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报表概述
财务报表组成─基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
其他的报告形式,如: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影响的报告、财务预算报告、盈利预测报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报告、增值表等。
(一)基本财务报表
最早产生的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大工业出现以后,才有资金表(现在被称为现金流量表)。
资金的稀缺性特征表明:①资金的流量和存量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②有限的资金需要企业在内部合理有效的安排或配置;③对资金的有效管理控制需要会计提供有关资金流量和存量的信息,这是工业化出现以后的会计新功能和新任务。
基本的财务报表就是三张,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二)财务报表附注
报表附注就是对基本报表组成项目的说明,一般由以下几部分内容组成:(1)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2)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3)期后事项、或有事项和承诺;(4)关联事项;(5)重要项目的明细说明;(6)非经常性项目
财务报表的两个组成部分,在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时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否则,就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
二、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的基本观念
(一)财务报表有局限性的观念
报表及其所披露信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只是单个企业的信息,不能以此了解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情况。
第二,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只是财务性的信息。就是用货币计量的定量性、货币性信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如产品的竞争力、人力资源质量、企业家的能力和责任心、员工的合作精神和工作积极性、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等,尽管这些信息也都是观察和评价一个企业十分重要的,但财务报表无法提供出来。
第三,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主要是历史性的信息。目前,除上市公司要求在年报中披露将来发展情况的前瞻性或预测性的信息外,其他企业均未作要求。然而,对报表分析者来说,也许预测性信息对他们进行投资、信贷和经营决策最有用,但非常遗憾地是,这些最有用的信息,财务报表提供不出来。
第四,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信息。对于企业的各项资产,报表上所反映的目前还主要是它的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在物价变动较大或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历史成本计量的信息有可能与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相脱节或相背离,从而导致财务报表的信息失真。譬如,一项5年前购买的设备,原价10000元,由于通货膨胀,现在的市场价格即重置成本为15000元,由于会计上要求资产按历史成本即原价来记账,因而报表上还是反映原价10000元。更容易理解的是股票投资,如果企业是在1个月前以每股10元的价格买了10000股的短期投资,即使现在每股价格上涨到15元,账面上和报表上仍还是反映1月前的10000元的投资成本,显然这个账面价值与现在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第五,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是近似计算的信息。诸如坏账的估计、收入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率的估计、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估计、在建工程和在制品完工程度的估计等,都是由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能力人为地估计出来的,因而一般都是近似值。在会计上,绝对精确的数字是不存在的。
第六,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都是暂时性的信息。
(二)普遍联系的观念
普遍联系的内容主要有:
第一, 基本财务报表与财务报表附注相结合。
第二, 财务分析与非财务分析相结合。企业财务与经营成果的变化原因并非都是财务方面的,更多的是企业非财务性的。如利润水平下降了,可能是负债筹资过多因而利息负担过重造成,也可能是由于产品质量降低等原因引起销售下降,或由于管理弱化等原因引起成本费用上升。
第三, 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相结合。
第四,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都是定量的,若要了解更多的“活”的情况,就必须到报表以外,作更深入地调查研究。
第五, 企业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相结合。企业经营和理财的过程和效果往往受制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如当前企业应收账款挂账很多,存货积压严重,这个问题的形成,仅仅从企业内部寻找原因是不行的,必须结合企业经营和理财环境的变化,如信用制度不完善、信用观念较差、买方市场形成等方面。
(三)真实可靠的观念
《会计法》重新对单位负责人制造虚假财务报表的行为所应负的经济、行政和刑事责任作了规定,相信会有利于更好地治理财务报表的造假和失真问题。
三、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的程序与方法
主要有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两种。
财务报表的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形式。
定量分析——包括指标计算、指标比较和指标分析三个阶段。
前提——指标计算;
核心或关键——指标比较;
延续或补充——指标的差异分析
(一)财务指标体系
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时使用的财务比率很多,表1—1列举了美国企业财务分析时运用的各种财务比率。
表1—2列举了商业贷款部门按其重要性所进行的评级中获得最高等级的财务比率。其中只有两个是盈利能力指标,五个债务指标,三个变现能力指标。两个盈利指标是净利润的不同计算方法的结果,即一个是税前的净利润,一个是税后净利润。
表1—3列举的是企业对银行的贷款协议中最常出现的10个财务指标,并附有百分比表明指标的重要程度,这些指标通常被作为协议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控制贷款的发放和掌握贷款回收的可能性。
表1—4是企业财务主管人员根据重要性所进行的评级中获得最高等级的10个指标。显然,财务主管人员认为盈利能力指标的等级最高,这与商业贷款部门的观点明显不同。
表1—5列举了许多企业的发展目标中所包括的10个最高等级指标,通过调查研究,财务主管人员认为这10个指标通常会成为企业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表1—6是企业年度报告中最经常使用的财务指标。显然,盈利能力指标受到广泛地重视。
表1—1 财务比率一览表
1. 现金比率
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3.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4. 应收账款与日平均赊销之比
5. 速动比率
6. 存货周转天数
7. 存货周转次数
8. 存货与日平均销售之比
9. 短期债务与存货之比
10. 存货与流动资产之比
11. 存货与营运资本之比
12. 流动比率
13. 固定资产净值与有形资产净值之比
14. 现金与资产总额之比
15. 流动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
16. 速动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
17. 留存收益与资产总额之比
18. 债务股权比率
19. 债务总额与净营运资本之比
20. 债务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
21. 短期债务与全部投资资本之比
22. 长期债务与全部投资资本之比
23. 筹资债务与营运资本之比
24. 股权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
25. 固定资产与股权之比
26. 普通股股权与全部投资资本之比
27. 流动负债与资产净值之比
28. 市价净值与债务总额之比
29. 资产总额周转
30. 销售与营业资产之比
31. 销售与固定资产之比
32. 销售与营运资本之比
33. 销售与净值之比 34.现金与销售之比
34. 速动资产与销售之比
35. 流动资产与销售之比
资产收益率
36. 利息和税前的
37. 税前的
38. 税后的
39. 营业资产收益率
全部资本投资收益
40. 税前的
41. 税后的
股本收益率
42. 税前的
43. 税后的
净利润率
44. 税前的
45. 税后的
46. 留存收益与净利润之比
47. 现金流量与当期到期长期债务之比
48. 现金流量与资产总额之比
49. 利息收入倍数
50. 固定费用补偿倍数
51. 营业杠杆程度
52. 财务杠杆程度
53. 每股盈利
54. 每股账面价值
55. 股息支付率
56. 股息率
57. 股票市价与盈利之比
58. 股票市价与股票账面价值之比
表1—2 商业贷款部门评级的常用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 重要性等级 衡量内容
债务股权比率
流动比率
现金流量与当期到期长期债务之比
固定费用补偿倍数
税后净利润率
利息收入倍数
税前净利润率
财务杠杆程度
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8.71
8.25
8.08
7.58
7.56
7.50
7.43
7.33
7.25
7.08 债务
变现能力
债务
债务
盈利能力
债务
盈利能力
债务
变现能力
变现能力
表1—3 贷款协议中最常用的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 确认下列指标至少在贷款协
议中出现频率为26%的银行
数占被调查总数的百分比 衡量内容
债务股权比率
流动比率
股息支付率
现金流量占当期到期长期债务比
固定费用补偿倍数
利息收入倍数
财务杠杆程度
股本与资产之比
现金流量与债务总额之比
速动比率
92.5
90.0
70.0
60.3
55.2
52.6
44.7
41.0
36.1
33.3
债务
变现能力
—
债务
债务
债务
债务
—
债务
变现能力
表1—4 经企业财务主管人员评级的最重要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 重要性等级 衡量内容
每股盈利
税后股本收益率
税后净利润率
债务股权比率
税前净利润率
税后全部投资资本收益率
税后资产收益率
股息支付率
股票市价与盈利之比
流动比率
8.19
7.83
7.47
7.46
7.41
7.20
6.97
6.83
6.81
6.71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
债务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
其他
其他
变现能力
表1—5 企业目标中常见的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 确认下列指标包括在企业
目标中的企业数占被调查
总数的百分比 衡量内容
每股盈利
债务股权比率
税后股本收益率
流动比率
税后净利润率
股息支付率
税后全部投资资本收益率
税前净利润率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税后资产收益率
80.6
68.8
68.5
62.0
60.9
54.3
53.3
52.2
47.3
47.3 盈利能力
债务
盈利能力
变现能力
盈利能力
其他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
变现能力
盈利能力
表1—6 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中常出现的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 出现在企业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指标(100份年度报告的调查)
出现该
指标的
报告数 总经理给股东的信 管理部
门讨论
意见书 管理
简讯 财务审查报告 财务总
结报告
每股盈利
每股股息
每股账面价值
营运资本
股本收益率
利润率
实际税率
流动比率
债务资本比率
资本收益率
债务股权比率
资产收益率
股息支付率
毛利率
税前利润率
资产总额周转
股票市价与盈利之比
