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一直被称为“天之骄子”,是时代的幸运儿。



自1999年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2001年115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目前,人才市场上被用人单位一致看好的抢手人才,90% 以上都是既有较高学历又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而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则出现令人尴尬的就业“疲软”状态。可以预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相当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是扩招惹的祸?



但专家们的看法是,问题被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扩招惹的祸,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国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20%左右,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与中国13亿的人口基数相比,大学生数量绝对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比例只有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中央教科所战略室主任蒋国华先生认为:美国3亿人口,拥有大学4000所。按此比例和规模,中国13亿人口需要20000所大学;若按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10000所大学。而中国目前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到3000所,怎么能说多呢?蒋国华先生说,中国即使在未来10年、15年内,大学在校生达到3000万人也不为多。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400多万人。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群体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和竞争优势!



但问题是:既然大学生数量从总体上还是缺乏的,为什么又会出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辩证法告诉我们,看待问题永远不要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事实上,许多用人单位都是求贤若渴却总是感慨人才难求(准确地说,是合适的人才难求)。这就形成了“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样一种看似奇怪的现象和矛盾的局面。



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亚洲开发银行汤敏先生认为主要有原因三个。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国家目前的高增长、低就业增长模式,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最近做了一份研究表明,中国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GDP只增加就业0.12%个百分点,这是在亚洲里最低的国家。这是因为我们的增长模式中过多的强调大企业、高新技术等,而没有把扶植中、小企业真正的做好。我们的银行仅给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这些都是造成我们高增长、低就业的根本原因。在美国,中小企业解决了75%的就业需求。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教育本身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不适用企业的需求。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很多大学生都只愿意留在大城市就业、只愿意去大企业、政府机关就业。当然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大中城市里没有这么多工作机会时,可能就要去探索别的机会了,因此要有新的就业观念。



从我们的高校、从我们大学生本身来看,“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多数高校学生因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不能等到快毕业时才来临时突击。要通过多种形式、方法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高校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改变传统就业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应对新变化;帮助高校学生学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客观认识自我、准确职业定位、科学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让大学生赢在职场起跑线,成为抢手的职场新人。



二、职业能力欠缺



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自我/社会的认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目前,“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就业鸿沟。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



那么,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哪里来呢?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校教育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方法和职业能力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另外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从大学毕业生中招募的员工缺乏应有的职前教育与培训,特别是缺乏员工基础职业素质的培训,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的成长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



从目前的职前培训市场来看,许多机构更多的集中于英语、计算机等单一职业技能的培训,例如外语培训、IT培训等。通过这些技能培训,受训者能够短时见效,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技能要求。



但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求职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求职者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求职者的就业观念和职业素质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指标。



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越来越多的把目光从对求职者单纯的专业技能考核转向更能够反映求职者未来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能力素质测评。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在发生变化,另外,用人单位也希望获得具备岗位胜任能力,能够尽快融入工作的合格人才。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环境、需求、观念、职能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创新以适应新的要求。



如何创新?——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在借鉴国外成熟职业指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以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为基础、以职业规划和职业咨询为特色、以实用的职业能力培训为重点、以高水平的职业指导讲座为补充、以多样化的就业实践活动为辅助、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延伸阅读:



2005年12月19日,教育部赵沁平副部长在出席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卫星专网的周年庆典时,在讲话中强调指出:“高校就业工作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赵沁平副部长在谈到对卫星专网的希望时,明确提出就业指导服务要做到“一网情深、两网打尽和三个目标”。



“一网情深”就是对就业工作要有热情、要有感情,特别是还要有激情。我们要像给自己的孩子找工作一样来从事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两网打尽”就是一网要把大学打尽,另一网也要把所有的社会需求就业岗位信息打尽,真正做到是连接学校和用人单位的一座桥梁。



“三个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是把各种层次的、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逐步完善,使课程向优质和个性化方面来努力;第二个目标是及时汇集用人信息,同时让大学生看到的是可靠的就业信息,这是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第三个目标就是使专网远程面试和初选功能逐步完善以后,逐步部分取代现场的招聘会,特别是现场的大规模招聘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信息的服务质量和实效。做到这几点,首先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责任,同时是我们政府其它有关部门的责任,是我们各个大学的责任,也是我们自己和社会各界的责任。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无论是中国本土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都是越来越大。但是,据调查,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企业招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



以IT业为例,IT行业知识更新迅速、需求旺盛,即使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专业人士进入这个领域,但是,中国的软件人才目前仍未摆脱“缺口较大、结构失衡、需求旺盛”的状况,其中最缺乏的是两个极端,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



这就形成了“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样一种看似奇怪的现象和矛盾的局面。



五、社会价值取向的偏见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国家资源过度向白领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整个社会以往的观念是,大学生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大学生就是天然的候补白领。于是,从产品设计到广告诉求,所有的人都推祟白领文化,或者有意无意地假装白领。这种社会价值取?请你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择你认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 14,4,3,-2,( )向的偏见,使得许多大学生出现普遍的职业观念上的偏差。人人都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政府机关去工作,都希望身居要职、做管理、拿高薪,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去工作,不愿意从基层做起,长此以往,“大学生就业难”自然日趋严重。



根据零点公司所做的调查分析,今天中国社会的职业构成是:金领阶层占5%(收入和社会地位最高)、白领阶层占15%、蓝领阶层占35%、剩下的45%是无领阶层(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最低,所从事工作不需要专门的职业训练)。与之相比,美国社会的多数人群是:包括白领和蓝领工人在内的中产阶层,其中蓝领工人与普通白领的收入相差并不大。所以,美国人基本上不存在职业歧视。在管道工、钢铁工、大卡车司机三个最有代表性的蓝领工作领域,有许多从业人员都是上过大学的,但他们不会以自已的工作为耻,他们爱业、敬业、乐业。



综上所述,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至少需要从五个方面去努力: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加强职业能力培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改变人才培训结构、改变社会价值取向的偏见。

上一条: 大学阶段每个年级应如何规划?

下一条: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