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一篇有关创新经济区发展提案报告,意在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如何创新区域经刘战略方向,在调整与转移当中,赢得先机,是一篇关于县域经济操作方式的报告。
关于提出“朔蒙经济区”战略,推动朔州经济转型发展的报告
一、产业背景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中国再次重视和加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去年年底,国务院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不久前,国务院批准了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据相关报道,中国正在考察多个区域经济发展,如黄河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中国,在过去一个时期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体现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了一系列地理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体,如南部和东部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等。如今,中国在振兴产业以推进经济的同时,意欲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即促进区域经济体内部市场的一体化,形成都市圈或产业带,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推动经济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和谐,保增长的重要战略。在此形势下,我们提出“朔蒙经济区”思想,对提振朔州经济意义深远。
二 、“朔蒙经济区”的意义
“朔蒙经济区”是二三级城市中,最具原创精神的经济提振理论。表明朔州政府欲突破多年来朔州经济发展瓶颈,从资源型向循环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朔蒙经济区”是指以朔州为中心,辐射半径大约为80到100公司的区域,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相临的乌海相地区,以陕西的愉林地区等。(此处可进一步商榷)主要以内蒙地区为覆盖区域为主,形成朔蒙互成椅角之势的经济互动层。
朔州为资源型经济,内蒙为制造型经济,两者都需打造外向型投资性消费经济带。“朔蒙经济区”的提出,将朔州经济与内蒙经济紧密挂勾,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对于推动朔州经济的快速转型突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就是对于内蒙而言,也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市场动作。
城市经济发展,不光要有市场信心与远见,还要有战略图谋。“朔蒙经济区”的提出,不光对朔州经济发展有实质性的推动,而且可能成为朔州经济长期发展主打战略方向,吸引重多的商家投资合作,对朔州城市形象的推动,更是一个长期的媒体话题,有助于优化朔州城市形象,与经济环境的改善。是发展朔州经济,传播朔州城市品牌形象的一项长期战略与方略。
有了“朔蒙经济区”的新谋略,加上政府实际经济利好政策,这个战略就可以很好实施与呈现。
二、“朔蒙经济区”战略的高度
目前,推动朔州经济的策略,主要是,持续推动煤电基础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一手抓煤电产业的产业链升级,提升基础产业附加值;一手扶持推动现代制造加工业,在酒业,乳业,制药,建材领域与大品牌形成产业连动效应,形成以煤电基础产业为核心,向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我们提出“朔蒙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可有效实现市政府“大招商、招大商”的超常规发展思路。快速推动地区旅游业、现代物流和现代机电维修业的发展。此战略的提出,能将朔州区域经济发展,煤电产业整合,陶瓷产业,现代服务业待方面的特点产业,整合打包,形成具有影响全国的产业影响力。
为此,我们提出“朔蒙经济区”的概念,借产业调整之际,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加快推进山西朔州经济的大发展,开动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在这一语境下,“朔蒙经济区”,将注定成为推动朔州经济发展乃至山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朔州做为山西北部,晋、蒙、陕“三西”交界处的重要城市,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强劲后发动力,与晋、蒙、陕有着广泛深入的竞合关系,由于地处三省交界的西部地区,由朔州提出经济发展新战略,必定会获得蒙、陕相临地区的呼应,特别是内蒙地区的高度重视,如果朔州能在战略上与内蒙经济形成围合之势,对朔州经济发展的推动将是巨大的。
“朔蒙经济区”关键词的提出,是朔州谋求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对于朔州摆脱传统依赖型发展模式,防止“资源优势陷阱”,推动资源型产业优化升级,完善产业结构布局,大力培育发展新型的非资源型产业,降低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有重大意义。对于迎接国家区域经济大开发的洗礼,抢食大开发盛宴,提升朔州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塑州城市品牌价值,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在朔州城市品牌塑造高锋论坛上,提出“朔蒙经济区”的论点,以期引起市场与媒体的关注,对增加对朔州城市形象的传播,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形成媒体话语空间,厘清朔州城市品牌的有效定位,有效提升朔州城市品牌形象,加快朔州经济的发展,将电力资源,陶瓷资源,畜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互动发展之势,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
四、“朔蒙经济区”战略实施的益处
“朔蒙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具有以下益处。
1、 能有效提升朔州城市品牌形象,改善朔州投资环境,大大传播朔州的市场知名度。
2、 能在产业升级与转型,招商与投资方面形成持续的热潮。将投资与服务业明显拉动。
3、 能与内蒙形成经济联动,快速盘活朔州现代制造加工与服务业,实现资源经济与服务经济的双向发展。实现跨省区合作。
4、 能将朔州的地理优势尽情发挥。将同蒲铁路、神黄铁路、大运高速、109、208 交接优势,乌海高速,呼同高速,大同-太原-西安高铁,准格尔-朔州铁路的交通枢纽地位,转变为朔蒙经济带的中心推动轴,形成平行产业与交叉产业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基建,制造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方面的突围。
5、 结合历史文化传承,在“朔蒙经济区”推动的同时,打造“三西”文化重镇,将“走西口”、“杀虎口”,“内外长城”,“西出阳关”等文化符号锁定在朔州地区,形成朔州旅游发展新亮点。
