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组织发展体系的整体把握
组织发展体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面向未来,河北建设集团何去何从;面对现实,河北建设集团何作何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也是这个道理,我们需要回答:下一个五十年,今后的二十年、十年,近期的三年,我们应树立什么目标?怎样实现目标?我们必须深刻思考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分析和认清企业当前所处的内外部形势,深入研究实现企业目标的战略,尤其是近三年以及每一年的战略。我们自己也常讲质量战略、技术战略、市场战略、人才战略,年年都在讲,但总觉得这些战略是职能式、模块式的,而缺少整体性的东西。
组织内在的、整体性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事业理念和组织发展体系。这个体系强调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强调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建设好这个体系,企业就会形成富于激情、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就会形成强有力的事业团队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就会形成高效能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就会形成有效促进价值创造的激励机制。这将产生巨大的组织力量,不断推动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一个企业绝对不能依赖一两个人的威信、能力或关系资源,必须依靠组织整体的力量。国内外做得好的成功企业,都证明了这一点,《基业长青》这本书中讲的主要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组织发展体系的建设,不是做些文件和方案,而是一次观念和制度上的深刻变革。我们要从集团发展角度来系统思考战略问题,从集团事业高度来看待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问题。
二、 对组织发展体系内容的看法
以下就组织发展体系的各块内容谈些看法。为什么要有这些内容?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如何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1. 关于事业理念
有些同志会有疑问,“一个企业为什么要搞事业理念?”、“原来没有这个东西,我们不也干出来了?!”、“没什么必要搞事业理念!”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我们原来并不是没有理念。我们一直倡导的“追求超越,奉献真诚”,“做一项工程,交一方朋友,拓一方市场,树一座丰碑”,都是我们发自内心的理念,也正是这些理念指导着我们的实践,集团才有今天的成绩。
其次,国内外优秀组织之所以取得成功,无形的事业理念是最根本的原因。回想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从成立时的几十号人,最终战胜外在实力强大的对手,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靠的什么呢?靠的就是事业理念。无论是处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事业理念。80年风风雨雨,变化的东西太多了,但正因为事业理念不变,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与时俱进,走过光辉的历程,走向光明的未来。
因此,面向未来发展,挖掘、“发现”我们已拥有的优秀理念元素,提炼、归纳出事业理念体系,对集团来说具有重大和长远的意义。事业理念是我们集团的事业发展总纲,其他的都是“目”,纲举目张。比如说,我们做什么业务、不做什么业务;我们选拔什么样的领导;我们聚合什么样的人才队伍;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等。这都要以事业理念为根本原则。当然,事业理念也不是僵化的,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2. 关于战略规划
事业理念指出了集团发展的大方向,但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在事业理念的指引下,由远及近地制定长期、中期和近期发展目标,然后由近及远地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
中国共产党也是先定发展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定战略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然后基于现实,分期制定五年规划,包括目标、战略和实施计划。
由远及近制定目标,由近及远制定规划;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我们过去更习惯由近及远地思考问题,从现实资源出发,一年一年向前制定目标和计划,“低头拉车”多于“抬头看路”。我们也曾尝试做五年规划,但还是按照由近及远的思路,因此总拉不开思维的空间,甚至会“掉进去出不来”;而由远及近地思考具体问题,又觉得太过朦朦胧胧。
其实,两个方向的思考和操作应结合起来,先提出河北建设集团中长期目标,再做好近三年具体规划。中长期目标是集团以及全体员工的努力方向和追求,三年规划则必须支持集团中远期目标的实现,同时考虑集团的现实资源情况。但千万不要被现实资源所局限,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完全有机会整合外部有价值的资源,“组织无界,共创价值。”
3. 关于组织架构
一个企业制定目标和战略固然很难,但总还是能定得出来;企业要实现目标和实施战略,则更是难上加难。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有适合的组织架构,来支撑战略、支持目标实现。
讲到组织架构,我们过去常常想到的是这个部门、那个部门,各个部门怎么跟市委市政府接口,各个部门有什么权限去管理别人。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组织观念。那么,市场经济体制下,组织架构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呢?一是支撑战略的原则,有什么样的战略,就设计什么样的组织架构。二是适合的原则,没有最优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方式。三是价值导向的原则,唯有对集团有贡献、有价值的机构,才有存在的必要。四是动态调整的原则,环境变化了、战略调整了、业务流程变动了,组织架构都要及时调整。
