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走向

2004年以来,企业文化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企业文化的存在形态有了广泛的共识。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存在有两种形态:一种叫自发的存在;一种是自觉的存在。企业文化的形态和现象是有企业就有的,只要企业一经诞生,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就会形成经营思想、管理准则、与客户处理关系时的一些基本原则等等,这些内容就是企业的文化形态。而企业文化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才产生的。同仁堂340多年发展到现在,不能说同仁堂80年代以后才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形态和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同的企业文化有自发、自觉之分,有优质、劣质之分,就是没有有无之分。如果你认识不到企业文化有自发存在的一面,它的危害是什么呢?你就不会自觉地去审计你的企业文化,就不会科学地对现有的文化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而提炼新的文化。有些企业家,当他说本单位没有文化的时候,就说明他的文化是一种粗放的、自在的、自发状态,这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讲,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管你去不去建设,你的文化都是存在的,而自觉去建设的企业文化,能够引领企业发展和进步,自发存在的企业文化可能导致企业的离心离德,造成组织上的分崩离析。有的单位注意到对不良文化的自觉改造,说明他感觉到了企业文化存在的必然性。企业文化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要建设它,它就向优秀方面发展,它的性质和方向是可控的;你不去建设,它就可能造成企业的自发的、放任的和原始粗放的一种企业文化,它会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去年以来,广大企业对这一点认识越来越清晰,并且行动起来,去自觉地建设企业文化,自觉地抵制落后、野蛮和原始的文化。



 第二,企业文化和制度改革结合得更加紧密。



 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体制的变化必须要有文化的及时跟进,文化跟进以后,它能起两个作用:一个是先进的文化灵魂引导制度变革的方向,保证制度变革性质的科学性。再一方面它能够保证新制度条件下职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文化对制度一个是引领,一个是保证,所以在当前条件下文化决定了制度。对制度的作用我们必须说两句话:一句话是建立现代企业必须有现代企业制度,否则乡村俱乐部式的管理、粗放的原始型管理,永远达不到国际现代化的标准,很难和国际接轨;再一句话是制度绝不是惟一的,而且也不能把它绝对化,那样会使我们走向极端。我想制度对现代企业的建设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有些制度不科学,而我们却迟迟改革不到位呢?改革了以后为什么我们的制度执行不到位呢?原因在于文化没有到位。制度与文化相结合,文化起着引领作用,文化是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决定一个人基本行为、文化素养的根本不是制度,制度永远是个“不完全和约”,它不可能全覆盖解决管理中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比如现在从宏观上看,企业重组、制度改革,文化要跟进。改变制度的时候你不注重改变文化和文化的跟进,那么制度的改变可能给企业造成欲速则不达的负面效果。从微观世界来看,制度的制定、制度的执行,文化都是决定的因素。日本松下的一个副总裁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美国的管理注重的是制度逻辑,日本的管理注重情感逻辑。美国的管理注重制度语言,日本的管理注重制度的实质,所以日本的管理制度弹性更科学。我的观点是文化对制度在现实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目前大家已经取得了一些共识,起码制度的变革和企业的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了。



 第三,企业家文化自觉明显提高。



 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企业家的文化。这话是没错的,一定意义就不是全部的。企业越是独立自主的经营、企业的自主权力越大,企业家责任就越大。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一个宪法,企业家是法人代表,他不能不对宪法负责任,他的意志不能不融在宪法当中。我们讲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企业家的文化,比如说没有沃森这个总经理,就没有IBM的文化;没有克罗克这个创始人,就没有麦当劳的文化;没有韦尔奇,GE的文化就不是这样的面貌;没有张瑞敏,海尔文化也不是这个形态;没有柳传志,联想文化也不这样。这一点你不承认也得承认。所以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他的地位是非常关键的。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庆炼化公司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个观点,我认为这个观点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讲的企业家是一个班子,不是指某一个人。但是这个班子中的CEO即首席执行官他起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



