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执行力问题的思考

 作者:刘晖    288

一家企业的成功,据有关数据表明:30%靠战略,50%靠执行力,其余的20%包含了机遇、环境等客观因素形成的平台。可见执行力是最重要的。


一、什么是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通常是指企业内部员工贯彻经营者战略思路、方针政策和方案计划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它是把意图、规划化为现实的具体执行效果好坏的体现,其强弱程度也直接制约着公司经营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由于执行的过程往往比较琐碎、具体,涉及的环节较多和时间较长,属于非常微观的管理范畴,因此,执行薄弱的问题往往不如其它管理问题显眼,不容易得到重视。但是,恰如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们业已达成的为数不多的共识所指出的那样,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决定因素不是战略本身而是其执行程度,因为再好的战略也无法自动实施,因此,忽视执行问题往往导致其成为企业管理中无形的“短板”和“软肋”,使得管理者的宏图大略最终流于形式与空谈。


二、造成执行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有以下几种表象方式:


  一是管理者没有常抓不懈。大的方面是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虎头蛇尾。小的方面是有布置没检查,检查工作时前紧后松,工作中宽以待己,严于律人,自己没有做好表率等等。


  二个管理制度出台时不严谨,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就仓促出台,经常性的朝令夕改,让员工无所适从。最后导致了真有好的制度、规定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深圳华为公司老总任正非有个非常有名的理论: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用他在一次公司干部会上所讲的话作为解释最合适不过了:5年之内不允许你们进行幼稚创新,顾问们说什么,用什么方法,即使认为他不合理,也不允许你们动。5年以后,把人家的系统用好了,我可以授权你们进行最局部的改动。至于进行结构性改动,那是10年之后的事。正是因为这种对制度的尊重和始终如一的贯彻,才创造了华为的春天。


  三是制度本身不合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繁琐不利于执行。经常遇到一些企业企图通过各种报表的填写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或通过各种考核制度企图达到改善企业执行力的目的,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企业每下一个制度就是给执行者头上戴了一个紧箍,也进一步增加了执行者内心的逆反心理。最后导致员工敷衍了事,使企业的规定流于形式。说不定连有些本来很好的规定也受到了牵连。所以企业在设计相关的制度和规定时一定要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就是所有的制度和规定都是为了帮助员工更好地工作的,是提供方便而不是为了约束,是为了规范其行为而不是一种负担。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实用,有针对性。


  四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流程过于繁琐,不合理。有研究显示,处理一个文件只需要7分钟,但耽搁在中间环节的时间却能多达4天。


  五是在作业的过程中缺少良好的方法。比如同是过一条河有的人会游泳,有的人会坐船,到达对岸的时间就不难想象了。


  六是工作中缺少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没人监督,二是监督的方法不对。前者是只要做了,做的好与坏没人管。或者是有些事没有明确规定该哪些部门去做,职责不明确,所以无法考核。常见的如企业中的管理真空或者管理重叠问题,导致有事情的时候没人负责。后者是监督或考核的机制不合理。


  七是公司的企业文化没有形成凝聚力,或者说公司的企业文化没能有效地取得大家的认同。企业文化却是力图通过影响执行者的意识进而改变他的心态,最终让执行者自觉改变行为的一种做法。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做法。


八是制度或方案计划不精准,现实性、可操作性较差,对问题、意外估计不足或缺少不同情境下的备选方案,导致执行过程中必须反复请示,由此延缓了落实的进度。


九是企业内部分工不明确,界面不清晰,责任未到岗到人,以致企业高层的意图在中下层贯彻时,相互推诿,人人负责的结果是人人都不负责。这种问题是常见的,但是因其根子较深,涉及到部门冲突乃至利益划分等问题,也不容易被公开提出来。


十是企业内部作风涣散,机制不健全,导致干与不干、真干实干与假干虚干、干好与干坏缺乏相应的奖惩作激励,由此使得执行文化得不到建立和弘扬,而官僚之风却大行其道。


刘晖
 关于,企业,执行力,题的,思考

扩展阅读

党建是破解网络舆情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党建制度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却相对薄弱。如何利用党建优势破解‘线上爆发、线下根源’的治理难题,成为亟待探索的关键。近年来,通过运用党

  作者:沈志勇详情


关于舆情治理,新华社的这两篇文章信息量很大8月13日,新华视评发布《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8月14日,新华社快看 发布视频评论《莫把民情都当作舆情》。中央媒体连续发声,直指目前舆

  作者:沈志勇详情


舆情思考:网络曝光不应变成网络暴力最近河南某周口妇产科医生因不堪长期被网暴而跳楼轻生。这一沉痛的事实,再次提醒我们网络暴力的危害,执法部门和广大社会公众应该警惕。首先,要区分网络曝光和网络暴力。在由国

  作者:沈志勇详情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思考3:及时回应舆情为什么这么难?此次事件从最初女性当事人通过网络曝光(2023 年 10 月 11 日下午),到现在将近 2 年,武汉大学始终对事件缺乏回应。在 2024 年

  作者:沈志勇详情


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思考2:舆情应对不能坐等“上级安排”7月 31日晚,武汉大学校长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电话采访,回应舆情。校长能够公开回应,本来是好事,但却因一句“等上级的安排”,令舆论哗然,引发

  作者:沈志勇详情


武大“性骚扰”事件思考1:舆论审判易反噬,舆情应对须实事求是7 月 25 日,此前曾备受瞩目的“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终于迎来了一审判决:不能认定男生肖某某针对特定对象实施了性骚扰,驳回女生杨某

  作者:沈志勇详情


版权声明:

本网刊登/转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或来源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不对其真伪性负责。
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其他媒体,本网转载此文只是为 网友免费提供更多的知识或资讯,传播管理/培训经验,不是直接以赢利为目的,版权归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权方面问题或是本网相关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将进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WWW.QG68.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资源网 版权所有