由上述原则出发,结合现状进行分析,集团组织架构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这次调整仅仅是个开端,组织架构调整将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既然变化不可避免,最好就不要害怕变化,应该主动接受变化,跟上变化的步伐。在变化中始终把握住不变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有价值,要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无论哪个部门,哪位领导和员工,如果你在集团内部或外部市场都找不到“价值”,那就快要失业了。前段时间全球流行的一本小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观点很明确,迎接变化,享受变化,在变化中学习,掌握应对变化的能力。这是最好的心态。
4. 关于队伍建设
组织架构动了,就涉及到人的问题。谁是新的组织架构中的核心成保肯钟械娜嗽趺唇氲叫碌淖橹芄估锩妫克鲜视谛律柚玫闹拔唬咳绾未蛹拍谕獠垦〉接判愕娜瞬牛扛咚刂省⑶坑辛Φ脑惫ざ游椋鞘迪终铰阅勘甑闹魈濉?/P>
调整组织架构的目的,是为了支撑战略,形成事业团队,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过去我们也多次调整过组织架构,人也动过,也尝试做过竞争上岗。但由于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客观性,效果不是很理想。新的组织架构中,集团机关部室这一块看似变化不大,但必须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并按照价值导向和工作需要的原则,严格定岗、定编,严格制定岗位任职标准;在此基础上,采取竞聘等方式,借助佐佑公司的专业技术和经验,择优选用适岗人员。
集团在队伍建设方面还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制度。对人员聘用的总的原则是,“志同道合、精干高效”。既要确保人员与集团事业理念相吻合,也要确保人员具有新观念和高素质,同时必须对集团有价值和贡献。希望大家振奋精神,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勤于学习,跟上集团前进的脚步,与集团共同成长。我不希望大家掉队,我也不保证你不掉队。
5. 关于文化建设
我们讲到了组织架构和队伍建设,也讲到制定一些制度来加强管理。但制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人的问题,必须将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对集团而言,文化建设有助于不同企业的理念整合。
过去我们理解的企业文化有一定的局限性,搞搞文体活动,做做书面“文章”。其实,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企业文化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日本经济和企业的迅速崛起被主要归因于企业文化,国际管理学界曾一度掀起“企业文化热”,国内外优秀企业也都将文化建设放在战略的高度,海尔甚至将企业文化当作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魏杰教授最近有个观点,认为中国企业要成为国际企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事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内核。现在,集团事业理念体系基本成型了,如何围绕事业理念,想方设法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座的各位都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不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还要积极推动部门员工去理解和认同集团事业理念,改变旧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树立新的观念,并将新的观念融入到日常的行为之中。当然,文化建设的重要管理手段,就是将事业理念融入制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中,通过制度来牵引、强化和激励员工的行为。
6. 关于绩效管理
在前面反反复复讲到“价值”、“贡献”这几个词。各企业、各部门、各级领导和员工,必须对集团有价值、有贡献;价值和贡献的大小,决定了企业、部门和员工在集团中的位置;价值和贡献的多少,决定了对人进行激励的性质、结构和数量。那么,如何促进大家更积极地创造价值,更好地实现集团目标呢?这就是绩效管理的问题。
我们以前在绩效考核方面也做过一些工作,但做得最不好的一点,就是缺少区分,没分出好与差,搞平均主义。韦尔奇被誉为全球最优秀的CEO,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个所谓的秘诀,其实非常简单、实用,就是区分,以绩效区分出三类人:好、中、差,A、B、C。国内一些做得好的企业,也在这么做,不少企业采取“强制比例分布”和“末位淘汰”。
五个手指都各有长短,一个班上就能分出成绩好和差的学生,集团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绩效怎么就会都一样?!这从根本上还是个意识和观念问题,或者没认识到这样做的重大意义,或者认识到了却做不到。今后必须把做的好的和差的区分开,奖优罚劣,激励先进,鼓励积极向上、脱颖而出;差的要给警告,给压力;总是差的、不改进的就要下岗,甚至解除劳动合同。这要从观念到制度上加以落实、说到做到。
7. 关于激励体系
激励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有效的激励体系有助于形成集团的事业团队,有助于激发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建立有效、规范的激励体系呢?需要澄清几个观念,理清几组关系:
“公平”和“平均”的关系。以前说“公平”就是“平均”。但现在的情况是,只有“差异”才能体现“公平”。岗位的责任有差异,人的素质有差异,价值和产出的大小也有差异。无视这些差异,沿用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这是最大的不公平。因此,我们要吸取外部先进的评价方法,在激励体系上体现出岗位、人的素质以及绩效贡献的差异,拉开收入差距,充分体现公平。
“为自己干”和“为集团干”的关系。要知道,相对于集团的宏伟目标,我们都只是一个过客。从最终结果看,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干,在这个舞台上奉献才智,实现理想。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定位和分工,才会有合理的工作秩序。“主人翁精神”,指的是主人的意识和心态,而不是“控制”和“拥有”。人人都是主人,最终必将导致人人没有饭碗。
“小团队”和“大集团”的关系。要从“责任”和“利益”两个方面处理好小团队和大集团的关系。从责任角度来说,小团队是大集团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分块承包商”,因此要站在组织角度看待自己在大集团中的定位。从利益角度说,每个人的利益不但取决于所在的小团队,而且取决于集团的整体发展。与集团利益协同一致的团队,才是真正的事业团队。
上一条: 人力资源管理――何来何去何从
下一条: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