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遭遇政府采购“淬火” 国产软件祸福难料

2004年11月,所有参与北京市政府关于“政府软件采购”项目的软件企业都经历了一次不小的打击。



  11月17日,北京市政府采购网公告显示,微软产品代理商北京晨拓联达科贸有限责任公司以场地授权的方式获得“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办公套件正版软件”分包项目。微软独揽了这个价值2925万元的项目让国内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厂商反应强烈——《政府采购法》规定优先采购国产软件,而此次政府采购“既然已经采用了微软的产品,为什么其他软件企业还同时中标?” 尤其令他们不能接受的是,微软中标“在三年的场地授权期内,只要是北京市的政府机关,用多少套产品微软就提供多少套。国内软件企业三年内在北京市政府采购几乎没有机会。”



  根据《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而在此次采购事件中,有关部门对采购微软产品的解释是“为了决定彻底解决使用中微软产品授权不清等问题”完全不能令国内软件企业满意。



  但事情随之发生了变化。11月27日,北京市政府采购办公室刊出一份“更正公告”,以“采购人要求”为理由,取消“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办公套件正版软件供应商”(BKHT2004160-1)分包项目,并表示“市政府继续坚持鼓励本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正在集中采购一批国产办公套件、杀毒软件;同时,对于正在使用非正式授权而必须使用的微软软件产品通过单独谈判的方式解决。”



  当微软从最大的赢家变成了出局者,国内软件企业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在一波三折之后,将出现怎样的结果,中国软件在此次政府采购当中将获得怎样的地位,截至记者发稿时还没有明确消息。有关当事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都表示“太过敏感,不予置评。”



  政府的角色定位



  有些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北京市政府在软件采购这样的商业活动中出现的反复,主要是由于国产软件企业产品不够成熟,政府在采购中“爱莫能助”但又不得不“安抚”。中科院院士倪光南予以回应:“现在,除了许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和工具软件已得到普遍应用外,国产Linux服务器软件和办公套件已可以满足或基本满足政府工作的需求,其他国产软件也可以在一定的场合下使用。”



  目前,北京、上海、烟台、无锡等城市的政府部门或电子政务工程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国产软件,国产Linux服务器软件和办公套件已可以满足政府工作的需求。



  尽管18号文(《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47号文等一系列文件强调政府采购必须对本国软件加以扶持,但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杨冰之向记者表示,“软件产业发展,不能仅仅指望企业,也不能仅仅批评企业。”政策支持“只能将‘软件产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在涉及软件采购的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更有专家指出,政府采购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真正照顾好“本国软件”。有消息称,中国每年用于从国外进口软件产品的资金数目惊人,至少可以给国内的软件企业提供2000-3000亿的市场空间。但事实上,几乎每个政府部门都有自己的下属信息化企业,所谓的“扶持国产软件”最终扶持的是政府自己的部门。



  不久前,由财政部、信产部、科技部、发改委四部委会签的用于规范政府软件采购行为的《软件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对本国软件的界定和软件服务的界定均已明确,但至今仍没有正式下发。消息人士称,政策涉及的各部门没有最终在权利归属和操作细则上达成一致可能是关键原因。而此次“政府采购”事件中,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意见相左,也从某中程度上显示在政府采购的政策执行和具体操作方面,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之间仍存在协调的问题。



  倪光南认为,在政府采购行为中,政府也有角色定位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的问题,而是更关键的政府态度的问题。“政府要鼓励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政府采购行为应该更多地采用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标方式,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自己有责任推广使用本国软件。”



  目前,我国软件企业大多规模小,经济实力差。据中关村人力资源处和深圳软件协会的数据,中国软件企业5年内的失败率大概是25%。在中国软件业界,至今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的超大企业,83%的软件公司都是2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北京是国内软件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也是中国软件的市场中心和需求中心,有2000多家软件企业,但其中90%是中小企业,对公共服务和软件产业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对北京软件市场需求、提升技术和工程化能力的需求很大。



  倪光南认为,“政府除了出台各种措施进行鼓励,应该加大投资和管理力度,解决目前软件企业遇到的障碍和瓶颈。”比如通过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向软件企业提供构件、质量测试等开发环境,帮助软件企业快速成长,发展核心竞争力。“这是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做到的。”



  用市场化的眼光看待竞争



  有关专家也认为,我国软件产业十年来的发展中,普遍存在软件企业“好的长不大,差的死不了”的怪现象。因为一个项目就成立公司的“一单公司”数量众多,扶持软件产业的政策成了一些企业规避国外强大竞争对手的依靠,政府采购则成了很多企业暂时得以生存的强心针,一旦失去就面临绝境,这恰恰背离了政府扶持本国软件的初衷。



  赛迪顾问软件咨询师陆渝认为,“随着中国的软件产业发展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面对市场化竞争,没有外资和国企之分,只有强大和弱小的区别,生存和赢利才是考验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的标准。”国家的支持和重视,包括产业扶持政策和政府采购,短期内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发展,但除了在核心技术领域面对跨国公司带来的垄断问题,政府支持和产业良性发展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要维持软件市场的秩序,也并不意味着要对国外厂商做太多的限制。有关法律专家指出,基于中国的软件产业仍处在发展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保留适当的空间。中国的软件企业要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国外软件企业带来的竞争,现阶段过度地阻止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也会使一些国有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一方面,政府要创造一个适宜企业发展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制定出规范和判断竞争的“度”的标准; 另一方面,虽然政府支持能起到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但政府行为不能代表企业行为,关键的问题还是企业市场化运作的能力,包括企业整合多种资源的能力、赢利模式和市场能力。



  国产软件的机会



  从中国软件产业状况看,操作系统层面基本被微软等国外企业垄断,国产软件在这个领域缺乏竞争力,但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并不表示国产软件就没有生存发展的机会。



  那么中国软件企业的生存机会在哪里?赛迪顾问软件咨询师陆渝认为,“国内软件企业的生存点在具体应用上。”根据计世咨询对2003到2008年IT产品市场预测数据显示,软件和解决方案市场需求将从2002年的428亿人民币增长到1472亿,增幅达到28%。国内信息化建设产生的内需市场足够刺激国内软件产业的增长。



  中国的软件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了解用户市场,比如行业用户和中小企业用户的需求;其次,在中间件、网络安全领域等细分的产品市场,国产软件企业也有相当的竞争力;此外,中国本土软件在服务本土企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利用外资企业的操作平台和数据库加速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缩短研发和投入应用的周期,也是软件产业发展中的必要形式。随着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发展,为发展基础软件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



  倪光南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强调指出,“我一直认为,没有应用的操作系统是没有前途的,但如果不做平台软件,那么我们的应用软件就有可能沦为低端或受到别人的控制,甚至没有前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变迁,有了开放源代码,很多技术、知识产权壁垒因此而化解,我们做中国人自己的基础性平台软件应该更有信心了。”

上一条: 干部是中国式团队的支柱

下一条: 四川政府采购突然停签 国产软件厂商忧心忡忡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