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为什么很多都不愿意在管理类的学术、研究、咨询、大学机构进行投入呢?一直喜欢看国外的管理类书籍,感受很深的是,国外的学术机构能得到很多企业的赞助,解决了生存生活的后顾之忧后,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能一心只顾研究,而不用再去以赚钱盈利为目的接下没有太多创新性的管理咨询活儿来干。从这里可以判断得出,为什么国外学术机构的研究会比我们国家的研究工作做得好、做得深、做得透?这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从国外的著作可以看出,国外的学术理论界和工商实业界联系是很紧密的,工商实业界愿意赞助投资理论的研究,并且乐意让自身作为研究案例供研究机构深入理解、挖掘、实验,这种着眼于未来的长远眼光,令我们企业界遥而不及。我们很多中小企业家为什么不愿意资助支持理论学术研究机构呢?这也是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
一、理论无用说
为什么会产生管理理论无用说,肯定是理论与实际发生了脱节,企业界认为教授们只顾讲自己的理论,而脱离了企业实际,一些MBA、EMBA学员们都有不少工作经历,学习过程中有时对那些教授们的授课产生质疑,甚至也听到一些夸张的声音,“干脆我替那个老师讲好了”、“还不如我来讲”。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学生参加工作后,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如何接轨转化?企业聘用的毕业生中,也难免有眼高手低的人,大谈理论脱离实际,这种现象也一定存在。当然也有些高谈阔论的教授顾问们,指导企业变革时运用的方法不对,导致企业对这些顾问们的不信任。还有一些没有怎么读书的人,通过鄙视读书人来掩盖内心的恐惧和担忧,这种居心不良者,毕竟是少数。
这种少数现象却会导致全盘否定,这也是社会的思维惯性,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超越实践,今天的实践是以前十年前、二十年前的理论研究,今天的理论研究是未来十年后甚至二十年后的实践,所以不能贬低矮化理论知识,如果没有理论,也就不能构成学校教育了,而我们的今天毕竟还是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所以理论不是没用,而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不能完全适用,还需要结合企业现实调整变量。
理论一定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是不是完全照搬,还是汲取精华部分吸收,这就依赖于企业的功底了。正是因为我们目前出现了理论界与实业界脱节的现象,所以我们更需要加强这种联系,这种现象可以是一个良性循环,也可以是一个恶性循环。而对于学者教授们,也会出现贫者更贫富者更富的马太效应。
二、企业利润太低
中国企业习惯擅长于低端市场的价格竞争,导致产品的利润一再下滑,也就是有一篇文章写到的“全世界都在享受中国制造的盛宴”,确实也是,我们的东西太便宜了,便宜得企业只能以极低的利润维持生存,甚至有的还要亏本经营,低价策略确实可以导致企业快速扩张,可是规模做大了又能怎么样呢?5000人规模的工厂和1000人规模的工厂创造的利润都是一样的,那何必一定要低价扩张呢?特别是企业虚胖的问题,本来体质就不好,那怎么会活得很好呢?当然良性的扩张是企业家精神之所在,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所在,所以应该要鼓励企业的良性扩张。
企业的精力和资金是有限的,利润不济,也不可能去进行公益赞助,我曾经的一个老板讲过一句话“我自己企业都活不过来,还能管得了别人吗?”,自身生存都没有解决好,怎么可能还去关心支持别人呢?这是一般人的思想,没有利润,其他什么都不用谈了。如果我们企业的盈利状况好一点的话,企业在聘请管理咨询顾问、赞助支持管理学术机构上就有资金可以计划预算了,这至少具备了一项必要条件。
三、急功近利行为短视
很多企业家知道“研发是使‘0’变成‘1’”,但并不知道“管理是使‘1’变成‘无穷大’”,而且管理的变数和不确定性比技术还要多,导致管理效益的量化变得很困难,“无穷大”到底是多大?到底能变成多大?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企业和企业家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对于企业家和营利性组织来说,有一点是明确的,更倾向于投资一定要看得见回报,而管理却难以立竿见影。其实在技术上的研发也是这样,企业只愿意投入马上就要上市赚钱的项目,也不太愿意投资研发周期较长和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我们往往是自主创新性不足,归根结底在于谁都不愿意先去投资冒险尝试可能付出少于回报的不确定性工作。