 第四,更加重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建设。



 个性化是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因为行业不同,或同一行业处在不同的地方环境不同、历史传统不同、体制模式不同、员工素质不同,进入市场的时间不一样,因此企业文化也有不同。像IBM它的文化是24小时到位的服务文化;美国德尔塔航空公司是亲如一家的服务文化;北京百货大楼就概括为“一团火”服务文化。像大庆油田和机械制造业不一样,因为行业不同。即使现在有一些是垄断行业,像电力,都是电力行业,有发电,有供电,企业文化的内容和重点也不一样。个性化是企业文化生命力所在,这一点大家也在逐渐取得共识。



 第五,企业文化与相关学科方式的融合应用越来越明显。



 从纵向看,我们的企业把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性主义能够纵向和企业文化融合应用。取这几种管理的特长融合到现代文化管理中来。横向上来说,我们要与同时代的相关的科学方法相结合。比如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企业文化是什么关系呢?企业文化最终是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建设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文化型管理。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文化型管理境界所达到的手段、方式、途径;它是路、是桥、是船,是非常有效的。把学习型组织的具体方法,比如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如何自我超越、如何建立共有团队、如何建立共同愿景等等,这样具体方法应用起来对文化建设能够提供一个非常有效的渠道和方式,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文化两者结合起来是非常有效的。中航一集团沈阳飞机研究所就把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融和在一起,他们做的相当有章法,而且步骤和做法途径都是非常具有操作性的。企业文化这种管理方式不要单独应用,结合其他的科学方式融合应用,它的作用会更大。



 第六,企业家注重理论的提炼和理性的提升。



 前几年,企业家不太注重理性的思考,不太注重理论的提炼。企业家要不断地理论化,理论家要不断地了解企业实际。企业家如不能够不断提高理论的素养、不能提高理性自觉的话,你那个企业文化建设总是处于原始状态,或者肤浅状态,搞不好就会中途夭折、浅尝辄止了。这两年搞理论研究的企业家越来越多。大家可以看日本,丰田、本田、松下等企业家,还有像美国、德国的一些企业家,他们著作丰富,并没有影响他经营企业,它是理论与实践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会使企业家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大,品位越来越高。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向精细化发展。



 建设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家情绪高昂,有“铁肩担道义”的志向,但是缺少“妙手著文章”的方法,在精细化上比较差。比如说企业文化怎么改变队伍的面貌,怎么对改革起保障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整体发展和战略安排的作用,对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作用,对精神文明新途径的探索的作用,这些方面我们的企业文化应该说探索的比较好。但是对生产、经营、管理、产品、服务,如何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有些企业仍然不得要领,大多数企业结合得并不具体、并不深刻。比如说什么叫文化含量产品,产品的文化含量包含四要素,一是使用功能是否多样性;二是款式造型是否具有高审美附加值;三是你的色彩是否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四是人性化水平体现的程度。这四要素才叫产品的文化含量。



 第二,强化两个属性的认识。



 企业文化两个基本属性还要强化。一个是“亚文化”。在诸多的亚文化当中企业文化是最重要的亚文化形态。亚文化的任务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要建立企业信仰系统,再一个任务是要完成与主流文化的对接。企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连接是三句话:一是“企业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企业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生长点”;三是“企业文化是先进文化的落实途径和绿色通道”。



 企业文化的另外一个属性就是“管理学”。管理学属性强调企业文化是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它要改革管理的观念和手段方式。怎么改变呢?他要把管理从单纯的物质引导和制度管卡压转到以文化的启发与内在的引导上来。企业文化管理最适应时代的特征。我们这个时代是智慧集约化时代,它不是劳动力密集型时代,这个时代人的主体意识空前提高,人们价值实现的愿望空前强烈。因此管人必须用文化来管。文化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它讲两手抓、两手硬,但是它不是讲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书记抓精神文明、厂长抓物质文明,它不这么讲,它是把两手并一手,两手一起抓,始终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思想工作与经营工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个双重效益融为一体,按照企业文化的规律抓下去,只管努力,不问前程,最后的结果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两个文明合着一块抓下去,出来必定是两个文明的成果。你要不这么看,你怎么解释西方发达国家的那些优秀企业两个文明是同时进步的呢?