营业毛利率
小时工资率
100
98
84
81
62
58
50
47
23
21
19
13
13
12
10
7
7
7
5 66
53
10
1
28
10
2
3
9
6
5
4
3
0
2
1
0
1
0 5
10
3
1
3
3
1
1
0
2
0
1
0
1
0
0
0
0
2 98
85
53
50
21
21
2
16
4
8
3
2
0
0
3
0
0
2
3 45
49
18
23
23
23
46
12
14
8
8
5
6
11
6
4
1
6
2 93
88
63
67
37
35
6
34
13
5
8
10
6
3
6
4
6
1
2
以上介绍的是美国财务报表分析所使用的财务指标。值得注意的是,从表1—6可以看出,不同企业的年度报告中所计算的指标各有不同。其次,财务指标的计算方法在实践和理论上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做法。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债务资本比率在100家被调查企业中23家企业的年度报告中出现,这个指标有11种不同的计算方法。23家企业中有1家是用资产负债表上的年初和年末的简单平均数,有22家使用年末数。其实,在美国,制订法律的机构如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不承担规定企业财务指标内容和年度财务报告中财务指标列示方法的责任,企业一般都是自由地使用财务报表数字来解释自己的经营业绩,这就难免有许多不同的财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1993年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财务通则,曾设计了一套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税率和资本收益率等指标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1995年又制定了一套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十项指标。1999年,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在所制定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又将工商企业的效绩评价指标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32项指标(如表1—7所示)。
表1-7 工业竞争类企业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基本指标 修正指标(+/-) 评议指标(+/-)
财务收益状 况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销售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1、 领导班子基本素质
2、 产品市场占有能力
(服务满意度)
3、 基础管理比较水平
4、 在岗员工素质状况
5、 技术装备更新水平
(服务硬环境)
6、 行业或区域影响力
7、 企业经营发展策略
8、 长期发展能力预测
资产营运
状 况
总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不良资产比率
资产损失率
偿债能力状 况 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长期资产适合率
经营亏损挂账率
发展能力状 况 销售增长率
资本积累率 总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成新率
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
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
(二)财务指标比较
(1) 纵向比较
即:趋势分析法。按绝对金额或财务比率编制比较财务报表或比较财务比率表;
(2) 横向比较
如:
与行业平均数指标比较;
与行业中先进企业或主要竞争者同类指标比较;
与国外同类企业指标或国际平均指标比较;
与地区平均指标比较等。
(3) 标准比较
如合理的流动比率一般认为是2,速动比率一般认为是1之类。
(三)财务指标差异分析
实务中,常用的可计量指标的因素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
四、财务报表趋势观察
(一)趋势分析的形式
就单独一项或几项财务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其主要形式有:(1)绝对金额式趋势分析;(2)趋势百分比分析。即以某一期为基期,计算各期的定比增长率,以趋势百分比观察其变动趋势。
(二)比较财务报表
1.比较财务报表的观察方法
比较财务报表观察其趋势,应当注意以下方法性问题:
(1) 合理选择观察项目
实务中,一般把现金、应收账款、存货、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短期借款、应付账款、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负债总额、实收资本、盈余公积、营运资本、所有者权益,研究损益表中的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作为重点项目进行观察和分析。对于报表上数额不大的项目,如资产负债表上的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等以及损益表中的其他业务利润、投资净收益等,尽管其变动幅度可能很大,但分析人员在考察时很少会首先去注意这类项目,而是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重点项目上。值得注意的是,在观察某项目的变动趋势是否合理时,最好不要就该项目进行单独观察,应当将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的趋势加以比较观察。在分析资产负债表时应同损益表上的变动相联系,以判断其变动是否适当。
(2) 重点项目的观察方法
对财务报表某项目的变动趋势单独观察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有意义的乃是将相互间密切关联的两个以上项目的趋势加以比较观察。下面介绍几个常见项目的观察方法。
第一, 应收账款。若要诊断应收账款这一销货债权是否有投资过分的倾向,须将应收账款增加的倾向与销售收入、流动资产、速动资产等项目增加的倾向比较。倘使应收账款的增长率超过这些项目的增长率,可以判断应收账款有不合理增长或投资过大的倾向。
第二, 存货。若要诊断存货有否储备过多的倾向,须将存货资产的增长率与销售收入、速动资产的增长率相比较,并将流动资产增长率与速动资产增长率相比较。若存货资产增长率大于销售收入等项目的增长率,或流动资产增长率大于速动资产增长率,则可以判断存货资产有不合理增长的倾向。
第三, 固定资产。若要诊断企业固定资产有无投资过大的倾向,必须将固定资产增长率与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实收资本增长率相比较,若固定资产增长率大于各项目增长率,便可以判定固定资产有投资过大的倾向。
第四, 实收资本和公积金。若要诊断企业资本是否有不足倾向,须将资本增加与负债增加或销售收入增加相比,如果资本增长率小于这些项目的增长率,则表示资本有不足的倾向。
第五, 流动资产。若要诊断企业资产变现能力或流动性是否有恶化的倾向,须将流动负债的增加额与流动资产、速动资产和资本的增加额相比较,并将固定资产增加倾向与流动资产增加倾向比较。如果流动负债增长率超过流动资产增长率,或固定资产增长率大于流动资产增长率,可以判断流动性有恶化倾向。
第六, 收入、费用和利润。若要诊断企业费用增长是否过快,须将成本费用增长与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增长比较。如果成本费用增长大于收入和利润增长,则可以判断成本费用增长是不合理的。
2.财务比率的期间比较
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时,观察和分析各项财务比率在各期间的变化趋势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观察财务比率的期间变动趋势,要计算财务比率的趋势百分比是不适宜的。因为,使用趋势百分比的目的,不过是使各期间的变化置于容易观察的状态的手段而已,而财务比率本身就处于容易观察的状态,所以再用趋势百分比就无实际意义。不但如此,这些财务比率若用趋势百分比代替的话,比率本身所有的意义会部分消失。因此,要观察财务比率的变化趋势,只需要将原来的比率直接比较就可以了。
怎样阅读与分析资产负债表
一、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又称财务状况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总量、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财务报表。其主要作用是:
第一, 可以反映企业实际控制的经济资源的数量和构成,向人们展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潜在能力以及内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为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依据;
第二, 可以反映企业的资金来源及其构成,向人们展示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财务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为有效地评估企业财务与经营风险提供依据;
第三, 可以反映企业的财务弹性、资金的融通能力以及应付理财与经营的资金能力;
第四, 与损益表相结合,有助于反映企业资产的运作效率和使用效益,并为合理评价企业经营效绩和获利能力提供依据。
二、资产负债表要素的阅读
资产负债表由三大要素组成,即资产、负债和产权。它们各自代表不同的含义,体现不同的经济意义。
1、 资产
资产体现企业控制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作为经济资源,其实质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即能在将来产生现金净流量的能力。因此,资产实质上是体现企业的获利能力或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控制的资产应当是越多越好。
资产体现企业独立的控制权,按照通常的说法就是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或法人财产权。资产不是以所有权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资产不体现企业的所有权,在资产上,看不出所有权的影子。因此,严格地说,所谓的“国有资产”实际上一个不甚确切的概念,准确地说应是“国有资本”。其次,企业的资产应当由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来控制和治理,资产的使用和控制一般不受所有者或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
资产只体现企业控制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经济资源。这部分经济资源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主要包括有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这样的分类安排,可以体现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一般情况是,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好,即流动资产所占比重越大,则企业可偿债融资的空间越大。在资产负债率适度值的高低上,人们通常说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道理就在于此。所以,在阅读资产负债表时,还要观察资产的流动性,并据此判断企业负债比率的高低,以及对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科学的决策。
2.负债
负债体现企业实际承担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债务。负债的偿还,将导致含有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的流出。这个观点对企业的实际指导意义是:第一,负债在存续期间虽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因而具有潜在经济利益的可增加性,但这种潜在利益能否转化为现实,则取决于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这说明负债对企业收益的增加是有风险的;第二,即使负债所带来的资产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但负债一般是有偿的,只有在负债所产生的收益能够补偿负债的成本即利息时,负债对企业才是真正有利的;第三,由于负债的偿还将导致资产(实际上是有效资产)的流出,因而只有在企业的有效资产能够偿还负债并且在偿还负债后剩余的资产能够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时,企业的负债行为才是有效的或正常的。由于负债的偿还将导致企业资产的外流,因此,在阅读资产负债表时,必须将负债与资产相联系起来,考察企业资产对负债的物质保障程度。
