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企业目前有外资、国企、民营三大因资本结构不同而区别甚大的企业形态。外资企业挟资本优势冲击中国市场,并辅以成熟完善的管理、经营理念与机制,通过强大的广告宣传攻势,在经过所谓的本土化运作之后,已经逐渐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亲赖,占领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智,达到了所谓的“欲战攻心”的目的。而国企在体制改革的浪潮中,通过兼并、重组、并购或者合资,在一片“国退民进”的质疑声中,要么消失,要么改头换面,要么旧瓶装新酒,但可以肯定的是现有的所谓国企已经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国企了,只不过在对外宣传上依旧打着原来的旗号而已,以民族工业为口号,以民族情感来刺激消费者的神经。至于民营企业,则完全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获得发展机会的。“春风催鞭马蹄急”,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机会主义者,民营企业家在没有历史包袱的前提下,扬鞭催马,一路急驰,到今天已经颇成气候。
企业的历史、资质与规模的不同,使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的建设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
一、外企:企业文化是一块在手的肥羊肉。
作为外资企业,能进入中国的一般都是发展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来企业,如P&G,可口可乐、GE以及MOTO等。在这么长的时间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企业管理、经营思想以及在此思想指导下的科学的管理、经营制度。在如此长的经营时间里,这种企业已经透过其经营行为,已经累积了丰厚的企业文化,在来到中国后,所需要的就是实行本土化,用中国人的思考习惯、生活习惯以及表达方式,把其最本质的观点表达出来而已。对于这一类外资企业而言,在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如何对本土的职员进行国际化以及如何对代表国际化的企业精神进行本土化的包装。至于那些时间尚短的外资企业,则把自己装扮成时尚、科技、年轻、动感的姿态,依托强大的资本后盾,在中国消费者中大肆宣扬所谓的国际化、时尚等元素。如IBM、三星等,以此获得消费者的亲赖。外资企业透过大量的广告宣传,展示其企业精神与形象,并通过大量的公关活动,获得消费者的好感。无论在其广告宣传还是公关活动中,外资企业总以一种积极的姿 态出现,在博得消费者好感的同时,亦带动了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以PHILIP为例,最近在电视上就大打企业形象广告,诉求其从进入中国到现在的二十年中,发明了多少的产品,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产品之花》广告)。但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是其在中国的二十年,销售额获得了多高的增长。广告,成为外资企业拉动销售以及展示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国企:在鸡肋的怀疑中迷失自己的企业文化。
至于国企,则主要依托当年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强调的是企业的资源以及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的历史与资本优势,另外就是在“国退民进”的国资改革中,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也成为目前的国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宣传重点。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在宣传,而是在建设上。中国的国营企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那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已经遭到消费者的遗弃,而这些企业的决策者却还一直沉迷于当年在特殊体制和环境下所获得成就当中。在他们看来,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的历史与愿景,在他们的企业文化中,消费者只是一个简单的受体,“官本位”的思想同样存在于其企业文化中。
