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增值内审目标的实现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最新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新的定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促进管理来为组织增加价值(简称增值)。可以说,不论是内控审计、流程审计,还是经济效益审计都是为了“增值”。“增值”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和精髓。实现“增值”内审目标,除了要加强宣传和沟通,营造和谐的审计环境之外,还应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强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内审工作高效益



审计质量决定了审计信息的可靠及可利用程度,是影响“增值”审计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因此,要始终把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整个内部审计项目过程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阶段,每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情况,都是决定整个审计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



首先,加强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审计准备阶段是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在审计业务的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大大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本阶段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是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部门规模的大小、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等因素指派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指所选用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应与承担的审计项目内容相适应,审计组长除应具备专业经验及核心业务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驾驭和内外协调能力。二是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开展审计前,审计组应了解被审计部门的工作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相关法规政策、内控制度以及执行情况、以前存在的问题等基本状况,索取会计报表、电子数据、银行账户情况表等相关信息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合理评估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风险点,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三是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根据各类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要在明确审计目标、防范审计风险上下功夫,本着重要性、谨慎性的原则、制订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要重点突出,内容要周全、详细,组织分工要明确、合理。



其次,加强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加强对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总体风险,具有重大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二是严谨细致做好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或重要事项。审计日记记录审计轨迹或审计过程。只有将审计人员所作的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加在一起,才能说明审计事项真相,缺一不可。编写日记和底稿都应遵循以下原则:完整和准确;清晰和可理解;易读和整洁;相关和详略得当;注意设计和格式。三是认真做好审计取证工作。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附相关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包括文字记录、文字复印、影像资料、实物证据、视听资料等。

无论何种证据,都必须按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要求,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是严格执行复核和督导程序。内部审计应建立主审人和审计组长对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两级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同时,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现场督导。审计组长要及时了解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情况,会同审计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层次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给予实时的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现场检查督导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审计工作是否按照审计方案和计划进行;审计过程及结果是否适当记录;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恰当;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事项是否已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能否充分地支持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预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已实现。

第三,加强审计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一是建立审计报告的分级复核和签发制度。审计报告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审计报告应由主审人起草,定稿后交审计组长审核,最后由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并签发,向单位最高管理层报送正式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签发前,必须征求被审计部门意见,加强双方的沟通。充分尊重被审部门的意见,尊重客观事实,合理地修改审计报告,尽量避免由于征求意见时与被审部门或个人对个别问题的不同看法而引起行政复议。二是加强审计档案管理。审计档案是项目审计的主要载体,是内部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加强对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也是把好审计项目质量关的一个很重要环节。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组应及时将项目的审计资料整理归档,其控制的目标应是审计资料归档及时,项目资料内容齐备,档案程序合乎规范要求。



二、深化审计结果的运用,实现“增值”审计目标



审计的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整改、纠正这些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使单位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使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增值”的目的。因此,审计结果的转化利用和落实程度直接关系到审计“增值”目标实现的效果。各单位要做到审必严、责必究,使审计结果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认真及时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属于操作方面的问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属于制度方面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以促进单位内部改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建立审计结果整改督办制度。由审计部门主管领导负责定期组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及审计部门有关人员对被审计部门进行回访,检查审计整改意见落实情况。对审计整改认真扎实、审计建议落到实处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单位及有关领导人员,以一定形式进行肯定。对审计整改意见落实不够的部门和领导干部,实行重点跟踪督办,增强监督力度,促进被审计部门认真及时整改。



第三,研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内部管理责任制。对审计中发现的部门责任人的违法违规以及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而造成损失的,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此督促部门负责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更好地尽职尽责。



第四,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现审计结果共享。由党委负总责,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告,并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任、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作出明确统一规范。如人事部门可将其作为单位(部门)负责人任期考核、干部任免等事项的重要依据;纪检监察部门可将其作为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立案的依据等。

上一条: 对投资审计的些许思考

下一条: 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