会计上的负债仅仅体现企业现在承担的货币化负债。这个观点对企业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即使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率水平是较低的,但是,如果在这个负债水平上企业的资金仍是短缺的,并且企业又不能借助非债务性的渠道和方式来融资,则企业为确保正常经营活动而需要保持的“自然负债率”要比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实际负债率”要高。这就是说,在阅读资产负债表时,不应只注意实际的资产负债率,还应当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情况,估算和考察企业的自然负债率以及二者的关系。自然负债率的估算方法是:
自然负债率=(货币化现实负债+资金缺口)/(货币化现实资产+资金缺口)
3.产权
产权体现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只是体现在企业的净资产而不是总资产之中。资产负债表上的产权,所表达的实际上还是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所有权。产权是企业偿还负债的保障和基础。正因如此,世界各国一般都要求企业有最低限额的产权数量。
但是,企业的净资产有“账面净资产”与“实际净资产”之分,这是在阅读资产负债表时应注意的问题。二者的关系是:实际净资产 = 账面净资产 – (不良资产+虚资产)。所谓不良资产,是指企业控制的但不能变现的或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的资产。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有不良资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不良应收款项、不良投资、不良存货和不良固定资产。有的企业不良资产占资产的比重已经很大,若扣除不良资产,实际净资产可能已经是负数。另外还要注意“虚资产”的问题。所谓虚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中被作为资产来看待,但实际上已经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真正代表企业的经济资源,如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和待处理财产损失等。若考虑由于物价变动等原因引起的资产账面价值背离真实价值的问题,实际的净资产还要进行调整。即:
实际净资产 = 账面净资产-(不良资产+虚资产)±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值
三、从资产负债表看财务实力
从资产负债表上看企业的财务实力,主要借助于资产、资本等指标。一般情况下,企业资产和资本的规模越大,其财务实力就越强,就越是有财务竞争能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资产和资本规模大的企业,其人才素质也较高,研究开发能力及由此所决定的产品竞争力和多元化运作的能力较强,参与国际化经营和资本运作的能力也较强,因此综合竞争力较强。这个观点说明,企业的规模应当是越大越好。
但是,与资本相比,用资产作为衡量财务实力的指标,其局限性也较大。在阅读资产负债表的时候,应当注意资产这个指标的一系列局限性或缺陷。主要有三点:
第一, 资产的内容不完整。就是说,会计上的资产没有涵盖企业全部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尤其是那些相对价值不断上升、成长性较好的软资源,如市场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资源等,还没有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之中。由于更多的软资源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所以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有时并不一定能够确切的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实力。一个较好的例子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微软公司。从账面资产看,微软公司还不到通用公司的四分之一,然而能据此判断微软公司的财务实力不如通用公司吗?
第二, 资产的计量不真实。即使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在计量时也未必就是真实的。在物价变动的环境里,按币值不变的假设所选择的面值货币单位计量的结果,必然地会导致会计上的账面资产价值与其真实价值的背离。这里说的真实价值,实际上就是资产的“现时价值”或“现时成本”。
第三, 资产中包含虚资产。
四、从资产负债表看财务结构
从资产负债表上看企业财务结构的合理性,就是看企业资产、负债和产权的分布结构。
1、 资产结构的分析
特别值得重视的几个资产结构是:
第一,现金资产比重。
第二,应收账款和存货资产比重。1968年美国会计学会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财务失败企业在走向失败的过程中,流动性项目所呈现出来的特征是,应收账款和存货越来越多,现金及现金流量越来越少。照此结论,企业只有保持较低的应收账款和存货比重,才能确保其财务的安全性,才能防止企业出现蓝字破产的风险。
第三,生产经营用资产比重。非生产经营用资产所占比重越大,则总资产的使用效果就越差。在各类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中非生产经营用资产所占比重较大,1995年国有工业企业占20%,这是旧体制造成的。因此,剥离非生产经营用资产以净化资产结构已成为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四,无形资产比重。总的来看,这个比重是越高越好。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软资源的作用和相对价值在不断上升。与这个规律和趋势相适应,企业必须善于培育和合理配置无形资源。借助无形资产比重指标,可以观察企业知识化和高新技术化的程度,也可以分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及综合竞争能力的强弱。
2、 负债结构的分析
一是看负债的长期化程度。短期负债比重越高,说明企业短期还债的压力和财务风险就越大。如果企业的现金储备不足,较高的短期负债率便是威胁企业生存的重大因素,泰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这个教训对企业也是适用的。因此,一个资本结构优化的企业,不仅应当保持适度的负债规模和负债经营水平,而且还应当通过不断的降低短期负债的比重以使企业负债结构长期化和合理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这个比重还是偏高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形成正常的业务经营活动对流动负债的高度依赖。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出路,还是要盘活流动资产,尤其是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
二是看负债的集中性程度。从现实看,我国企业负债的主要内容是银行借款,这与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直接资本市场不发达有关,上市公司在我国才有1000多家,更多的企业对外融资渠道还是单一的银行借款。看负债的集中程度,也就主要看企业的各个银行的借款占总的银行借款的比重。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负债越分散,或负债的集中度越小,则负债经营的风险就越小。因此企业的对外举债,还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多元化应是举债的一个策略。
3、 产权结构分析
进行产权结构的分析,重点是观察“某类投资者的实收资本占全部实收资本的比重”,借助这个指标,可观察企业产权结构的集中化程度以及企业治理制度的有效性。从历史和现实看,产权高度集中的或产权主体单一化的企业,通常是所有者主导企业治理。而在产权主体日益多元化的现代企业里,治理主导权一般为人力资本最大者所拥有和控制。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向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演变与发展,说明了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企业治理的主导权更具环境适应性和更具效率。
五、从资产负债表看偿债能力
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偿债能力,主要是借助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财务指标。
1、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又叫债务比率或负债经营比率,它是衡量企业全部偿债能力的主要的和常用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是:
资产负债率=负债/资产×100%
究竟多大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是适宜的,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有关的教科书上,一般声称50%是资产负债率的标准值。这是资本市场最发达的美国企业的一个经验数值。实际上,即使是在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适度的资产负债率水平或适度的负债经营规模也要综合考虑经济周期、行业性质、资产流动性、资金密集度、行业成熟度、资本市场、企业经济效益状况、文化传统和理财风险态度等因素来确定。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60-70%。进入90年代以来,资产负债率已经降到50-60%,东南亚一些大型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则更低一些。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率水平还是偏高。根据1996年第三次工业普查的统计数字,到1995年底,全国工业企业的账面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5.3%,其中集体企业平均高达71.67%,国有企业也超过平均数,若扣除数量较大的潜亏和损失挂账的虚数,平均负债水平可能会更高。还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了100%。说到底,企业的过度负债是由预算软约束的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不发达造成的。
2、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实务中,使用流动比率指标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特别是短期偿债能力时,要充分注意到该指标数据的一些缺陷和使用技巧:
第一,流动资产的长期化问题。理论上说,流动资产是指能够在1年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现实地看,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资产总有一些实际上是不可能在1年变现的或已经“沉淀”了1年以上,如长期积压的存货和长期挂账的应收款项等。像这样被长期化了的“流动资产”,其数量再多,也不表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如果一个企业的长期化流动资产数量较大,则较高的流动比率不仅不能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反而给报表阅读者造成一种假象,这是在阅读分析资产负债表时要注意的问题。为使流动比率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于已经被长期化的那部分流动资产,最好是在计算流动比率时扣除。
第二,流动资产中虚资产的问题。
流动比率由于长期化资产和虚资产而被高估,这是流动比率指标的一个缺陷。另一方面,流动比率还会掩盖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的内部结构性矛盾。流动比率高,可能是存货积压或滞销的结果,也可能是应收账款大量挂账和三角债的结果,甚至还可能是拥有过多的现金而未很好地加以利用的缘故,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获利能力;另一方面,流动资产的变现时间结构与流动内负债的偿还时间结构很难做到一致,即使流动比率较高,有时也难以满足偿付流动负债的需要。为弥补流动比率的这一缺陷,财务分析人员还必须注意观察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等指标。因此,即使一个企业有一个较高的流动比率,也不要以此就认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就一定就好。
对企业来说,流动比率过低,会影响短期偿债能力,进而会影响生存能力;如果过高,又会导致流动资金的闲置,进而影响其盈利能力。那么,多大的流动比率是最适宜的呢?一般认为,适当的或合理的流动比率是200%,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是2:1。这个“二比一的原则”是源于美国,其理论依据可能是:流动负债需要用流动资产来偿还,而流动资产中含有存货,根据经验,一般企业的存货约占流动资产的一半左右,因此,如果速动比率的合理标准定为“一比一”,则流动比率的理想标准便是200%。
