?



  阎雨:做女性纸用品的天津某企业,兄弟俩赤手空拳打天下。企业做大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战略更新。



  他们当时占领北方市场的40%,这个市场比例已很大。如果企业没有品质的提升,其市场份额已经是极限。



  以前在市场利好情况下,盲目上项目、设备,造成固定投资过大以致资产沉淀,沉淀后激活就困难,最重要的是资本盈利率比较低;同时还面临品质管理问题。于是我们根据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和新7S理论重新给他们做了一个战略规划,开出了蓝海战略——开拓南方市场、海外市场的药方。



  价值中国:就您的经验如何判定一家企业是否有战略管理?



  阎雨:中国企业很多没有战略管理,或叫“伪战略管理”,看起来有实际上没有。他的那个战略管理是说给别人听的,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战略管理,如:我们要做到500强。这是战略吗?真正的战略管理建立在自身发展条件上,对企业的一个长远发展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关注现有资源,产品市场等很多领域。判断标准是:第一企业有没一个明晰的战略发展规划;第二发展规划是不是有执行力;第三出现问题后企业能不能修正。战略管理必须具有分析、选择、实施、修正这四个要素。



  价值中国:企业一成立就应有战略管理吗?在您看来,为什么不少企业没有战略管理呢?没有战略管理的企业如何补上这堂课?



  阎雨:要有,也不是说有一个班子专门管,关键是管理层思想意识中要有战略发展规划。战略管理不是某个人,某个人可能可以代表一种管理方法,而战略管理是整个决策层都要明晰和认知的。没有战略管理是因为他们不懂战略,或没有这方面智力资源。有些企业有战略管理也只是一种朴素的战略管理,是一种自发而不是自觉的状态。我想只能借助外力来补这堂课了。



  价值中国: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阎雨:是市场经济没错,不过是“老百姓的市场,官府的经济”。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通,最起码是不完全的市场经济。



  老百姓的市场指老百姓衣食住行都要去交易,为什么是官府的经济呢?很多东西是官府垄断的,如:电信、石油、铁路。承认中国市场地位的国家越来越多了,但都是些小国家或者是“社会主义国家”。



  价值中国:您已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多年,您觉得目前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阎雨:案例分析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做案例的方法有问题,第二是中国很多案例是假案例,因为核心数据采集不到,甚至很多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这就造成中西方学术差异大。管理方法研究有定性和定量研究两种,其中定性研究包括两个:一是案例,一个是比较分析;定量就是数据分析。在中国做企业管理的学者基本上很少用这两种方法,从头到尾拿一个案例就得出一个结论,甚至两个案例就得出一大片结论,这很奇怪。西方管理学界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一系列系统研究方法;我国比较研究很简单,在西方企业发展史最起码要贯彻四十年,在这个基数上来进行理性分析。《蓝海战略》作者之一W.钱。金曾说“我们没有观点,数据就是我们的观点”。而中国恰恰相反,是先有观点后找例子去证明观点。看起来是言之凿凿,实际上存在逻辑悖论。



  一是研究基础不扎实,企业成长数据采集不到;二企业成长不成型,今天看好的企业明天就可能完蛋了。德隆老总唐万里刚当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可没多长时间德隆就垮了。现在很红火的企业你能保证它能活几年呢?如:秦池、顺驰。发展快,死也快,这说明中国企业还很不成熟。入世后外边的游戏规则会慢慢融进来,像金融,外国银行进来了,很好。这就会由量变到质变,会慢慢好起来。中国文化对企业发展在某些方面是促进,但更多是阻碍。


上一条: 海信:“企业是职工”的企业文化定位

下一条: 职场:健康的竞争心理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