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层管理者缺乏常抓不懈的韧劲,表现为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虎头蛇尾。
工作之初往往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宣传、有动员、有部署、有安排,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展开,开始的热情逐步冷却,便少了检查、忘了督促、丢了推进、掉了考核、失了总结;工作中宽以待己,严于律人,常常是决策、计划、方案一大堆,可就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未能将已拟订的决策、计划、方案有目的地落实到具体的目标、岗位和员工头上,也就更谈不上制定严格的时间表和规范的赏罚措施。这样的店长必然导致执行越到基层,越是拖拖拉拉、敷衍了事。
2、内设机构不科学。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现行专卖管理系统职能部门设置过多,职能配置不科学,存在大量职能交叉和重叠。加之受社会环境、管理水平、上级要求和实际人员配置中的“因人设岗”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整个中层管理结构配置不合理,为提升中层管理者执行力带来一系列隐患。一是工作上的“苦乐不均”现象在个别部门较为严重。二是部门的责、权、利不均衡,无法制定出相对比较公平、科学、合理、实用的绩效考评体系。三是领导者认人为亲的观念作祟,同职级别的中层管理者在工作中得不到同等的礼遇。
3、政策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拖了执行力的后腿。
(1)管理者出台政策制度时缺乏详细的研究、反复的论证和认真的推敲,结果导致政策和制度朝令夕改,让执行者无所适从。最终出现真的有了好的政策和制度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地执行。因此,决策一旦形成,店长就应率先全力以赴,切忌在工作中走走停停、拖拖拉拉。
(2)政策和制度本身不合理不利于执行。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管理者企图通过各种考核制度来达到改善执行力的目的,但往往事与愿违。
4、工作上的形式主义和绩效上的个人崇拜对执行力的影响。
现实中的店长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其职能和效用存在着大量的交叉和重叠,目的都是提供客户服务,收集供求信息,维护市场稳定。现在的销量和利润是与日俱增,可有多少是通过市场宣传、策划、调控、运作和抢占而得来的?居高不下的管理费用、有增无减的人海战术、层出不穷的变换模式在没有专卖机制的情况能这么搞吗?当大家都看到问题又都不愿说的时候,就只能互相推诿甚至应付式地执行,必将使执行力大打折扣。
5、岗位绩效考核粗略,难以发挥激励、促进作用。
首先,岗位管理忽视科学、详细的绩效考评体系建设,只能对店长进行所谓的“德、能、勤、绩、廉” 简略性地定性考评,考核结果有失公允。其次,单位行政管理粗放,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实用性,很难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约束。第三,现行考核办法设置单一,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无法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给予较为准确、恰当的评判。第四,重年终考评,忽略日常考评,考评的效用缩水。第五,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主考人不愿意正确评判被考评人员的是非功过,使考核流于形式,挫伤一些人的积极性。
6、管理者的“自我绩效”和“自我保护”意识较为严重。
在执行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由于中层管理者受自身心态、素质、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只凭个人好恶来判断工作中的是与非。更有甚者,总认为自己是给老板打工的,企业的效益、形象、发展只不过是领导的“面子、形象、政绩和阶梯”,企业效益的增减、形象的好坏、发展的快慢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保障我到月拿工资、季度得福利、年终有奖金就足够了,见到好处时,积极踊跃,争先恐后;发现问题时,或视而不见、装聋作哑,或归罪于上级、下属,或归罪于变化、收益,根本谈不上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通常是“保位”在先,“尽职”在后,其努力的最终方向不是如何做好工作,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
7、中层的管理者心胸狭窄、推过揽功现象司空见惯。
由于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听不进别人的反面意见,且害怕别人功劳大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因而就对成绩突出的同事或下属采用一味压制的做法,使得团队无法建立起一种互相合作、互相信任的气氛;有时为了张扬所谓的个性,不顾流程,忽视职责,不顾制度,四处伸手,与同事或下属争功抢名;当工作顺利时则四处张扬自己是如何的足智多谋,当工作遇到挫折时便四处喊冤说下属如何办事不力。
上一条: 不要把企业文化做成“花瓶”文化
下一条: 从“西点军校法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