实际上,流动比率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一成不变的理想标准是不存在的。每个企业,都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确定理想的流动比率。在确定合理的流动比率时,以下两个方面是应当考虑和注意的:
第一,流动资产的实际变现能力。如果流动资产都是优良的,即不存在不良的资产,则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强,合理的流动比率值就可以低于不良流动资产较多的企业。
第二,流动负债的时间结构。流动负债都是有偿还时间的,如果各项流动负债的加权平均偿还时间小于各项流动资产的预期加权平均变现时间,则流动比率的实际数值可以比还债迫切的企业低些。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一般认为流动比率1.5以上,速动比率在0.75以上为偿债能力优良;流动比率在1.5以下,速动比率0.75以上为普通;流动比率在1以下,速动比率0.5以下为不良。据此衡量,我国工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属于不良型(1995年分别为0.998和0.625)。如果考虑30000多亿元的产成品积压和大量的应收账款挂账,存货和应收账款变现能力较差的话,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应归属于严重不良型。
3、 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有两种确定方法:
一是减法。即: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
二是加法或保守法。即:
速动资产=现金+短期可上市证券+应收账款净值
根据稳健原则的要求,保守的速动比率更适宜。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于三角债普遍,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应收款项是难以在短期内收回或变现的,这部分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作为速动资产是不合理的,在计算速动比率时,应对应收账款的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扣除那些长期挂账的被长期化了的应收账款。这个现象也说明,由于应收账款的长期化问题严重,根据报表上的相关数字计算的速动比率也还是有缺陷的,仍无法解决由此产生的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高估问题。
4、 现金比率
在有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和存货大量积压的情况下,按账面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计算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有可能高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采取更极端保守的态度计算和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就是计算现金比率,这是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最好的指标。
从国外的经验看,现金比率的计算方法是:
现金比率=(现金+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100%
现金包括库存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所谓现金等价物,通常的解释是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和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一般地说,现金比率越高,短期债权人的债务风险就越小。但是,如果这个指标很高,也不一定是好事,可能反映企业不善于利用现有现金资源,没有把现金投入到经营以赚取更多的收益。因此,在对这个指标下结论之前,应充分了解企业的情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过低的现金比率多半会反映企业目前的一些要付的账单都存在支付上的困难。
最后要说明的是,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还必须将企业的负债规模与上一节所分析的负债结构结合起来。总的观点是:在资产负债率一定时,流动负债比重越高,则偿债能力越小,财务风险越大;负债越是集中,则偿债能力越小,财务风险越大。
六、从资产负债表看营运能力
对资产运营能力和效率的分析评价一般是从两方面展开的:一是看资产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二是看资产在运营中的增值能力。
1、 资产周转速度的衡量
实务中,资产的周转速度通常使用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指标来衡量。各自的计算方法是:
总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平均资产余额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销售净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存货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在全部资产中,流动资产特别是其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两项,不仅流动性较强,而且也最能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与管理效率。所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在国际上的使用也最为普遍。不过在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两个指标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如果使用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净值”而不是“应收账款总值”项目的金额,则所计算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数值就受企业对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的选择结果的影响。如果企业在不同年度选择了不同的坏账方法,或者是,对坏账核算方法发生了变更,则实际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时,就应当剔除坏账核算方法变更的影响,否则就会高估或低估企业应收账款的营运效率。
第二,在使用存货周转率时,应注意存货计价方法变更的影响。存货流出或发出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多种,按不同计价方法计算的存货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的余额是不同的。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先进先出法计算与后进先出计算比较,前者的销售成本大于后者,前者的存货余额小于后者,因此,如果企业将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进行计价,就有可能减少存货的周转次数,但这并不反映企业存货管理效率的变化,也就不能据此变化来判断企业存货营运能力下降。
上述道理说明,如果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的数值发生变化,财务分析人员应分析判别这一变化是由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造成的,还是由于经营管理效率的变化造成的,不能仅仅根据指标数值的变化来评价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这个道理对所有的资产周转率指标都是适用的。
第三,资产的周转率指标有时会掩盖资产的结构性矛盾,如存货周转率就是如此。因为,存货的结构是复杂的,有供应环节的存货如原材料,有生产环节的存货如在产品,有销售环节的存货如产成品等,按全部存货计算周转率指标,其指标数值的高低及其变化有时很难分清是采购过量还是销售不足造成的。
近年来,我国企业资产的周转效率总体偏低,且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是值得关注并努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2、 资产增值效率的衡量
资产的营运和利用效果主要是通过资产的利用效率来反映的,通常对资产利用效率的分析是通过一系列财务盈利性指标进行的,其中资产增值率、资产报酬率、投资收益率(或资产利润率)和资产利税率能够较好地反映资产综合营运效率的高低。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资产增值率=增值额/平均资产净额×100%
其中,资产的增值额可以通过分配法来确定,主要包括:一是支付给员工的薪资,包括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费用等;二是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支出;三是应交给国家的税金;四是企业自身的净利润。资产的增值率在有关文献中又被称为是“社会贡献率”,即企业运用所控制的经济资源给社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的能力。根据商品二因素原理,企业创造的新的社会财富有两重计量方法:一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计量,为社会生产出多少新的产品;二是从价值的角度计量,就是企业的资产增值额。资产的增值额是企业运用资产的综合效果。
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平均资产净额×100%
资产利税率=(利润总额+税金)/平均资产总额×100%
与资产的周转速度指标一样,我国企业的资产增值效率近年来也是偏低呈下降趋势的。
造成资产营运效率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资产方面看,直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投资盲目扩张所形成的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二是三角债盛行所形成的应收账款的大量挂账;三是生产过剩所形成的库存商品的大量积压。至于从效益方面的直接原因分析,将在损益表分析部分说明。其实,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的深层原因还在于企业的产权制度和运作机制。私营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和资产使用效益均大大好于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足以说明产权制度对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影响。至于运作机制,主要的还是企业内部治理制度不完善,形不成对资产盲目扩张和资产盲目使用的约束和控制机制,从而导致资产营运效率的下降态势。
怎样阅读与分析损益表
一、 损益表的作用
损益表又称为利润表、收益表或损益计算书,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损益表的基本功能是计算企业一定期间实现的利润。损益表反映的会计利润有其特殊性,比如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现原则计算等,这是在阅读和分析损益表时首先应注意了解的问题。
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或报表使用者如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员工及经营者来说,损益表在以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 损益表反映了可以向利益相关者分配的经营成果的形成和数额,因而是确定利益相关者有关经济利益的基本依据;(利益分配)
第二, 损益表的各种数据,实际上体现了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等方面的管理效率和效益,是对企业经营效绩的直接反映,因而是所有者考评经营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依据(业绩考核)
第三, 信息是决策基本要素,损益表提供的有关企业经营情况和利益分配情况的信息,是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经济决策的基本依据。(相关性)
二、损益表要素的阅读与分析
损益表的要素有收入、费用和净利润。
1、 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的实质或结果是经济利益的流入,最常见的形式是资产增加。收入体现的是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这个观点揭示了收入及与其相关联的费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因果联系,收入只有在扣除了与其相关联的费用之后的净额,才是企业经济利益的净流入,这点不同于利得。