6、 适时整合推出,煤电能源产业花园式旅游产品,将基础产业的产业带进一步延伸。
7、 形成持续的媒体话语空间,不仅在山西,也将在全国形成巨大影响力。
8、 政府适时推出支持“朔蒙经济区”的产业政策,将经济区做实做透。
9、 国家政策的助推。文化部的文化共建,煤监局的安全措施支持,交通运输部,电监会的支持等
10、基本态势:延伸两翼、对接“三西”,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
11、基本格局: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12、5-10年历程:提出概念,建立规划,领导关怀,切入先行,步入新轨.全速发展.
13、媒体的持续和全方位朔州报道与传播。
五、启动“朔蒙经济区”步骤与方法
具此,“朔蒙经济区”是立足于区域经经济发展与城市品牌形象提升的双重角度提出的。如欲展开这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由省品牌学会与社科院相关政研机构提出研讨,组织北京及国务院相关区域经济专家学者,如厉以宁教授。对“朔蒙经济区”进行论证。取得论点后,形成焦点,为下一步实地考察提供基础视角。
2、组织专家对朔州进行调研,提出可行性意见方案。
3、适当时间,组织召开“朔蒙经济区”经济战略研讨会,邀请媒体参加,形成朔州经济发展新动向的话语源。
4、组织专家制定“朔蒙经济区”发展规划。包括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等等方面,是一份完整的经济区的规划报告。
5、争取将“朔蒙经济区”列入省部的“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市委、市政府应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朔蒙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将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地级市中示范区。 (如果细化称谓,也可叫“朔蒙现代产业经济区”等)
6、细分划的工作,可继续进行“朔州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包装推广”,打造“三西”文化能源旅游产业带。
7、出版“朔州经济区产业发展”图书,招商引资图书,宣传推广片等。
14、适时举办“朔蒙经济区投资洽谈会”,推广会,招商会,说明会等。
15、经济区将做为一个长期战略,必须具有大气魄、大思路、大手笔,尊循整体规划,精心研
究推进方式,精心抓好落实到位,在未来10年时间内,将朔州经济推上新台阶。
另外,还可以规划缩小,以以下三种形式展开论题,效果也较为出色。
一、 塑州城市品牌“转型发展”高锋论坛
朔州是全国13个产煤基地之一。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产业单一,发展粗放,环境污染,贫富悬殊,发展失调等诸多问题。朔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打造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核心。同时,“转型发展”也是安全发展与和谐发展的领头雁,逆州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与落后发展方式决裂,与急功近利思维告别。
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与国家战略结构的调整,逆州的煤炭、电力已不足以代表城市转型后的个性,必需在现代服务业上寻求出路。这是一个有亮点的话题,也是一个有焦点性的话题。可组织专家通过此次论坛,对朔州的城市形象进行定位讨论,通过产业优化与结构调整,顺势提出新朔州的城市品牌形象,比如提出“西部文化交汇之城”,“内外长城交融之城”,“文化之城”,“开放之城”,“活力之场”,“宜居之城”。等等。以此议题为中心,通过讨论产业转型,进而讨论朔州城市品牌的定位与提升。
二、“塞外江南,宜居朔州”城市品牌形象高锋论坛
朔州在唐尧时为冀州之域,尧舜时属并州,夏归荤育,商属下危,西周属北戎,春秋时为北狄所据,战国时为赵国所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筑成马邑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马邑为朔州;天宝八年(公元742年)又改朔州为马邑郡。明时,朔州隶属大同府。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为县,同隶雁门道,后雁门撤道,直隶山西省。
尉迟恭、张辽、鲍承先、班捷舒等历史名人都是朔州人。这些人都是镇守西部的名人,与朔州的文化脉搏息息相关,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确立“塞外江南,宜居朔州”为研讨主题,并将内外长城等历史文化要素综合挖掘,可提出,“塞外江南”的宜居城市之形象,这将是一个能引起关注的话题,同时,也对打造宜居与开放的城市形象有重要意义。
二、 朔州“走西口经济带与服务经济”发展高锋论坛
在朔州市政府提出“稳一产、强二产、抓三产”的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思路,紧紧抓住煤电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安全化、环保化、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方向,在“新型”上做文章,努力打造具有朔州特色的能源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环保发展产业体系的思想指导下,“新型”是的一个可以充分讨论的丰富话题。
逆州的经济发展,更多需要通过加强经济激发自身的“内生需求”,经济推动所产生的“内生需求”的效率远远强于行政区划改革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走西口经济带”形成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实现“走西口”关联城市的产业联动,政策联动和项目联动,实现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以逆州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下,实现与内蒙、陕西周边城市(如鄂尔多斯,榆林等)的错位发展。
提出“走西口经济带”是一个文化与经济交融的讨论议题,如对此进行深入讨论,将在朔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投资,旅游客流的提升及城市形象的建立与传播,三个方面起到突破性的传播作用。同时,这也是对“新型”思想的另一种运用与发展。
“走西口经济带”可将相关城市,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联,文脉相同的共同因子,有效的统合起来,以朔州为中心,共同做大做强服务经济。同时,还可促进“走西口”文化旅游衍生品的繁荣。
附件:其它相关“经济区”的战略成果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级别:已被列入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
内容:包括山东省的滨州、东营两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均提出要“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总体规划包括总体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发展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及产业发展布局、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布局四大部分。