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对国营企业的所谓企业文化精神产生什么共鸣的。也可以说在目前中国的国营企业中,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从这一点来说,这些企业与民营企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甚至还不如民营企业。因为在中国的国营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是和政府官员一样,有任期的,也就自然有了政府官员的一般性毛病,况且,企业文化实在是很虚——在没有真正将其落地实施的情况下来看,很多时候是连企业内部的管理者都很难感受得到的。就更遑论我们这些“无足重轻”的消费者了。再有,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很多时候是相当枯燥的,完全不像广告或者销售业绩那般另人振奋。作为国营企业的决策者、领导者,在重视政绩的大环境下,自然难以对此有较大的关注了。虽然外资企业可以通过广告来宣传、展示其企业形象,但人家是建立在具有活力与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基础上的。而多年的官商体制下形成的自我为大思想,令得国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了一块“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虽然目前的国营企业亦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完全是被内外强大的竞争所逼迫而非自愿的,但多年的惯性思维,令得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将企业精神落地,企业精神成了一句空空的口号和一个高高在上的假神,企业文化自然也无从说起。
国营企业在众望所归的呼声中,迷失着自己的文化,在鸡肋的怀疑中否定着自己的文化。
三、民企:在自我的鸡肋与他人的肥样肉之间迷失。
在这三者之中,资历虽然最浅,但实力却不可小觑的民营企业,在建设自己的所谓企业文化时,却是以一种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进行着的。对于一家只有十几年甚至只有几年的公司而言,要谈什么企业文化,实在有点过早,这就像一家只有几年历史的高校要谈自己的文化氛围一样,实在有点不伦不类。但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不这么想,在他们看来,当自己的“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应该“立功、立德、立言”,就应该向世人宣告自己的成就,否则这种成就也就失去意义了。而在西方,被企业管理者看作能凝聚企业战斗力的企业文化,在这个时候,被这些企业家看作了自己“立功、立德、立言”的工具。企业文化,在这里也逐渐缩水,由原来的“理念——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经营模式——整体形象”外化为简单的文字记录和图片,而不是真正的内心认同。至于如何表现企业文化,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中间,就以几条专题片、几本内部刊物代替了——有的甚至连这都没有。
企业的存在时间短,很难有什么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最初的发迹史又实在不宜宣扬——无论如何美化,大家都彼此心知肚明。那就只有讲自己的所谓愿景与荣誉了。刚一开始或者还有效果,毕竟,愿景就是希望、荣誉也证明了企业的实力,大家也会因此而振奋一番,但国人素来喜欢跟风,一见东西不错,就立马一窝蜂似的全部上马了。东西一旦多了就不值钱了,马上就由公主贬值为灰姑娘。加之民营企业家由打拼而得今日只状况,素来重视一钱一物之来之不易,“恒念物之维坚”,因此对于钱物一贯珍而重之。对于一个在其看来只不过用来激励无形人心的东西——这东西的效力很多时候是比不上孔方兄的,愿意给予大量投入的可能性并不太大,更何况目前,在专题片的创作、拍摄和后期制作这一市场上良莠不齐,普遍水平低下,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得到的却是粗制滥造、与人雷同的东西,连回报也收不回来的,谁都会心里不爽。可是很多时候似乎又必须要,企业家就只有不断的压价,期待损失最小,结果却是令得这一市场更加惨不忍睹。
在民营企业家看来,企业文化实在是一块嚼之无味的鸡肋,但又不能没有,否则就有被人议论为没文化了,个中甘苦真的只有自己知了。而这无味的鸡肋,在广告公司以及其他的影视文化传播公司眼中,就是一块带有巨大利润的肥羊肉了,各种广告公司打着无数鲜明或者模糊的旗帜,操着国语式的英文和英文式的国语,在左手向企业主贩卖的同时,右手也从企业主的钱袋里获得了大量的金钱。不过企业主却醒得比广告公司要早,所以现在广告公司的地位才会如此卑贱。但企业在再伤心之余,迷失了自己的文化。
在这三种企业形态中,外资企业的文化建设有一整套完整而规范的流程,明确的说就是CIS的运用,包含了MI、BI与VI的综合运用;而国营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因为自身各种问题,自顾不暇,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至于民营企业,在获得一定发展后有了这种需求,但却被一大群广告公司打着流行的各种理论——无论是国际4A还是本土4A都是“满腹经纶”,在骗去了大量金钱后,彻底失去了对所谓企业文化的兴趣,转而把企业文化当作一个业余的小项目在操作了。重视的程度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本土企业要想真正发展自己的企业文化,在经营模式上就必须做大胆的改革,家族式企业,官本位的企业,其企业文化绝对不可能是具有真正活力与竞争力的。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不单是产品的竞争、品牌的竞争、渠道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多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谁做的最好,谁就能笑到最后;谁最能落地,谁就最有力量。
上一条: 中国企业管理之痛乃人文之痛
下一条: 企业文化必须具备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