收入是判断企业规模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500强的排名,主要就是依据销售收入的数量。我国企业中大、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中,也有销售额一项。在企业的经营策略中,常见的现象是宁可亏损也要保市场或销售。所以如此,概因销售体现一个企业的经营能力。对企业来说,丧失掉经营能力,其危险程度显然要超过暂时出现亏损。
但是,会计上的收入是依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或制度来核算或确认的。按照这个原则,就有可能产生“无效收入”,即不能真正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或发生了坏账的那部分收入。无效收入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经济利益,而且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至少是损失了企业销售发出的存货的价值。因此,企业在收入的管理上,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无效收入,增加有效收入。
2、 费用
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种耗费。
费用的实质是经济利益的流出,但这并不是说费用对企业来说就是一个消极的因素。有所得必有所费。
3、 净收益或净利润
净利润是企业全部收益扣除全部费用损失后的净额。这里的全部收益,包括经营活动的收入和产生于偶发事项的利得即营业外收入;这里的全部费用、损失包括产生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费用以及营业外的各项损失等,也包括需要从收入中扣除的各项税金。
净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过,将获利作为企业经营的目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完整。完整的企业目标观念中还必须包括社会责任,比如环境保护、就业和开发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维护消费者利益等。
其次,在用净利润数字来衡量企业获利目标的实现程度时,还必须充分注意净利润指标的缺陷或不足。净利润是根据收入和费用计算出来的,而收入和费用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核算的,如果在企业的收入中含有无效收入的说,则净利润中或多或少地也含有无效的成分,即所谓“无效利润”。例如,某企业1999年损益表上有收入1000万元,各项成本费用600万元,所得税120万元,则净利润280万元。如果1000万元的货款收回或确保能够收回,则280万元的净利润就是有效利润;如果1000万元货款最终成为了坏账,则280万元的净利润就是无效利润。无效利润的数量再多,也不体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只有有效利润的数字,才能反映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从损益表看经营实力
一个企业的经营能力的强弱,通常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比如企业经营机制的灵活性、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与效率、经营者的能力和责任心、市场营销和开拓能力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最终都体现在经营业绩上,主要就是体现在市场份额和获利能力上。
1、 销售额
销售额直接体现企业的市场占有情况。企业产品销售规模越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就越高,则经营和竞争能力就越强。而产品的市场占有状况又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必须把稳定和持续扩展市场作为维持其生存的重要保障。
当然,企业还必须把开拓市场和有效理财结合在一起。如上所述,企业的销售存在发生坏账的风险,坏账越多,无效销售越多,损失越多,这是当前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时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坏账风险,则较高的市场份额就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而有效地控制和防范坏账风险,就必须充分地发挥理财的功能,因为,从理论上说,防范信用风险是理财的功能。
2、 净利润
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利。因此,只有将销售与获利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或经营实力。稳定市场和开拓市场的目的还是获利,如果一个企业的市场扩展了,销售增长了,但相关的营业利润却下降了,就不能认为企业的经营能力增强了。只有利润随同市场的扩展增加,才可以说企业的经营实力增强了。这个观点告诉人们,不能只注意销售的增长,更应当关心利润的增长。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贡献上,利润总是胜于销售。
四、 从损益表看经营成长性
观察企业经营的成长性状况,可重点选择观察销售和净利润的增长率指标及其变化态势。
1、 销售增长率
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销售越大,表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越大。相应的,企业销售增长越快,说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高越快。这是总的销售额增长所反映出来的情况。
从个别产品的销售增长率指标上,还可以观察企业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进而也可以观察企业的成长性。对一个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来说,较为理想的产品结构是“成熟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对一个产品都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企业来说,其未来的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令人怀疑的。
2、 利润增长率
在排除了无效利润的前提下,企业的有效利润若能保持一个持续的较高的增长率,则说明企业的经营成长性较好。
企业还可以将利润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比较分析。如果销售增长率高于利润增长率特别是销售利润增长率,反映企业成本费用的上升超过了销售的增长,这是值得注意的事项。
五、 从损益表看盈利能力
1、 销售利润率
会计上的利润概念有多种,诸如毛利润或毛利、边际利润、息税前利润、总利润、净利润、营业利润等,一般是使用净利润来计算销售利润率,即: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净额×100%
这样计算有其不合理之处。在损益表上,净利润是根据四部分内容计算的,即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其中,与销售直接相关或直接由于销售产生的利润只是营业利润,净利润的其他部分均与销售无直接的联系,即无相关性。根据这个道理,使用营业利润计算销售利润率,才能使这个指标直接反映销售产生盈利的能力。
从利润构成的性质来看,产生于日常活动的营业利润稳定性相对较好,具有持续再生的性质;而营业外的收支净额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两项,甚至还有投资净收益,基本上不具有再生性。收益或净利润中的再生性质,决定收益信息的用途和使用价值。一般说来,再生的信息,其预测价值大,并可以作为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基础;而不可再生的信息或偶发性的信息,一般不具有预测价值,评价的作用也较差。大概是出于这个缘故,西方企业财务分析和评价中经常使用的销售利润率指标,不是按净利润来计算,而是按“经常性营业利润”来计算。即:
销售利润率=经常性营业利润/销售净额×100%
不过,即使是使用“经常性营业利润”概念来计算销售利润率指标,在使用时也必须注意其“虚”的成分。这个“虚”的成分主要来自上文所说的“无效利润”。在有大量无效利润存在的情况下,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并不一定就是好事。企业所致力于追求的,应当是有效的经常性的销售利润率的不断提高。
2、 成本费用利税率
成本费用反映的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投入的一种耗费。经营投入与经营耗费不是一回事,比如购买设备是投入,而设备的耗费是逐渐地发生的。投入形成资产,耗费则将投入的资产转化为费用。经营中的投入和耗费一般均应有所得或净收益,其所能带来所得的水平,便是企业经营获益能力的直接衡量。将所得与投入或资产比较,就是上面所讲的资产收益率或投资报酬率;将所得与所费比较,计算所费带来所得的效率,就是这里讲的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体现的所得与所费的比例关系,该数值越大,则所费的报酬就越高,这是人人都期望得到的结果。不过,真正实现这样的愿望或结果,需要企业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上,在强化内部管理控制上等方面下一番功夫。
其次,“所得”有多种理解。企业一定时期的增加值是所得,利润和税金即利税是所得,总利润或净利润也是所得。与之相适应,也就有多种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诸如:
成本费用增值率=增加净值/成本费用×100%
它与资产增值率所体现的意义有所不同。资产增值率体现企业使用所控制的经济资源给社会带来新的财富的能力,反映的是资产的使用效率;而成本费用增值率体现的则是企业耗费一定的经济资源给社会带来新的财富的能力,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增值能力。这里所说的增加净值,是指扣除了固定资产折旧后的增加值。两个指标在实际中可以结合运用。
成本费用利税率=利税总额/成本费用×100%
利税总额中包括企业净利润和应缴国家的各项税金,包括所得税在内。这部分税金虽也是企业资产耗费的报酬,但不是企业直接的所得,不为企业所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站在企业经营者的立场上,或站在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立场上,最好是使用不含有税金的指标,即:
成本费用利润率=净利润/成本费用×100%
3、 资本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
对企业来说,投入一词指的是企业控制的全部经济资源即总资产;对企业投资者来说,投入一词指的是投入资本或净资产,在股份制的企业称为股本或股东权益。三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100%
这个指标的计算一定要使用净利润,因为只有净利润才体现所有者的权益,才是投资者投入资本的报酬。其次,与资产利润率等指标不同的是,实收资本可以使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数字,而资产利润率中的资产则要使用资产的平均数。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末净资产×100%
这是企业全部股权的收益率,在西方又被称为“净收益与股东权益比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如果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0%,就是保值;如果大于100%,就是增值;如果小于100%,就是减值。对投资者来说,减值就意味着投资权益的损失;对债权人来说,持续的减值将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并降低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减值就说明自己的受托责任没有完成,并因此会影响激励利益的水平。所以,对各种报表的使用者来说,都不希望出现资本减值。值得注意的是,在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时,必须扣除由于业主往来所引起的权益变动。
在同时设有普通股和优先股的股份制公司,鉴于普通股股东的收益特别与公司净收益相关联的特性,还可以单独计算分析普通股股本收益率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普通股股本收益率=(净利润-优先股股息)/普通股股本×100%
4、 每股净收益
在诸多指标中,每股净收益或每股盈余是一个颇受人们关注的指标,并被许多公开的财务文献所广泛引用。一项对美国500家公司财务主管的调查表明,每股净收益被列于最常用的十个财务指标之首。在各国,有关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准则和制度一般都要求在损益表上列示每股净收益的指标。每股净收益又称为每股盈余或每股税后利润,其计算公式是:
每股净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每股净收益可以认为是一家上市公司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和股利分配来源的显示器,通常在各上市公司之间的业绩比较中广泛运用,它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实务中,使用每股净收益指标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如果公司发行具有潜在匀利的有价证券,包括认股权证和可转换优先股等,按照约定,这些有价证券有权于适当的时机转换成普通股或借以购买普通股,计算每股净收益指标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证券对每股净收益降低的可能性。这时,每股净收益指标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每股净收益=(税后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普通股当量)
普通股当量又称是约当普通股,也就是那些具有潜在匀利影响的有价证券按一定方法折合的普通股股数。因为约当普通股具有分享净利润的权利,所以它具有与相关的普通股相同的市场价值。因此,在存在可转换证券的公司,计算每股净收益指标时应考虑这些因素。这是谨慎地处理财务指标的方式。
获利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获利能力决定着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但是,面对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国企业的获利能力不仅低下,而且在不断下降,并且是全面下降,尤其是国有企业,获利能力问题更为严重。1985年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利润率为13.2%,1990年下降到3.2%,1995年又进一步将至1.9%,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的利润既相当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的1/5左右。企业亏损数额增加,亏损面扩大。企业经济效益偏低,获利能力持续下降,从财务报表所能观察的直接原因主要不是市场问题,而是管理弱化等原因带来的成本费用水平过高且上升过快。在我国的制造业,产品的完全成本一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其中,制造成本平均超过八成,1995年占到83.7%;期间费用不足20%。完全成本的两个部分,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期间费用的增长更快。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利润为7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而同期管理费用4280亿元,增长18.6%;财务费用2530亿元,增长36.7%。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占到产品销售利润的90.6%,大大高于制造成本上升对利润的影响。
期间费用上升成为影响利润下降的主要因素,几乎在所有行业中表现都十分突出。1995年,在全国的37个主要工业行业中,有11个行业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已超过了产品销售利润。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上升较快,对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获利能力的影响加大,既有财会制度改革,如成本核算由完全成本法改为制造成本法、实行更稳健的会计政策等的影响,但更深刻的原因我们认为还在于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产权制度、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和职能净化机制、规模、技术、管理和文化等方面。就是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实际上是综合症,因而需要综合治理和改进。
六、 从损益表看偿债能力
从损益表角度看,可以借助于计算利息收入倍数来观察企业的偿债能力特别是长期偿债能力。利息收入倍数也称为利息赚取倍数或已获利息倍数,计算方法是:
利息收入倍数=(利息费用+总利润)/利息费用(含资本化利息)
七、 从损益表看经营结构
企业经营结构合理与否,主要的还是要借助于财务报表包括报表的附表提供的数字来分析判断,并且主要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1、 收入结构
企业的全部收入在结构上是复杂的。分析收入结构,可着重分析观察两个方面:
一是经常性收入比重。经常性收入具有持续再生的特性,因而其“预测价值”和对决策的意义更大;而基于偶发事项或间断性的业务引起的非经常性收入,即使在性质上是营业性的,其决策意义也较小。因此,对企业来说,使再生的经常性收入始终保持一个较高的比例,无疑是必要的。借助这个指标,可以观察企业经营持续化的能力大小。
二是有效收入比重。这是一个新的但极具现实意义的概念。如上所述,有效收入与无效收入的判断标志,主要是看收入是否能最终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主要形式是带来现金净流入。对企业来说,较高的无效收入比重将意味着企业有较大的利益损失。因此,一个经营或业绩良好的企业,应当是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将无效收入的比重降低到最低限度。
2、 产品产销结构
也就是根据销售明细表计算的各种产品或业务在总的生产或销售或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它可以观察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情况及与之相关的经营风险情况。一般情况是,对工业企业而言,如果企业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或业务的收入所占比重较大,说明该企业的经营较为集中或单一;反之,说明企业经营多元化的水平较高。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看,经营多元化都是企业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和防范经营与理财风险的有效途径。但是,经营从单一化到多元化是有条件的,至少包括:第一,主导产品或业务的竞争优势已经形成;第二,有足够的自有资金保证;第三,有相适应的管理控制能力;第四,有理想的投资和未来经营方向;等。在条件不具备时过早进入多元化,有可能不是降低风险而是增加风险,巨人、环宇等公司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多元化实际上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降低风险也可以增加风险,关键是条件是否具备以及企业如何运作。对一个企业来说,与其奉行“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经营理念,不如按照“亮了东方再亮西方”的思路来展开自己的经营,这可以说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同经验。
3、 成本费用结构
从会计上的“收入-费用=净利润”的计算公式推论,企业增加利润提高效益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增加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费用。而选择何者为主,实际上是受企业所处的经营和理财环境的影响的。在卖方市场的环境中,市场供不应求,产品属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时企业一般都选择扩张生产和销售的数量作为获利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市场销路及由此引起的高价格和高收益水平,使得企业有可能轻视内部的管理,这也是改革20年来企业管理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买方市场环境就不同了。买方市场的形成将使企业依靠扩张产品销量和提高或维持高价格来增加收入的难度和风险增大,从而迫使企业不能不调整自己的经营和理财思路,将效益增加的途径从单纯强调眼睛向外盯市场抓营销,转向对内强化管理和对外扩大销售同时抓上来,并将高度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这也是中央推出“邯钢经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背景。“邯钢经验”的实质是,它警示人们,一个重管理将成本费用的时代该来了。这个观点说明,企业的经营、理财和管理战略和思路的制定和调整,必须充分考虑所处的市场和经济环境。类似的环境还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入世”、证券市场的发展、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等。
对管理的重视,将带来企业成本费用水平的降低,但对企业来说,优化成本费用的结构与降低成本费用同等重要。进行成本费用结构的分析,特别值得重视的几个方面是:
第一, 产品销售成本比重。在实务中,对销售成本比重的分析通常是借助于“销售成本率”指标。计算方法是:
销售成本率=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收入×100%
三项期间费用比重。指的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数字。因为,从现实情况看,期间费用的上升是影响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研究开发费用比重。在成本费用总水平降低的情况下,研究开发费用的比重却应进一步提高,这既是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共同经验和趋势。
4、 利润形成结构
企业利润的形成结构复杂,一个合理的利润形成结构,应当是经常性业务利润占绝大比重的结构。因为,只有经常性业务的利润,才是具有持续不断的再生特性的利润,才对预测和决策具有价值。非经常性业务的利润如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不具有再生的性质,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不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无预测和决策价值。非再生性的利润所占比重越大,盈利结构就越不合理,盈利的不稳定性和风险越大。
另外,无效利润和有效利润的比重也应当成为利润形成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人们已习惯于将“利润最大化”表述为企业经营的主要或基本目标,然而实际上,企业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出来的利润,其中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一定的“水分”即无效利润,这一点已在上文作了说明。
5、 利润分配结构
企业的损益表均附有利润分配表这样一张附表,这是我们分析和考察企业利润分配结构合理与否的基本依据,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利润分配率或股利支付率
在一般企业,对投资者的利润分配水平可以用利润分配率来衡量,即:
利润分配率=应分给投资者利润/净利润×100%
这个指标可能会大于100%。有两种情况:一是亏损时用以前年度的利润结余来分配利润;二是在盈利较少时分配了更多的利润,这个更多利润的来源也是企业以前年度累积的未分配利润,按规定可以并入以后年度的可供分配利润。为了避免利润分配率出现大于100%的情况,同时也为了理顺公式的子项与母项的关系,也可以计算为:
利润分配率=应分给投资者利润/当年可供分配利润×100%
尽管利润率不可能稳定,但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水平的稳定则是相当重要的。在西方企业,一般在利润率提高一段时间,表现稳定以后,然后相应提高股利分配水平。提高以后,即使企业利润率下降,也不应非常急促地降低股利分配比率,而是应作出努力阻止利润率下降。如果这种努力不能奏效,利润率的下降由于种种原因看来无法改变时,再行降低股利也不迟。
在股份制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通常是用股利支付率来衡量当期净收益中用于分配的比例,即:
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净收益×100%
或:股利支付率=支付普通股股利/税后净收益×100%
多大的利润分配比率或股利支付率,以及它们如何变化较为合理,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所采用的利润分配政策来定。
(2) 留存收益率
若判断企业利润中有多大的比例用于扩大再生产,还可以使用留存收益比率指标,即:
留存收益比率=留存收益/净利润×100%
怎样阅读与分析现金流量表
一、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意义