功能定位:内联山东半岛城市群,外接东北和中原经济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努力建设以化工、造纸、橡胶轮胎、纺织服装、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以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水平为主导的石油工业基地;以超超临界大型燃煤电厂为主导的电力供给基地;以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科技研发单位等为主导的科技转化中心;以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大通道为主导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以东营港和物流园区为主导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同时,突出发展生态旅游,建设休闲度假观光胜地;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东营市的开发建设目标是:努力把东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国家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取得成效: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委、省政府就把黄河三角洲开发确定为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作为支持《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第一个优先项目援助实施。中国农学会、中国工程院、中国林学会等单位的40多位高层院士专家在对黄河三角洲实地考察后,联名向国务院提出了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江泽民、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亲临黄河三角洲视察,对以东营市为主体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对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定位给予了充分肯定。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相继作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中部崛起和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放开发等战略决策,全国区域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新格局。面对竞相发展的局面,山东省委、省政府最近确定全面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加快建设以东营为主战场的高效生态经济区。
东营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已经显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魅力。“十五”期间,东营市经济总量比建市以来前17年的总和翻了一番,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6%以上,地方经济年均增长25%左右,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1166.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利润、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三项总量指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人均指标居全省首位。2004年城市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7位,并跨入中国投资(硬)环境50优城市行列。
黄河三角洲正在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特别是环渤海地区一个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新经济增长点。经济区地启动,即签约投资项目20个,总金额128亿元。项目涉及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制油、房地产开发等诸多领域。政治与社会效益影响深远与巨大,无法统计。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
级别: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省第八次党代会对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总体部署,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与行动,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内容: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功能定位: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23市。
取得成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获得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和亲切关怀,海西战略已经从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决策。受到党和国家各领导人的大力支持。2004年9月初,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到福建考察,在永安欣然挥毫题词“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展。”
海西战略构想提出不到两个月,在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认为福建的这一战略构想很有创意,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他希望中央各部门能够大力支持福建。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永康也指出,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亲情和经济互补是福建一个重大的省情,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福建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很好,希望能进一步研究和推进,为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原则通过并即将出台,海西区域的发展更是不可限量,远不是一些经济数据可以说明的。
上一条: 经济危机下的领导力
下一条: 漫谈体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