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属于无形的东西,这些无形的东西对企业来说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相当于思想对于人。如果一个人再强壮但没有思想,那他只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而已。所以对企业来讲,为什么设备资金差不多,有的会发展,有的不发展,甚至有的设备资金都很雄厚但最后都没有发展起来,企业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思路,大致应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服务战略、基于管理、面向流程、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要服务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家个人素质的外化,很多集团性质的企业在试图建立企业文化体系时,不是自上而下去推进,而往往是要部下建立企业文化体系,部下建立起的文化体系往往不是服务战略,所以在实施的时候往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文化是服务战略的文化,企业的一把手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观念是决定方向的,企业要到哪里首先决定于观念。观念不对,很可能是南辕北辙。改革开放就是观念的变革、观念的开放。如果没有观念的改革就没有改革开放。就像改革开放初期最重要的一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原来没有这个口号的时候,还是这些时间,但是没有创造财富。现在我们把时间看成金钱,与时间赛跑,财富是必然的结果。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事实的本身,改变的是人们对事实的看法”。“时间就是金钱”这个口号提出后,并没有改变一天24小时这个事实的本身,但是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干事情不再拖拖拉拉了,今天的事不能再拖到明天了。所以企业文化首先是观念的改变,而观念是一把手以战略作为导向的。
企业文化要来自于管理,服务并促进管理
企业文化并不是办张报纸就是企业文化,内部报刊只是企业文化的一个载体,关键是看载体要传播的内容——一切内容是基于管理,而不是和很多企业的内部报刊一样,只是让员工投几篇散文、诗歌,现代媒体的信息量已经足够丰富,欣赏诗歌、散文已经不是企业内刊的主要任务。
观念的改变只能由管理者来推进,不可能由被管理者的人来推进。凡是观念的改变都要涉及到整个系统,这就牵扯到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CC0(首席文化官),每天看报表是必需的,到现场发现问题也是必需的,从报表当中要看出文化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个人不懂管理,就不会从管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不会从报表的“数”分析到“人”的问题,更不会从“人”的问题落实到”观念”的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流于形式,不懂管理,不与管理紧密结合是致命硬伤。企业文化要来自于管理实践,服务并促进管理。
企业文化要面向企业的整个运作流程
企业文化体现的是全员的创新精神,这种观念如果不被所有的成员所接受,转化为每一个人的创新精神,那么这个观念也是没有用的。有的人就会讲套话、空话,其实套话和空话都是很有道理的话,问题是不去做,所以才叫套话。要让这种套话落实到行动当中,必须让企业文化面向流程,从流程当中解析哪些是符合企业文化的,哪些是背离企业文化的行为。
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因市场而变
企业本身必须是一个很开放的系统,必须和外界不断地交换信息,不断地接受外面的信息。再成功的企业文化的模式,不能把它固化下来,如果一旦固化下来,就等于和外界封闭起来。
在外因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日本在上个世纪七八个年代发展比较迅速靠的是企业文化,而现在日本处于一个停滞状态,例如松下的成功是因为企业文化,现在的停滞也是由企业文化造成的,一开始对日本企业发展非常有利的东西,现在都成了它发展的阻碍,所以企业文化就是把双刃剑。像年功序列工资、所有零部件都是自己干等观念和做法,现在都成了阻碍自己发展的因素。年功序列工资就很难把没有成绩的员工淘汰掉,把成绩好的员工真正提升起来。工人的工资也是靠年限而不是绩效。在今天的网络经济时代,这种做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另外,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与网络经济时代的要求是相悖的:现在要求企业尽最大可能进行外包,过去企业自己产品的部件都是自己生产,现在有的人可能做得更好,为什么不让给别人做?外包的方式就可以满足网络经济时代的要求。
总之,企业文化的观念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把这个观念贯彻到每个人的身上去,继而形成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实际上,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复杂,不管哪个环节有一个人出现一点问题,整个系统都转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和设备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观念,观念不改变,计算机是傻瓜,它不会有逻辑思维,它会的只是你设计什么,它给你打印什么,你输入垃圾,它出来的还是垃圾,它会比你做得还糟糕,它会以最快的速度把更错误的东西给整出来。
上一条: 文化与制度的刚柔并济
下一条: 突破“稳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