人们重视现金流动并直接报告关于现金流量的信息,只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然而,人们对现金流动的早期形态—资金流动—的关注,却可以追溯到工业化形成时期。据文献记载,早在1862年,英国的一些企业就开始编报资金流量表。1863年,美国的一些公司也编制资金流量表。到20世纪初,资金流量表已有多种类型,如汇总现金流动计算书、汇总流动资产计算书、汇总营运资本计算书和汇总全部财务活动报告书。20世纪30年代,资金流量表已成为会计教科书的一般论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公司已普遍地将资金流量表作为独立报表或以附注的形式加以陈报。鉴于资金流量表日益受到关注,并在实务中广泛采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于70年代发布准则公告要求各公司公开的年报都应有一份资金流量表,并要求“资金”的概念广义化,包括财务状况的一切变动,即“全部财务资源”观念。1973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危机,使企业财务资源如存货、应收账款和证券投资的流动性和变现效果降低,并促使人们改变“资金”观念。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将提法明确修正为:“与特定企业关系最直接的信息使用者,一般地说,关心的是企业创造现金流动的能力”。这份纲领性报告为后来美国用现金流量表代替财务状况变动表奠定了理论基础。新的“资金”观念在实务中得到了有效贯彻。有关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600家美国公司中,1980年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有59家,1985年就增加到380家,占60%多。会计实务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于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国际上就出现了一个报表改革的热潮。1987年美国修改会计准则,要求用现金流量表代替财务状况变动表。1991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1992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都要求用现金流量表代替财务状况变动表。这意味着,到90年代初,编制现金流量表已成为一项国际惯例或世界性趋势。我国财政部1998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也已替代了1993年度开始编制的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的财务状况变动表。用现金流量表代替财务状况变动表,其主要理由是:
1、 由于多数企业资金短缺导致的三角债盛行,以及买方市场出现所导致的存货大量积压等新的环境因素的出现,使得企业资产的收益性与流动性发生严重背离,进而使报表的使用者更关注企业的资金流动性
2、 由于会计环境的变化,使得过去所使用的评价企业资金流动性的指标即营运资金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根据流动资金指标来判断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失灵,迫使人们将评价指标的范围和口径缩小,用口径较小的现金代替口径较大的流动资金。
3、流动资金的范围较宽,因此流动资金的总量指标就容易掩盖内部的结构性差异,从而影响该指标的应用效果,而现金就不存在这个缺陷。在新的报告环境下,现金及现金流量指标是一个企业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流动性的最佳计量。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如下:
第一, 评估企业未来产生现金净流量的能力,以便作出正确的投资和信贷等经济决策;
第二, 评估企业净利润与现金净流量的关系,解释企业为什么连续不断的有可观的利润却要停止营业或发生财务困难,也可以解释企业为什么出现经营亏损却能在短期内继续经营。
第三, 评估企业现金适应经营和偿债及发放股利的能力,以及是否需要对外融资。
第四, 评估企业现金和非现金的投资和理财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以及企业采用了何种融资战略和策略。
第五, 与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联系,还可以评估企业运用资产产生有效收益的能力,帮助企业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盈利和现金流量的关系。
第六, 评估企业期末结余的现金流量,以便合理安排下期的现金流量计划。
二、现金流量表项目的阅读
1、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阅读
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由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三部分组成的。阅读与观察这部分的现金流量时,要充分注意和把握如下基本要点:
第一, 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稳定性较好,一般情况应占较大比例。在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三类现金流量中,一般情况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和再生性较好。如果企业经营所得的现金占较大的比重,说明企业从生产经营中获得现金的能力较大,若连续多年或长期的结构比率均是如此,则说明企业采取的资金筹措战略是利润型或经营性的资金战略;反之,如果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比重较小,则说明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赖增加资本或对外借款,采用的是金融型或证券型的资金战略。
第二, 应当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联系起来阅读。正常经营情况下,企业当期从经营活动中获得的现金流入,首先应当满足生产经营的一些基本支出,如购买原材料与商品、支付经营费用、支付工资和福利费、缴纳各种税金等,然后才用于偿付债务或扩大投资。根据这个原理,产生了如下基本观点:
如果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小于现金流出量,说明经营活动的现金自适应能力较差,经营不仅不能支持投资或偿债,而且还要借助于收回投资或举借新债所取得现金才能维持正常的经营。形成这个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销货款的回笼不及时,或存货大量积压无法变现。所有这些情况,都说明企业管理上出了问题。
并且,如果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自适应能力较差,不能自我适应因而更不能偿还债务,必须向外筹资来偿债的话,则说明企业已陷入了财务困境,很难筹措到新的资金。
如果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自适应能力较强,通过经营活动收取的现金,不仅能够满足经营本身的需要,而且剩余的部分还可以用于再投资或偿债。因此,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是企业在没有举借新债的情况下进行再投资和偿还债务的前提,体现企业稳定的经营活动对投资和理财的支持能力,也体现企业成长和支付的能力较好。
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结合阅读,不仅在总量上,还应在具体结构或项目上。比如销售收到的现金与缴纳税金支付的现金,就可以联系企业一并阅读。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销售收到的现金对当期销售收入的比例较高,而缴纳税金支付的现金对当期应缴税金的比率偏低,则说明企业纳税的热情不高,或许是拖欠税款严重。如果连续几年均是如此,那情况或许就更加严重。
第三, 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可以观察企业销售和盈利的品质。销售的实质是经济利益的流入,而经济利益流入的主要形式就是现金的流入。根据这个原理,联系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则企业一定时期因销售商品所收到的现金对当期销售收入的比率,就可以观察销售收入的有效性与品质。如果这个比值较高,说明货款回笼及时,销售的品质好;反之,则说明销售的品质差,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也大。
同样的道理,将损益表中的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联系起来,也可以观察企业利润的品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实际上就是企业实现的可变现的经营收入与企业实际发生的需要支付现金的成本费用的差额,相当于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计算的净收益,或者说就是企业变现收益。这部分的收益相对于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的账面收益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实在。因此,变现收益对于账面收益的比值越高,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中实现的净收益的变现能力越强,净收益就越是有效,企业的货款回笼工作做得越好。相反,如果变现收益相对于账面收益的比值偏低,低于1,说明总有一部分的以确认收益未收回现金,收益质量较差,收账效率低下,坏账率可能较高。
第四, 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阅读应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结合起来。其他两类现金流量的阅读同样如此。譬如,将销货收到的现金项目与损益表中的销售净收入项目比较,所计算的“销货收到现金对销货收入的比率”的数值,可以判断企业销货的收现质量。判断时有三种情况:
其一,企业本期销货收到的现金与本期的销货收入基本一致,说明企业的销货没有形成挂账,资金周转良好;
其二,本期收到的销货现金大于本期的销货收入,说明企业当期的销货全部变现,而且又收回了部分前期的应收账款,这种状况应当与应收状况的下降相对应。
其三,本期销货收到的现金小于当期的销货收入,说明账面收入高,而变现收入低,应收账款挂账增多,必须关注其债权资产的质量。
同样的道理,将购货支付的现金与销货成本对比,所计算的“购货现金对销货成本的比率”的数值,可以判断企业付现成本的情况。判断时也有三种情况:
其一,企业本期购货现金与销货成本基本一致,说明购货成本基本上是付现成本,一方面表明企业为购货付出了相应的现金,另一方面表明企业没有因购货形成新的债务。
其二,本期购货现金大于销货成本,表明企业不仅支付了本期全部的账款,而且部分地偿还了前期的欠款,虽然现金流出增多,但也可能因此而树立了良好的信誉。
其三,企业本期购货现金小于销货成本,表明赊购很多,虽节约了现金,但增加了负债,对以后形成偿债压力。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阅读
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由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三部分组成。阅读和观察这部分现金流量时,应把握的基本要点如下:
第一, 将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联系起来阅读。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由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大大超过现金流出量,则说明:
或者企业是变现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如果这些资产是闲置或多余的,这种变现就是对企业的经营和理财都是有利的,否则说明企业经营或偿债可能出现了困难,不得不靠处理固定资产来维持经营和偿还债务;
或者是由于经营困难或环境变化,不得不开始收缩投资战线,集中资金克服经营困难或解决其他问题;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如果企业一定时期由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大大低于现金流出量,则说明:或者企业实施了投资扩张的政策,这是企业获得新的投资、获利和发展机会的表示,但要与投资效益结合起来考察;或者前期的投资收益的品质较差;或者两者的结合。
第二, 将投资收益所取得的现金项目与损益表上的投资收益项目联系起来阅读。投资收益所取得的现金净流量项目金额对损益表上的投资收益项目金额的比值越大,说明企业所实现的变现投资收益越高。
在目前会计确认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下,企业对外投资若采用成本法核算,一般只在实际收到现金股利时才确认投资收益,故两者的适应性较好;若采用权益法核算,被投资企业只要实现利润,投资企业就按股权比例确认投资收益,而不是在实际收到现金股利时确认。借助该指标,可以观察企业投资收益中变现收益的含量。
第三, 将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与企业的理财和投资策略联系起来阅读。借助现金流量表,可以观察企业投资和理财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一般情况是:
如果企业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出的数量较大,反映企业当期实施了投资和经营扩张性的政策,这说明企业可能面临新的投资和发展机遇;
如果企业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入的数量较大,则反映企业当期实施了投资和经营收缩的政策,这或者说明企业内部的经营出现困难,或者反映企业制定了调整经营的政策,或者对外投资出现了问题等。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企业收缩投资战线将意味着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的增加。
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阅读
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也分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三个方面。阅读和观察企业这部分的现金流量,要把握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 将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联系起来阅读。一般情况是:
如果企业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明显地大于现金流出,说明企业吸收资本或举债的步伐加快,联系投资的净现金流量,如果投资的净现金流出也非常明显的话,则意味着企业加快了投资和经营扩张的步伐,这可能意味着企业有了扩大获利的机会;
联系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如果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出明显的话,则说明吸收资本或举债的资金部分的补充了经营上的资金短缺,同时也反映企业的经营在现金方面出了问题;
第二,将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与企业理财政策的调整联系起来阅读。譬如,如果用于支付分配股利或利润的现金支出对前期实现的净利润的比率过小的话,则说明了企业实施了低利润分配的政策,这可能是投资任务过重引起的。
4、全部现金净流量的阅读
这是判断企业财务适应能力和现金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是,如果现金流量净增加额项目为正数,说明本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是增加了,企业的支付能力较强,反之则较差,财务状况恶化。必须注意的是,现金流量净增加额并非越多越好,因为现金的收益性较差,若现金流量净增加额太大,则可能企业现在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吸收现有的资产,使资产过多地停留在盈利能力较低的现金资产上,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总体获利能力。
三、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内容
1、从现金流量表看财务适应能力
财务的实质是现金流转,因此财务适应能力说到底就是企业现金流量和存量应付企业经营、偿债和投资需要的能力。这个能力越强,企业的经营和理财的风险就越小,财务发生困难和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相对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而言,现金流量表更具有观察和分析企业财务适应能力和财务弹性的特殊优势。实务中,可借助于计算和分析如下财务比率分析企业财务适应能力。
(1) 现金比率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流动负债×100%
或:=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100%
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比较,该指标不受那些不易变现的或容易引起沉淀的存货和应收款项的影响,因而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2) 即付比率
= 期末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预收款项-预提费用-6个月以上的短期借款)
该指标反映即期实际支付最短期债务的能力,是现金比率和流动比率指标的补充。
(3) 现金流量对负债总额之比
= 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100%
该指标衡量企业用每年的现金净流量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
(4) 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之比
= 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100%
相对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该指标排除了不正常的应收款项和存货以及其他不能变现的流动性项目的增加对计量资产流动性的影响,因而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现金偿还债务的能力。
(5) 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增加之比
= 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净增加额×100%
反映企业现金净流量的增加是否与流动负债的增加同步。该比率等于或大于1时,表明企业现金增加幅度与流动负债增加幅度同步甚至有所超过,至少意味着新增流动负债是有保障的;该比率小于1时,要判断企业偿债能力,还要分析流动比率和现金比率。
(6) 现金流量对当期到期的长期负债之比
= 现金净流量/1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100%
这是西方企业财务分析时常用的指标。该比率数值越大,表明企业偿还到期长期债务的能力越强。
(7) 现金流量对流动资产增加之比
= 现金净流量/流动资产净增加额×100%
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净增加额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增加程度。该比率等于或接近于1时,说明企业流动资产增加基本上是增加现金所致,若不考虑短期投资因素,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和应收款项等短期沉淀性资产质量提高,至少没有形成新的挂账和存货积压,流动资产整体变现能力增强;若该比率大于1时,说明企业现金的增加幅度超过了流动资产的整体增加幅度,为增强企业偿债能力奠定了基础,但若超过2倍,说明现金有闲置;该比率小于1时,说明企业现金增加幅度小于流动资产整体增加幅度,如果不是变现性很强的短期投资有大幅增加的话,则一定是存货或应收账款增加很多,此时必须进一步分析存货和应收账款的质量。
(8) 现金流量适应率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偿付到期长期债务额+购建长期资产支出额+支付股利额)
该指标衡量企业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偿付债务、购建长期资产和支付股利。指标数值大于1。说明比较适应。
(9) 现金支付保障率
= 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本期预计现金支付数×100%
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的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是从动态角度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发展变化的指标。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加上本期预计现金流入数,本期预计现金支付数为预计的现金流出数。
现金支付保障率应当是越高越好。如果该比率达到100%,意味着可动用现金刚好能用于现金支付;如果该比率超过100%,意味着在保证支付所需现金后,企业还能保持一定的现金余额来满足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但若超过幅度太大,就可能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超过满足支付所带来的收益,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如果该比率低于100%,显然会削弱企业的正常支付能力,有可能会引发支付危机,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10) 现金投入生产能力比率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可投入形成生产能力的水平,间接衡量企业经营成长需要对外筹资的依赖程度。
2、 从现金流量表看真实收益能力
在损益表上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的净营业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发生背离的情况下,按相当于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计算的经营净收益即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就显得比利润更加真实可靠,并且不存在发生坏账损益的风险。有关真实收益的财务比率如下。
(1) 销售净现率
= 年末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年度销售收入净额×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在会计年度内每实现1元的销售收入所能获得的现金净流量,体现企业销售商品所取得的变现收益水平。
(2) 总资产净现率
= 年度实现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年度平均资产总值×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运用资产所获得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能力,用于衡量企业资产的实际利用效果。
(3) 收益现金比率
=每股净现金流量/每股净收益
或:=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每股净收益
该指标反映每股收益中的变现收益的高低。通常,该指标若大于1,说明企业在获取1元的每股收益时,为企业带来了超过1元的现金,或企业的收益基本是变现收益;相反,若小于1,说明企业的变现收益小于账面收益,有一部分收益是“虚”的,而非实在的。
(4) 现金获利指数
= 年度净利润额/年末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每实现1元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所实现的净利润额,以衡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获利能力。
(5) 每股净现金流量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总股本
或:=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股本
或:=(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优先股股利)/流通的普通股股数
该指标反映每一股本或每一普通股所能创造现金净流量的能力,对于以获取现金股利为主要投资目标的投资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3、 从现金流量表看管理效率
现金和信用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效率的高低可以借助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有关财务比率如下。
(1) 现金流量对销售之比
= 销货收到的现金/销售净收入×100%
该指标体现企业销货收取价款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指标数值等于1,说明企业销货款完全回笼;大于1,说明企业不仅收取了当期的销货款,而且部分地还回笼了前期的欠款。
(2) 现金流量对应收账款之比
= 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应收账款净值×100%
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货款回笼速度越快,信用管理越好。
(3) 现金周转率
现金周转率=现金流入/年内现金平均持有额
其中,年内现金平均持有额为年初和年末现金持有额的平均数。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现金的管理能力和效率,比值越大,表明现金闲置越少,收到的现金很快投入经营或用来调整财务结构。当然指标数值过大也不好,者可能体现企业对情况变化的应对能力差,容易陷入现金周转不灵的困境。
上一条: 演说技巧101招
下一条: 常用记忆形式有哪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