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上,谁有本事谁没本事,当事双方心知肚明,根本就无须外人置喙。可有人就是不顾这些,硬要搞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人才标准。
先前的标准是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才算人才,此后一直升级。到了现在,据说起码要本科以上或者中级职称以上才勉强算得上人才。一些地方提出雄心勃勃的人才引进计划,就是非本科以上不行。这一种以学历和职称为标准的政策,一直为人所诟病。此间有专家学者呼吁,现行的人才标准该大改了。是的,学历和职称此等静态指标,既可能遗珠于野,也可能纳愚于朝。如果按这一标准,比尔•盖茨算不得人才,温州七成老板不算人才,今日珠三角的民企老总又有几个能算呢?现实正是对陈腐人才标准的嘲讽啊。
如果学历和职称标准能够科学些,能严格把关,那倒也罢。可现实谁都知道,用钱买学历已不罕见,职称有时就是年限加资历,再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考试。更重要的是,学历和职称标准,在有些地方和单位里,成为金科玉律,谁个没有本科以上学历不能升级科长处长,谁个没有中级职称,谁个就不能入城市户口。这样,所谓的人才标准,有时就成了卡人脖子的就手工具。说得更透彻些,这不是假计划手段干预人才市场的自由选择吗?
现在有人提出重建人才标准,希望能从“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有这个认识当然很好。但我担心的是:指标是否科学,操作是否规范,标准在实践中能否体现良好用心呢?
依我的看法,重建标准也罢,废除标准也罢,选择人才依靠预设的标准,不如听命于市场。我们更需要的是拆除各种择业的障碍,让各种人才自由参与竞争。不拘一格降人才。
上一条: 中国营销最棒的六种武器
下一条: 案例分析:营销还是人力资源?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