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泰罗开始进行工人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的研究,1898-1901年受雇于宾夕法尼亚某钢铁厂进行咨询工作,主要完成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实验和铁铲实验,这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1901年泰罗退休,开始从事无偿地咨询和演讲活动,宣传他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原理》是他的代表作,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法国科学管理专家,管理学先驱之一。早年曾为采矿师,是一位在理论上有特殊发现的地质学者。1885年起任法国最大的矿冶公司总经理达30年。在实践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功能理论。他认为管理功能包括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管理不是专家或经理独有的特权和责任,而是企业全体成员(包括工人)的共同职责,只是职位越高,管理责任越大。他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14条管理原则,即分工、权力、纪律、命令一致、指挥统一、公益高于私利、报酬、集权或分权、层级制、秩序、公正、安全、主动、集体精神。他的主要著作为《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
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组织管理方面有关行政组织的观点对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不仅考察了组织的行政管理,而且广泛地分析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深入地研究了工业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他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其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的理论是对泰勒和法约尔理论的一种补充,对后世的管理学家,尤其是组织理论学家有重大影响,因而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被人们称之为“组织理论之父”。他的这一套思想体现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劳动及劳动力构成发生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及劳资双方矛盾的加剧,经营管理哲学出现了。
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到今天依然非常著名的理论成果包括:
1.马斯洛(A.H.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个层次,当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该需求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在任何时候,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
2.赫次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把影响人员行为onmouseover=displayAd(1);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1);>绩效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前者指"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的因素,后者指"得到后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的因素。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
3.麦克莱兰(D.C.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指出,任何一个组织及每个都代表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集合在一起的工作群体,不同层次的人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主管人员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来激励,尤其应设法提高人们的成就需要。
4.麦格雷戈(D.M.McGregor)的"X理论-Y理论"是专门研究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的理论。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并归纳了马斯洛与其他类似观点后提出的,是行为科学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随着对人的假设发展至“复杂人”,又有人提出了超Y理论。
5.波特-劳勒模式由波特(L.M.Porter)和劳勒(E.E.Lawler)合作提出,该模式提出,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素关系,人们努力的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自认为所需要的能力及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管理者应当仔细评价其报酬结构,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这一关系结合到整个管理系统中去。
战后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国势与经济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除了行为科学理论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包括社会学家、数学家、人类学家、计量学家等)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以巴纳德(C.Barnard)为创始人的社会合作系统学派、西蒙(H.A.Simon)为代表的决策学派以及德鲁克(P.F.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案例)学派等,到80年代初发展为十一大不同学派,孔茨(H.Koontz)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
第三节 第三阶段:战略管理经营哲学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经济面临石油危机,外遇崛起的日本及欧洲的挑战,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并获取竞争优势。较为突出的学派有规划学派、产业组织学派和资源学派。管理学开始侧重战略管理的经营哲学。
安索夫(Ansoff)《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学派的先河。安索夫的成长矩阵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四个维度方向。同时他也把环境的混乱程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维度用来思考不确定条件下的战略。
迈克尔• 波特作为产业组织理论学派的代表把战略管理理论推到了这一时代的高峰,《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战略三部曲,堪称战略管理领域的经典著作,书中许多思想被视为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比如五力模型(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价值链的分析、钻石模型等。
资源学派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战略管理学派,这一学派主要包括韦勒费尔特(Wernerfelt 1984.)的“基于资源的企业观”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Hamel and Prahalad 1990.)的“核心能力”理论。资源学派打破了经济利润来自垄断的传统经济学思想,认为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价值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是其经济利润的来源。
迈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企业管理,三、四十年代形成的企业组织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管理学界的哲学思想发展为以变革和创新为主导的经营哲学。
其代表思想有迈克尔•哈默(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1993)。其中阐述了这一理论: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着“大企业病”,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激烈的竞争,要提高企业的运营状况与效率,迫切需要“脱胎换骨”式的革命,只有这样才能回应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企业再造的首要任务是BPR--业务流程重组,它是企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与生存活力的有效途径;BPR的实施又需两大基础,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素质的人才,以BPR为起点的“企业再造”工程将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工作世界。
80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卷世界,跨国公司力量逐日上升,跨国经营也成为大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跨国投资不断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必须能够合理组织全球资源整合价值,这种管理趋势为跨国管理协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资本市场越来越成为了企业融资的主要平台,围绕着资本市场诞生的金融衍生产品由原有单纯的套期保值交易衍变成为了面对一个或多个交易对手的产品和服务买卖博弈,减少了局部风险的同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国际化的竞争也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军事政变、恐怖主义、贸易壁垒都成为了企业跨国经营需要思考的新课题。在发展和不确定之间,风险与效率的平衡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如果一个企业它的发展之路,能够根本制度上使得它在效率和风险之间做到平衡的话,它几乎一定可以做到长远发展。这比之前所有的认识更高,之前所有的认识,包括战略,包括对战略进一步修正的BPR,包括对BPR和战略进一步修正的学习型组织,这些理论,只是强调了更好,或更聪明,或更及时,或更加睿智,核心假设其实一直沿着我们更敏捷的反应,或更聪明地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就可实现预期的目标,但是它忽略了在10年里面、20年里面我们可以更聪明,但是毕竟有些巨大的风险不可抗,就像黑天鹅事件一样,是不可抗的,一定有一些偶然性的事件把我们打乱,如果确定性或者微不确定性的话,我们其实可以通过内控力,包括现金储备来对抗,但是一种革命性、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几乎束手无策。
摩托罗拉耗费巨资投资的铱星系统于1996年开始试验发射,计划1998年投入业务,总投资为34亿美元,当摩托罗拉公司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98年11月1日正式将铱星系统投入使用时,命运却和摩托罗拉公司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手机的普及之快超过了他们的预想,最后,手机已经无处不在。按照铱星复杂的科技,从构想到推广的时间是11年。在这期间,手机已经覆盖了几乎整个欧洲,甚至还进入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巴西。由于无法形成稳定的客户群,铱星话机的价格是每部3000美元,每分钟话费3-8美元,高额的费用使得原有目标客户望而却步,到1999年4月,公司还只有1万个用户。面对着微乎其微的收入和每月四千万美元的贷款利息,摩托罗拉公司不得不于1999年9月将曾一度辉煌的铱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虽然铱星项目失败的原因众多,但也充分揭示了高技术带来的高风险即使在摩托罗拉这种跨国巨人面前也显得这样残酷无情。
所以对企业来讲,在10年、20年里面更好、更聪明、更快,可能很重要,但是在100年里面如何做到在快速、聪明与风险、破坏之间做得均衡,可能更重要。整个风险管理的世界,把我们发展的眼界拔高到这个高度,所以绝对不能认为风险管理是婆婆妈妈的,给企业上手铐。
上一条: 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
下一条: 成功源于诚信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