只有极少数勇于冒险敢于创新的企业才愿意走在前面研究前沿,这类公司一般都是行业中的领袖以及一些技术创新型公司,当然这种冒险投入伴随的可能是超额利润回报,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超常的冒险精神会造就时代的英雄。
四、对管理的力量认知不足
我们的很多企业都是在市场化初期和新技术新产品初期涌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时代和市场造就了英雄,而并非是自我自身的才能造就了英雄,但是很多企业家不是这样客观地看的,笔者也见识过不少广东本土企业,其中不乏一些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的土财主,他们会大声训斥与自己企业意见相左的员工,“你以为你们是谁,你们有能力,还不是在为我打工”,一副气焰嚣张、目中无人的架势,足以见得其心态如此浮躁和张狂,也足以预见这样的企业一定会危机四伏。
不少企业家们的经历太成功了,这种成功在没有良好心态的调整下,很容易会滋生不可一世的心态,只有自己是对的,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一旦听不进不一样的意见时,你就慢慢会看不见不一样的意见了,因为人都是聪明的,你不喜欢听大家就不说罢了。于是产生了一个假象,老板们变得越发得意越发不可一世,你看我的管理都好啊,他们都听我的,企业还不是照样运转。殊不知这样的老板身边可能危机四伏、豺狼成群,不听话讲坏话的人都走了,留下来的都是听话讲好话的。
我们中小企业中,很多老板们都是这样一种情形,只是严重程度不一样而已。对成功历史认知不足、对自我理解认知不足、对企业现状环境认知不足、对未来挑战认知不足、对大社会意识认知不足等等,这些都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认识不到问题,当然也就意识不到管理的力量,就更不会去投资管理了。
五、缺乏愿景
企业缺乏愿景失去方向是可怕的,哪一天跌跌撞撞得头破血流,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没有愿景,企业就没有了前进的原动力,企业家们就没有了企业家的精神和思想。强调短期利益,过分关注财务数据,过分商人化意识——投资必须要有回报的精明意识。利润是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必然的产物,不是你刻意去追求的,而是水到渠成的,企业家就是要给企业树立一个愿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甚至是崇高的理想。
建立愿景可以防止我们的企业定位过于短视,短视的最严重后果是,只想收获不愿付出。我们要的不是一年销售10个亿的短期目标,也不是虚胖地跨入500强,而是实实在在地由企业的股东、领导者、管理层甚至是基层员工都为之振奋、愿意付出行动、能带来回报、可达成的希望景象。有了崇高的愿景,就要选择实现路径和方法,有条不紊地规划事物、领导员工,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往下走。
六、“穷”的经历
我们的老板、企业家、企业能走到现在都算是穷过来了,当然也是穷怕了,不想再穷了,这种“穷怕了”的心理导致大家都趋向保守派,一副守财奴形象,我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口袋,不能浪费一分一粒,自己企业的一草一木不要被糟蹋了。当然不愿意投资,因为那要付出甚至还要冒险,不想多得也不想多舍,整一个小家子气商人。但是这也可能是别人的成功之道,这样的企业老板抗风险意识就特别强,这种企业当然就不会去想投资了,连好的生意都不想投资,更别说没有直接效益的管理投资了。
“穷”的经历也会造成小农意识,为什么一些潜质比较好的企业长不大?其中也可能有小富即安的意识,缺乏更伟大的目标,比起原来那么穷已经很不错了,能过得去就算了,随遇而安,得过且过。没有想着更大的发展,没有想更大的抱负和作为,也就不会想去更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潜质。
“穷”的经历还会导致另一个反面,就是前面提到的不可一世一族,会造成其中的一部分,他们中有些确实以前穷疯了、穷怕了,这辈子最怕别人提起他的过去,最拍被戳穿心中的痛处,越是想忘记过去,做法却越是自欺欺人,好像摆阔就是永恒的富人、成功人士,欲望的膨胀让他们无法看清自己、认清历史,这种人更应该要用历史这面镜子照清楚自己并调整自己。
