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是中国真正在世贸组织规则下运作的一年。是年,国人总算开始领略人才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火药味”。在这场刚刚开始的零距离人才竞争中,众多的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内各大城市“安营扎寨”,将争夺人才的触角伸向了美丽的校园、火热的工厂甚至庄严的政府部门。中国人才被抢夺的警报长鸣不断! 世非无贤才,遗之在草泽。2003年12月中国首次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对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部署。进入2004年,面对鏖战日酣的中外人才争夺战,中国各级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一场旷古空前的人才捍卫战已经打响、一场迂回包抄的人才争夺战已拉开序幕—— 引才机制放开搞活 固然中国的经济基础还相对脆弱、固然中国的科研条件还不很优厚,但这还不是决定人才去留的关键要素。事实上,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僵化人才机制,才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亟待突破的“瓶颈”。尽管早在两年前,北京、上海、云南等省市已相继取消了人才户籍限制,开通了人才引进的“直通车”,南京、天津等地也陆续出台了人才柔性流动等新政策,但而今我们在人才的观念、理念、规则和体制上仍跟国际有相当一段距离。2002年,转轨中的中国人才机制可谓“好戏连台”—— 马年伊始,在北京春季人才招聘会上,被誉为“科技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破天荒地拿出700多个岗位,第一次大规模面对社会公开招聘人才。连堂堂的中科院都向市场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让世人更多地看到了中国在人才体制上的突破和决心。 曾几何时,“高薪诚聘”成了人才招聘的一大“杀手锏”。但仅仅高薪就能真的“留心拴人”吗?2002年,为人才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福利,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已成了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共识:一是大胆让人才持股,实行利益“捆绑”。武汉红桃K集团“先声夺人”,该集团先后让张高勇、张启发和卓仁禧3位院士以及武汉大学张廷璧教授成为该集团的“技术股东”;二是重视人才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感受到合理的提升空间。4月份,中国民生银行先后选派广州分行行长、个人业务部总经理、稽核部总经理、科技部总经理等6名高级管理人员赴美培训一年。据悉,今后三年,民生银行还将选派50名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著名银行培训,充分储备人才;三是给人才一个合理的酬薪。苏州大学实施“大手笔”——对引进的院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将分别给予35万—60万元的购房补贴、8万—20万元的安家费以及8万—10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此举果然给该校赢得了人才“大进帐”,要求“入盟”该校的海内外人才“频送秋波”。 2002年3月,中国农科院宣布将拿出上亿元,首次面向海内外招聘500多位现代农业专家。这些杰出人才到岗后实行年薪制,一级岗位不少于10万元,一次性提供安家费50万元、科研经费400万元。 为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择巢而栖”,是年3月,国家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六大渠道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 北京市一向引领人才体制改革之新潮。2002年6月,该市出台了《北京市鼓励设立中外合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暂行办法》,鼓励各种经济组织与该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资、合作,促进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海市呵护人才动真格:2002年8月,该市8位工作在非公有经济领域的专家喜获国务院的特殊津贴。首开国内民企专家获此殊荣之先河。 南京市留“才”煞费苦心,规定2002年暂未落实单位的非南京籍的研究生、本科生,可申请在南京先落户后就业。该市同时出台了呵护人才的“十项新举措”。浙江宁波市9月份下发了《关于加快培养和引进国际经贸人才实施意见》,要求3年内全市引进和培训人才分别达到3000名和1.2万名。深圳市给流动人才发放居住证,规定从2002年起,凡是拿到“人才居住证”的可享受四大优惠待遇。湖北省十堰市给人才定了“底薪”:博士、硕士、学士月收入绝对不能低于2000元、1500元和1000元。 国家人事部规定,从2002年10月1日起,外资人才服务机构可以直接进入中国! 天津、山东、陕西、四川、河北、江西等省市也都各有动作。最大的“重头戏”当推国务院先后出台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现行人才机制正全方位地开放搞活。 海归人才群贤毕至 加入WTO的中国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跨国公司的大批涌入,一方面加速了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则加剧了人才竞争国际化的程度。对此,国人没有坐以待毙,相关引才举措异彩纷呈—— 为招揽更多的海外英才落户中关村,北京市继2001年出台为海归人才提供市民待遇、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子女上学不用交赞助费等条件后,2002年又在园区加强“一站式”服务,精简审批程序,强化与硅谷联络处和驻东京、阿姆斯特丹等联络点工作,仅第一季度就有50多名留学人员落户园区。 在2002年5月22日举行的第十三届北京、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上,北京市人事局局长辛铁梁亮出了引才人数底线,即新世纪的前5年,将设法吸引5000名文教、科技、经济和管理方面的高级海外学者、专家来北京服务!为此,市里出台了一揽子高薪揽才、机制引才、事业留才的计划,备受海内外关注。也就在5月22日,首都大酒店宴会厅座无虚席,北京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等10名优秀海归专家从市领导手中接过创业奖奖杯和每人2万元的奖金。这是全国首次以政府的名义专为海归人才颁奖。 岁末年初,在南国广州,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海外学子参加了第四届中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广州市政府为留学人员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由政府专门设立的6000万元留学人员科技基金,已给予43名海归人才每人10万元的无偿支持! 兴办留学生创业园,成了时下国内吸引海归人才的一道亮丽风景:截止2002年10月份,全国已有60多个留学生创业园区,留学生创办的企业有近4000家,产值超过100亿元。仅在中国最大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海淀创业园,就有企业108家。在上海、西安、青岛、大连,留学人员企业已成为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你听说过留英硕士受聘当村支书秘书的佳话吧?29岁的小伙子刘巍,从沈阳工业大学毕业后去新西兰工作了两年,然后又赴英国攻读经济管理硕士学位,2001年底回国。刘巍到村里任职是炒作?不,用刘巍的话说“这是小社会,但有好机制、更有用武之地”! 你还听说诺贝尔大师将落户清华的新闻吗?著名科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以及著名美籍应用数学家林家翘将落户清华大学。由国家有关部门投资的三幢大师别墅已于2002年4月初动工兴建! 在2002年5月24日第三届“海外学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上,有14位海外专家被科技部聘为“火炬高技术产业海外学人咨询委员会专家”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海外侨民回国传授技术专家”。他们分别是美国电子产品公司和美国生物产品公司总裁张博、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尹一丁、美国南加州大学陈百助等“重量级人才”。此举意味着中国引智用人的外延在扩大。 海归人才简直成了国家的“掌上明珠”。国庆长假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宣布,海归人才回来购买国产汽车,免税! 目前在北美的中国留学人员多达30万。2002年10月6日,北京、上海、河南、云南等十个省市和中央金融工委联袂开赴北美,广泛招揽人才。 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人才环境的宽松,使得大批海外留学生把回国创业当成了第一选择。如今,中国回国留学人员正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就连香港也出现了“港人北上”现象,在年初香港举办的百家内地企业招聘会上,有1.2万香港人到场应聘,5943人填写了求职申请表,有80%以上的应聘者年龄在30—45之间,其中不乏具有多年国际工作经验的博士、硕士。 在2002年7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上,人事部部长张学忠表示,我国将大力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和欢迎各国人才到国内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办法正在制定中。前不久,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九部委《关于为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和投资
上一条: 没有了
下一条: 浅谈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与国际人才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