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者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任用就收起自己的主张,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子路说:“您若统率三军,找谁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而自己赤足过河,这样死也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共事。一定要用遇事慎重,好用谋略而成功的人。”
心得:
孔子在本经中,主张做人做事一样,在没有机会时,要隐而不发,深藏不露;一旦在其位,定要谋其政。在共事过程中,不喜欢单打独斗的人,不愿与处处逞强没有合作精神的人共事;喜欢与遇事冷静有宏图大略的人共事,谋定而后动。
读后有一些冲动,按道理处于我这个年龄阶段应不该有这种心理出现,细细品味孔子的每一句话,结合自己的工作历程,想了很多。确实,在职埸上,首先要有大志和长志,然后能养志,我这里希望讲一下关于孔子向老子学习到道的故事,话说孔子年届五十一还没得道,于是南往沛地拜见老子,怀着一颗不平静的心问老子:“我求之于制度名数,5年了还没有得道。”老子又接着问:“你又怎样求道呢?”孔子说:“我求之于阴阳,12年了还没有得道。”随后老子阐明了道的含义,总结说:“怨、恩、取、与、谏、教、杀、生,这八者纠正人的方法,只有能够顺任自然的变化而不停滞的人才能运用。所以说,正就是自正。如果内心不以此为然,天道的大门就不会对他开放。”孔子闭门三月不出,见到老子说:“我很久没有和造化为友了!不和造化为友,怎么能化人呢!”老子说:“可以,孔丘得道了!”
孔子未得道前,曾在宋国受伐树之辱,受困于卫国,不得志于商周,这均与其未能认清出“足迹”与“鞋子”的区别,老子曾劝他:“你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已久,熟知其精神,用来进见七十二位君主,论先王之道,但没有任何一个君主采纳。你觉得很过分,认为这些人难说服,又觉得道难阐明,你要明白,六经是先王的陈迹,哪里是足迹的根源呢?现在你所说的,就如同足迹。足迹,是鞋踩出来的,而足迹并不等于鞋啊。”
任何主张都应顺应道,不被任用而阐述主张,只会怀才不遇,只会感到无助,只会对社会不满。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汉文帝年代的贾谊,在贾谊二十多岁时,就被文帝奉为博士,每当文帝遇到棘手的问题召臣议事时,贾谊每次都能轻而易举地应付,皇上对此非常满意,相形之下,那些文武大臣就有些捉襟见肘。虽然口头上对贾谊表示非常钦佩,自叹不如,但内心却是深藏怒火。贾谊也便很快成为了侍中大夫,他自认为天下大治,非他莫属,于是力排众议,自作主张,将秦朝传承下来的朝廷纲纪更改得面目全非。大众口烁金下,文帝便开始疏远贾谊,但贾谊却浑然不觉得,虽然身不在朝廷,但心怀全国,对文帝“废王立侯”的做法上疏极力反对,观点尖锐,言辞激烈。向来信任他的文帝渐觉他面目可憎,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不久作为梁怀王太傅的贾谊因梁怀王学骑马坠地而亡一事,天天哭泣,33岁那年,他在寂寞和不安中死去。因此,在职埸上,不要做贾谊第二,遇时要慎重对待,善待你周围的人,因为地球天天在转,不会因哪一个人而停转,不是吗?不要将自己放得太大,将周围的人视得如蚁,因为这样的结果是自己却会变成蚁。我们行走在职埸上,亦要学会应变,当遇到问题时,自己有了答案,有时装装傻,让自己的队友说出来答案的感觉也不错;锋芒毕露毕竟不适宜过度提倡,俗话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志大不可量小,否则,就变成志大才疏。不知默默以待其变,哪有来日施展才华的机会?杨修是曹操门下掌库的主簿,自恃其才,多次向曹操“挑战”,因而终被曹操所杀,真是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真的(据史书记载),杨修确实是比较聪明,聪明得能看透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事情。但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下埸是何等可悲啊。在当今有多少职业经理人被解职而最终竟不知何故,离职后依然在梦中。
行走在职埸,在其位一定要谋其政,谋定而后动,决不可一意孤行,在工作改革的过程中,分析清楚:赞成,中立,反对三方的力量,如果你不是身居要职(如CEO)还是放慢些改革的步伐,在不变中寻求变通之法。
我们在日常招聘人才的过程中,首先选择的是志同道合之才,是认可企业的文化并团队合作精神佳的才,不然,三军中将存在不少唯我独尊,听不进他人意见的人,没有良好协作配合精神的队伍怎能打得了胜仗呢?
在美国NBA比赛中,我们经常见到某队员一人单埸独得40分以上,但球队依然输了,为什么呢?该球员可能是最佳球员,但他所在的团队却是滑了铁轳,他的队友会舒服吗?他的老板会开心吗?
我认为,孔子在这段论述中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成功绝对比不上团队成功!
上一条: 美的制冷团队是这样锻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