看来“穷”的经历仍然是两面的,一方面造就了大富大智大悟,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抹杀人类善良的本性。完全没有欲望到欲望过于膨胀,这两个极端都不会带来人生有意义的追求,也就不会思考管理的问题了。
七、商业环境
商场如战场,商场竞争的强度和严重后果其实并不能和战场去比较,很多著作将战场上使用的各种战术来演化成商场上的各种招数,笔者不是很赞同这种做法,因为很多“阴招狠招”挑战了人类道德和社会伦理。在这种商业恶性竞争的背景环境下,企业有时候也不由自主,算得上是同流合污,恶性的竞争行为会影响人们正直的思想。不去好好开发新产品、关注产品品质、研究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却经常思考对付消费者、客户、供应商甚至员工的阴招损招,长此以往,畸形扭曲的怪异想法做法还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
当今的商业是这个社会的主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和教育都在变质,因为我们的社会形态在慢慢地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随之在改变,面临工作和生活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社会是商业在主导,商业气氛的变化会引导影响其周围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缓慢的,有相当长的“时滞”,滞后得若干年后才能感觉到变化。
这样的商业环境只会让大家变得越来越势利,越来越自私,越来越短视,与我们管理上推崇的诸多原则都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背离冲突也严重妨碍了管理上的发展。
八、失败经历
不少企业在管理上是有一些有益的尝试的,聘请过管理顾问公司来进行咨询,顾问公司会利用自己一套比较成熟的模式方法来对企业进行诊断,然后进行管理方面的变革建议,从诊断到提交建议方案这个过程中,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咨询公司要揣摩老板聘请他们的真实意图目的,照顾到各方面的权力利益、各方面的思想情结,最重要的是还要考量下一次续约的机会,哪些核心任务一定要关照好,咨询公司是生意人,他首先想的是这桩生意能不能成、还有没有回头生意,这样的话,顾问公司能提交有特别价值的方案呢?
企业去尝试一项管理变革,也不是绝对会成功,总是冒有风险的,是不是实施了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后,企业就一定会变得优秀,也不一定,这其中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影响因素几乎不能穷尽,甚至还有计划不到的突发事件让你防不胜防。往往执行不下去就说是方案失败,从而否定顾问的作用。企业是功利的而且缺乏耐心的,碰到一点困难就掉头,典型的浅尝辄止。就拿笔者的企业,请顾问公司来推行变革,初衷是好的,可是做起来,这也不能变,那也最好不要改,结果是合同到期不了了之。既然完全是要遵照企业的现实,那就犯不着改变了,更用不着请顾问公司。
经历过以上变革失败的公司,以后是不太会相信顾问公司了,其实这种失败经历的认知和理解是不深入的,为什么会不成功呢?这才是要推究的,而不是否定管理顾问。
九、大社会意识
企业、社团、学校、公共机构构成了一个个小社会,而这无数的小社会又构成了这个大社会。大社会意识,就是更加开放、更有责任感的社会化意识。我们常常抱怨社会风气变差,实际上我们的企业也是有极大责任的,大社会不会有组织地去教育公民,大社会表现的行为习惯是小社会行为习惯的结果,小社会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例如一个人会把习惯从学校带到企业、从这个企业带到那个企业,管理领导者们更是言传身教地会影响个体,所以整个大社会系统就是由这些小社会决定的。小社会是一个正式的组织,可以通过组织系统来引导个体,如果我们每个小社会很优秀,我想我们大社会一定会很优秀,这种优秀包括热情、坦率、诚实、正直、责任感等。
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企业家,会先天下之忧而忧,思考着我们这个社会大系统的根基——教育,支持资助教育(包括管理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此强烈呼吁工商实业界与学术理论界能够融合,理论要争气,实业给机会,政府做引导!
上一条: 要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