 第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核心竞争能力是一种比较优势,别人不能克隆和效仿。比较优势从哪来呢?比较优势只能从创新来。什么最能决定创新水平和能力?是文化,文化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的形成,比较优势决定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小。这个时代同行业之间的企业在技术、设备、财务、测量方法这些硬件指标上,同行业之间没有更多的竞争空间,相同的作业流程、相同的行业以及相同产品结构条件下不同的文化就是不同的核心竞争能力。



 第四,建设总部文化。



 总部文化(集团文化)与基层文化要结合建设。所谓总部文化又叫集团文化。在集团文化和子文化的关系中,总部文化是关键、是核心、是主体部分。像松下、麦当劳全世界那么多的分店,但是它总部文化永远是要保持不变的。像松下七精神,全世界哪家分厂七精神都不能少。全世界麦当劳有31000家分店,年产值460亿美元,但是他的“质量、服务、价格、环境”八字方针的文化全世界不能变,它可变的是基层的细节文化。在总部文化与基层文化建设的时候,其建设程序是先总后分,或者先分后总,没有统一模式,关键问题是共性与个性要对接好。



 第五,在“文化规范”与“规范文化”上下功夫。



 所谓“文化规范”是相对于制度规范的另一种规范。制度是底线性的规范,文化是一种引领性的规范,都是规范,所以它不是软指标,文化规范也是硬指标。“规范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培育好“规范文化”才能形成批量优质服务和优秀企业。



 第六,培养企业家的文化情怀。



 国有企业企业家建设企业文化的苦恼是什么?他培育起企业文化体系了,可能明年就调走,而新来的人可能立刻就改换企业文化。那么怎么办呢?国有企业目前的体制是个客观现实,那就放弃企业文化不建吗?不能!还是应主动培育企业文化,尽到你应尽之力量,这是对民族对企业负责的情怀。这种情怀非常重要。日本松下幸之助接到一个眼镜公司给他写的一封信,说他的眼镜不好,在电视里我看到眼镜影响了你的形象。你到我们店来,我给你配一个眼镜。之后松下幸之助没有理他,这个公司三番五次给他写信,最后这个公司的经理来了,松下一看还是一个60多岁的老者,绝对不像是一个骗子。他说,那我就去一趟。到后一看,眼镜店特别大,实力特别雄厚。松下想,不是想靠我的眼镜发点财,因为它不是小公司,不缺我这一个客户,那是为什么呢?就问那经理。这位经理说,你的职业需要你出差到外国去,你戴的眼镜不好,外国人会误认为日本没有高级眼镜行,为了杜绝外国人对日本人看不起,我必须让你戴一个好眼镜。所以后来松下就跟职工讲,我们的企业和干部都应有这份情怀,各种情况、各种环境都能够站在这个立场上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来建设企业文化。企业家的文化情怀当前尤其重要。



 第七,重视经济逻辑和文化逻辑关系的研究。



 短期的经济行为用经济逻辑可以解决,但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经济行为用经济逻辑就解释不了,必须用文化逻辑去解决、去解释。这个文化的逻辑是什么呢?西方典型的经济学主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靠4个因素:资本积累、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4个方面。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说,凡是优秀企业的经营都得建造在这4个轮子的基础之上。但这4个轮子在现代经济学中是有缺陷的,它缺少了一个导向轮,文化就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导向轮。这是现代经济和传统经济不一样的地方,这一点企业家必须要清楚。传统的企业依靠资源,不重视人、不重视文化资源,现代经济要重视文化逻辑的研究。



 第八,重视管理干涉和文化协调,解决变革对抗的问题。



 企业只要变革必然引起对抗,因为一变革就有人的利益、地位、职务、身份的变化,既得利益者往往不愿意变革,对变化必然会产生一种对抗。这种对变化的对抗怎么去协调呢?有两种方法:一个叫管理干涉,一个叫文化协调,这两者是缺一不可。但是要把文化的协调做引领,把管理干涉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如果单纯用管理干涉、强硬手段或制度强制的一些措施,往往会带来更加广泛、激烈的对抗。因此我们应更多使用文化协调、文化引导的方式。


上一条: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嫁接

下一条: CEO容易犯的十八种错误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