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与文凭、证书的关联性有多大?作为求职的敲门砖,文凭、证书的功效有几何?本版案例及职场分析就是想阐述这些问题。
陈先生除了本科之外,工作之后,还考了几张文凭、证书,经济师是需要凭年资去考的,这没有问题,他还有ACCA国际财会证书、工商硕士学位,还考了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有点烦,但他打算还是要把它考出来。周围的熟人对他敬佩之余,觉得有点奇怪,那些学位、证书一则都不是那么容易考的,二则好像对他现在的工作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却竟然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干吗?
敲门的砖头
陈先生90年代中前期大学毕业,就到国营单位工作。虽说工作是很牢靠的,但陈先生觉得做这行当,其实竞争还是蛮激烈的,后来进去的新人都要名牌大学毕业,而自己文凭的含金量不够。恰好1997年的时候,复旦招在职的MBA,而MBA在当时也蛮红火的,分量不低,一考就被录取了,两年半时间读了出来,“与现在比,当时学费也不贵,两万多。”
他实话实说,说当时读MBA也是希望对工作上有所帮助,在国营单位里发展,一是人际关系,二是能力,三是文凭。但领导给你一个职位,或是到外面去应聘吧,表达能力、学历差不多,履历可以糊弄,那么额外有个MBA什么的,就是个提升、录取的理由参照。
这些学历、证书就是敲门的砖头,“这扇门敲敲,那扇门敲敲,口袋里多放几块砖头,终有一扇门是能够敲响的。”
那张ACCA国际财会证书,是在读MBA之前就拿到的。那时陈先生刚毕业不久,见有这样一个班,在社会上也算热门,加上有中文教学,就去读了。他说现在很想读个ACCA英文班的。
注册会计师是在读MBA期间通过的,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要考五门功课,并且允许在五年通过这五门功课的考试。
至于注册律师,陈先生看了看身边的两袋子东西,“六一”快到了,那是他给小孩买的礼物,他深有体会地说,读书还是要年轻的时候读,结婚了,有小孩了,时间、精力有限了。考法律,要记要背,也烦。不过,他还是想将它考出来。他说,比如现在要做个经理什么的,报表总会要看吧,合同要懂吧,这其实是一种职业的基本技能。
砖头取舍法则
谈话的时候,陈先生始终不避对方的目光,显得相当自信。问起他读这些证书,是否是出于喜欢,或是有所选择针对性的?他觉得其实是有功利性的。他有一些同学也考证书,对于考什么样的证书,也讨论过。他认为有这样四条准则:
一,知名度。证书被公认的程度一定要高,不然花了时间精力考出来,没有什么用。
二,通用性。就是证书适应的行业面要广,可以运用的范围要广。比如他原先学的是管理,工作又跟管理有关,他所考的证书,其实都是跟管理有关的,就算到其他企业去,也都是有用的。
三,通过率。就是对读什么书,考什么证书,事先要有把握,看是否能考上,是否能拿到证书,不然就得不偿失。当时有个同学跟他一起考MBA,花了时间精力准备,结果没有考上。
四,经济性。考证书读班,要学费;另外要花时间。往往读书考证书,会跟现在的工作时间是有冲突的。所以他读的一些书,时间上比较有弹性,休息日有一天,工作日有半天之类的,单位里因为看你只占用半天时间,比较容易接受。他说到自己的一个同学,在一家不大的外资企业工作,因为想读个文凭,不得不舍弃工作。所以,他认为,在现有工作与读书之间,要权衡哪头的价值大。
敲门砖与风险
陈先生在讲到自己一些读书经历与对证书的认知问题时,还多次提到风险两个字。
他在国营单位工作,他在单位里的人际关系也不错。但他讲到一些同学的处境,老板看到手下在读会计之类的书,跟工作关系不大么,没有炒鱿鱼的动作,也起了炒鱿鱼的心了。看来在某些单位、某些老板手下,考证书的事情,需要以前老电影里鬼子的一句台词:“悄悄的干活,打枪的不要。”
陈先生工作了十来年,也有不少机会。但他的妻子在外资企业上班,“那是高风险的工作”,一个在国营单位,一个在外资,那是一个家庭比较好的搭配。
虽然现在在国营单位上班,但将来如何却不知道,所以陈先生认为还是要读书,因为职业生涯还很漫长,“书是一直要读下去的。”
职场分析
主持:前程无忧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高级副总裁简思怀
职业发展与文凭、证书的关联性有多大?搜索国内职位最多的工作网站www.51job.com发现,17万个空缺职位中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达93%;要求有四、六级和口译等英语证书的68%;MBA学位的职位关联度17%;注册会计师等的职位关联度23%,律师资格的职位关联度为63%,同时职位越高,对其拥有的学历和资证的要求也越高。如对跨国公司招募财务总监的条件:“CPA或ACCA证书,英语说写流利,多年的同行业经验,MBA优先录用。“财富500强”中的不少总裁就拥有名校的MBA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
但是招聘中,对文凭、职业证书的要求不是第一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才是首要的。仍以跨国公司财务总监的职位为例,如果“他”没有8年以上的财务工作经验,特别是没有3年以上的管理者经验,即使“他”有ACCA证书,还是难以担当这一要职。换言之,如果不能把文凭、职业证书转化成工作技能、经验和人际关系,那么它们与职业的关联度就很低。
文中“陈先生”能够考取这么多的证书、学位,很令人佩服,但是他的观点和做法,我以为还是值得商榷的。据说2002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有160万人次报考,但单科通过率仅10%左右,不少人通过考试后也不会去从事财务工作。这反映了个人职业规划的合理性问题。我认为,早至大学晚至工作开始,就应该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清楚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有哪些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语言能力等),具备何种资格。报考资格证书宜早不宜晚。比如一个人30岁前担任技术研发工作,其后报考律师资格,通过律考后还须一至两年的职业经验才最终获寐墒ψ矢裰な椋敲此闹耙翟?2岁又得重头开始。相信很少有企业会雇佣一位30多岁的法律新手,如果这个决定在他工作一两年时作出,情形则完全不同。此外,由于求职、晋升主要取决工作经验和业绩,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共通性又很少,所以想藉多个文凭、证书规避职业风险和多向选择,实际并不可行。
如果“陈先生”从事的是财务管理之类的工作,他考取MBA、CPA和ACCA与自己的职业还很相关,但诚如文中所说那些只是敲门砖,进门后的“修行”需要付出更大的心思和努力,且无“正确答案”。至于法律知识,则可以现学现用或请教专业人士。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倡终身教育,是希望员工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和创造新技术,而不必事事以“文凭、证书说话”。
讲述你职场中遭遇的故事
人生中也许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办公室度过,与上司、同事相处的时间,也许常常超过与恋人、家人相处的时间。在求职时,工作时,你遇到过什么烦恼吗?办公室的人际关系是否遭遇过考验?与领导的交流,是否总不能如你所愿?为什么还不升迁?为什么加薪无望?请讲述你职场中经历的故事吧,除了倾诉,还会有专门的人力资源专家,帮助你解开心头的迷惑。
上一条: 质疑职业生涯规划
下一条: 职场十大精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